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房颤流行病学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且房颤的流行病学调查也较少,大规模、大样本量、全国性的房颤流行病学数据有限。以下综述我国房颤流行病学调查的相关研究。
2004年,周自强等报道了我国14个省整群抽样调查的房颤患病率。结果提示,我国房颤在30~85岁人群中的患病率是0.77%,标准化后的患病率为0.61%。其中,男性患病率(0.9%)高于女性(0.7%)。房颤患病率在50~59岁人群中仅为0.5%,而在超过80岁的人群中高达7.5%,且房颤患病率随诊断年龄增加而逐渐升高 [37] 。
我国10个不同地区自然人群中19 368例≥35岁成年人的横断面调查显示:≥35岁男性和女性的房颤患病率分别为0.74%和0.72%,其中< 60岁男性和女性的患病率分别为0.43%和0.44%,≥60岁男性和女性的患病率分别增长至 1.83% 和 1.92% [2] 。
2013年,孙英贤等的一项横断面研究报道了辽宁省农村地区房颤的患病率 [38] 。研究选取11 956名≥35岁的以体力劳动者为主体的农村地区居民,房颤的诊断基于病史和心电图。结果提示,在该人群中,房颤的总体患病率为1.2%;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急剧增长,35~40岁人群患病率仅为0.1%,45~54岁患病率为0.6%,55~64岁患病率为1.8%,65~74岁患病率为2.8%,≥75岁患病率达到4.6%。各年龄组间房颤患病率无性别差异。
另有一些研究针对住院患者的房颤患病率调查。2015年,刘倩等 [39] 回顾性分析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住院的831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现,272例(32.7%)高血压患者合并房颤,83例患者(10.0%)为新发房颤。高血压患者的房颤患病率较普通人群更高。另一项研究 [40] 调查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个血液透析中心的305例长期透析患者,发现长期透析患者的房颤患病率为9.8%,其中阵发性房颤占73.3%,持续性房颤占26.7%。可见,某些特定人群的房颤患病率高于普通人群。年龄、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等均是房颤的危险因素。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房颤患病率可能存在差异。同样,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由于饮食、生活习惯、社会经济因素等差异,房颤患病率也可能存在差异。卢武红等 [40] 对新疆维吾尔族、汉族聚居区≥60岁老年居民,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流行病学调查,共纳入5 398人。房颤患病率和标化患病率(按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年龄构成标化)分别为3.56%和3.75%;维吾尔族房颤患病率和标化患病率分别为2.91%、3.20%,汉族患病率和标化患病率分别为4.13%、4.30%,汉族老年人房颤的患病率高于维吾尔族。木胡牙提 [41] 调查分析1 436例住院房颤患者的民族及临床特性,发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不同民族之间房颤的患病率存在差异,其中少数民族房颤患者中瓣膜性房颤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汉族患者。但姚娟等 [42] 在另一项研究发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年人房颤的患病率为0.40%,其中汉族为0.45%,维吾尔族为0.25%,哈萨克族为0.49%;经年龄标准化后房颤患病率为0.35%,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患病率分别为0.31%、0.25%、0.59%,不同民族间房颤的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近期, Heart [43] 发表了中国人群房颤患病率、知晓率及抗凝治疗现状的调查研究结果。这项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团队发起、全国8个省市专家团队共同完成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45岁的中国成年人房颤标化患病率约为2%。调查的男性和女性人群中,房颤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越来越高;在75岁以上人群中,男性和女性患病率均达到5%。房颤知晓率低也是这项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的一个主要问题,45~54岁人群中超过1/3,以及75岁以上人群中近半数房颤患者是在本次流行病学调查中首诊的。男性、农村地区人群的房颤知晓率尤其低。此外,该调查发现仅有约6%的栓塞高风险房颤患者接受抗凝治疗。
以上基于在全国各地进行的房颤流行病学调查均显示,不仅在上海,在全国范围内房颤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知晓率、抗凝治疗率和抗凝达标率低是目前房颤诊疗中存在的共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