1.上矢状窦血栓形成。
2.左侧额颞叶出血性脑血栓、脑疝形成。
3.双侧筛窦与右额窦炎、右侧乳突炎。
经过多科合作,该病例终于抢救成功,患者四肢肌力最后基本恢复正常,可正常行走。但回顾整个诊疗过程,亦非十全十美。请您在百忙中给我们提出一些宝贵的批评与指导意见,以便我们今后在此类病例的诊断与治疗中能做得更好。此外,确诊上矢状窦血栓形成后,由于存在脑出血,大家对是否应该进行抗凝及溶栓治疗亦存在分歧,恳请您不吝赐教。
刘励军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原急-重症医学科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急诊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江苏省医学会中毒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江苏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急诊医学杂志》编委
《中国急救医学杂志》编委
一、病史的进一步完善
积极寻找引起上矢状窦血栓的因素:①非感染性因素:有无服用避孕药、止血药的病史,或其他诱发静脉窦血栓的因素。②感染性因素:上矢状窦周围组织的感染是否存在?这对于后期预防再次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二、入院的初步诊断缺乏依据
从初次CT影像学表现而言,肿瘤合并出血的表现不典型。一般而言,脑肿瘤周围的水肿常较明显,而合并出血较少,尤其是多处出血。另外,根据发病急、进展快的特点,脑梗死后伴出血的可能性也不大。故此,此类患者静脉血栓形成应该考虑。
三、上矢状窦血栓伴单侧病变的原因
上矢状窦血栓仅引起左侧颞叶、顶叶和额叶的出血和水肿,是否存在大脑大静脉本身或其吻合支缺陷的问题,遂导致左侧静脉回流不能代偿而发生脑损伤。应观察血栓部位与左侧大脑大静脉的关系,以便解释单侧病变的原因。
四、其他治疗
①手术前的脱水治疗是否妥当,或本身效果有限?资料没有提供,难以评估。②溶栓或抗凝:不建议溶栓,但应积极抗凝治疗。
方邦江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急诊科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
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岐黄学者”
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上海市领军人才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急症专业委员会会长
中国中医急诊专科医联体主席
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危重症分会副主任委员
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是一种少见的脑血管疾病,尤其是出血性的静脉窦血栓更是少见,一般情况下难以判断,很容易误诊误治,颅内出血后止血治疗只会加重病情,所以不明原因的出血,伴有难以解释的颅内压增高,想到静脉窦血栓,急诊全脑血管造影,做好术中动脉溶栓的准备,术后抗凝治疗,同时监测出凝血时间,防止颅内出血和再次血栓形成。
本例患者的成功救治,得益于早期的判断和及时的脑血管造影、动脉取栓及溶栓,以及术后的细心处理,预防各种并发症,才会在短时间内得以完全康复,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本例患者动脉取栓及抗凝、溶栓是及时而必要的,也是本次救治的关键,虽然存在脑出血,但应看到脑出血是由于上矢状窦血栓造成的,而且出血的量不至于危及生命,但血栓不解除,出血就难以控制,在凝血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溶栓药可能促使静脉再通和改善临床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