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上海市房颤发病及防治现状

既往的房颤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上海市中老年(50~65岁及以上)人群的房颤患病率为2.25%~3.42% [33~35] 。亦有小规模研究对上海市房颤患者诊疗现状等进行调查 [36] ,但这些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研究存在样本量少、人群代表性不足等缺陷。在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借助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卫生信息平台的电子信息系统,开展了上海市医保人群的房颤流行病学调查,以期提供最新的真实世界的房颤诊疗现况全貌。现将初步结果呈现于下。本章部分内容也同步发表于 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Western Pacific (2022,23:100470)。

本项调查从卫生健康委员会电子信息系统中获取2015—2020年所有医保就诊患者数据,共计30 244 930人,其中累计诊断房颤的患者共计268 466人。本章节中所有的率和比例,代表上海市就诊的医保人群,以下不再特别说明。

基于诊疗数据库的流行病学是真实世界的全貌研究,样本量大、代表性高,但亦存在局限性,如仅纳入了具有“房颤”临床诊断的患者,可能低估了未被诊断的房颤,特别是无症状房颤的患病率。此外,本章数据仅反映目前的房颤诊疗现状,并非对治疗方式选择、药物处方和介入/器械等进行建议或推荐。

一、上海市不同人群结构的房颤患病率

1.上海市各年龄段房颤患病率

上海市房颤的粗患病率为0.89%。房颤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图2-1):在< 18岁的人群中,房颤患病率为0.002%;成年人的房颤患病率为0.99%。其中,18~65岁人群患病率为0.26%,65~80岁人群患病率为2.42%,而大于80岁的高龄老人中房颤患病率高达6.7%。

2.上海市不同性别、年龄段人群房颤患病率

上海市房颤粗患病率男性(0.88%)略低于女性(0.89%)(图2-2)。具体而言,80岁以下人群中男性房颤粗患病率高于女性,80岁及以上人群中女性房颤粗患病率高于男性。

图2-1 上海市不同年龄段人群房颤患病率变化

图2-2 上海市不同性别人群房颤粗患病率

二、上海市房颤抗凝治疗现状

1.上海市房颤抗凝治疗比例变化

在2015—2020年,上海市房颤患者接受抗凝治疗的比例逐年上升,至2020年达到56.57%(图2-3)。就抗凝药物使用种类而言,2015—2020年,华法林使用比例逐渐下降,而非维生素K拮抗口服抗凝药(non-vitamin K antagonist oral anticoagulants,NOAC)使用比例逐渐上升,于2020年超过华法林,成为主导的抗凝药物处方(图2-4、图2-5)。此处抗凝治疗比例计算的数据统计依据为房颤患者就诊记录中在该统计年份有过抗凝药物处方,可能与抗凝药物的实际使用存在一定的偏差。

图2-3 2015—2020年上海市房颤患者抗凝治疗比例

图2-4 2015—2020年房颤患者使用抗凝药物种类变化

图2-5 2015—2020年房颤患者中使用不同非维生素K拮抗口服抗凝药物占比变化

2.不同年龄段房颤患者抗凝治疗比例

在2015—2020年,上海市65~80岁房颤患者接受抗凝治疗的比例最高(71.11%),而80岁及以上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比例(40.54%)明显下降,这一趋势在2017—2020年基本保持一致(图2-6、图2-7)。

图2-6 2015—2020年(总计)上海市不同年龄段房颤患者抗凝治疗比例

图2-7 2015—2020年上海市不同年龄段房颤患者抗凝治疗比例

3.上海市不同性别房颤抗凝治疗比例

在2015—2020年,上海市男性房颤患者较女性患者接受抗凝治疗的比例高(图2-8)。

图2-8 上海市不同性别房颤患者抗凝治疗比例

4.上海市房颤患者在不同时间段接受抗凝治疗的比例变化

不同时间段确诊的房颤患者人群在确诊后两年内接受抗凝药物治疗的比例均逐年上升。2015年诊断为房颤的患者在2015—2017年接受抗凝治疗的比例分别为7.45%、27.89%、49.23%,而在2018年诊断为房颤的患者在2018—2020年接受抗凝治疗的比例分别为46.06%、69.97%、83.74%(图2-9)。

图2-9 不同时间段上海市房颤患者抗凝治疗比例变化

5.不同行政区的房颤抗凝治疗比例

上海市不同行政区内房颤的抗凝治疗比例存在一定差异。目前房颤抗凝治疗比例超过40%的区域有:普陀区、松江区、黄浦区、徐汇区、虹口区、静安区、浦东新区、杨浦区、长宁区、嘉定区和青浦区。其中,各行政区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房颤抗凝治疗比例超过40%的行政区有:普陀区、嘉定区、松江区、虹口区、闵行区、杨浦区、宝山区和黄浦区。

三、上海市房颤患者接受左心耳封堵治疗现状

1.上海市房颤患者接受左心耳封堵治疗比例变化

在2015—2020年,上海市房颤患者接受左心耳封堵治疗的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特别是2020年(达到1.23%)较2019年增幅较大(图2-10)。

图2-10 2015—2020年上海市房颤患者采用左心耳封堵治疗的比例

2.上海市不同性别房颤患者接受左心耳封堵治疗比例

在2015—2020年,上海市房颤患者中男性患者较女性患者接受左心耳封堵治疗的比例高(图2-11)。

图2-11 上海市不同性别房颤患者采用左心耳封堵治疗的比例

四、上海市房颤患者心率控制和节律控制治疗现状

1.上海市房颤患者接受抗心律失常药物和控制心率药物治疗比例变化

在2015—2020年,上海市房颤患者接受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比例逐年上升,至2020年达到38.09%;而控制心率药物使用比例在2016年达峰值(79.72%)后开始逐年下降,至2020年降至65.48%(图2-12)。

图2-12 上海市房颤患者采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和控制心率药物治疗比例

2.上海市房颤患者接受各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比例

在2015—2020年,上海市房颤患者中使用各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比例均呈上升趋势,不同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比例自高至低排序依次为胺碘酮、普罗帕酮、索他洛尔、莫雷西嗪,这一趋势在2015—2020年保持稳定(图2-13)。

图2-13 上海市房颤患者接受各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比例

3.上海市房颤患者接受各类心率控制药物治疗比例

在2015—2020年,上海市房颤患者中各类心率控制药物治疗比例基本上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不同心率控制药物使用比例自高至低排序依次为β受体阻滞剂、地高辛、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这一趋势在2015—2020年保持稳定(图2-14)。

图2-14 上海市房颤患者接受各类心率控制药物治疗比例

4.上海市不同性别房颤患者接受心率控制药物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比例

在2015—2020年,上海市房颤患者中,男性患者较女性患者接受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比例高,女性患者较男性患者接受心率控制药物治疗比例高(图2-15)。

图2-15 上海市不同性别房颤患者接受心率控制药物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比例

五、上海市房颤患者接受电复律治疗比例

在2015—2020年,上海市房颤患者中接受电复律治疗比例基本上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且男性房颤患者较女性患者接受电复律治疗的比例更高(图2-16)。

图2-16 上海市房颤患者接受电复律治疗比例

六、上海市房颤患者接受导管消融治疗现状

1.上海市房颤患者接受导管消融治疗比例变化

在2015—2020年,上海市房颤患者接受消融(射频消融、冷冻消融和外科消融)治疗的比例基本上稳中有升,为4%~6%。2020年因为疫情等原因,房颤患者接受消融治疗比例较2019年稍有下降(图2-17)。

图2-17 2015—2020年上海市房颤患者接受导管消融治疗的比例

2.上海市不同性别房颤患者接受导管消融治疗比例

在2015—2020年,上海市房颤患者中男性患者较女性患者接受消融治疗的比例高(图2-18)。

图2-18 2015—2020年上海市不同性别房颤患者接受导管消融治疗的比例

3.上海市房颤患者接受不同消融治疗方式的比例

在2015—2020年,上海市房颤患者接受的消融治疗中,射频消融治疗占主导地位,冷冻球囊消融治疗和外科消融治疗作为重要的补充。而冷冻球囊消融治疗的比例逐年上升,至2020年超过10%(图2-19)。

图2-19 2015—2020年上海市心房颤动患者接受不同消融治疗方式的比例

七、上海市房颤患者发生临床终点事件的比例

上海市2015年诊断为房颤的患者中,在2015—2020年发生心力衰竭(NYHAⅡ级及以上)、急性心肌梗死、慢性肾脏病、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临床出血事件、痴呆及其他栓塞事件的比例分别为60.92%、8.41%、8.30%、6.09%、5.35%、5.11%、2.44%、1.44%(图2-20)。其中,发生脑卒中的患者中,缺血性脑卒中占99.10%,出血性脑卒中占0.90%(图2-21);发生心力衰竭的患者中,心功能Ⅱ级占64.88%,心功能Ⅲ级占33.64%,心功能Ⅳ级占1.48%(图2-22)。

图2-20 2015年上海市房颤患者在2015—2020年发生主要临床事件的比例

图2-21 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分类及占比

图2-22 房颤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分类及占比 pHV9XM7fCr1/LS07fgwVk70i6tTILozlitXblWjLC/5KDFvfYBnYRRtidm5ROj6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