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中心质量控制是通过各种理论和方法,研究分析房颤管理质量工作的控制过程,深化质量管理工作,进一步主动、积极地,创造性地对医疗质量进行控制,其目的是最终达到患者身体健康及最好的综合效益。自2017年房颤中心建设启动后,目前全国已有数百家医院成立了房颤中心,然而房颤中心认证通过只代表各院目前的房颤管理水平,进一步优化院内房颤诊疗体系,推动区域房颤管理发展才是房颤中心成立后的重中之重,而这种优化及推动的过程则需要依赖房颤中心成立后质控体系的建立。房颤中心质控体系要求各院在诊疗过程中实时且连续地收集房颤患者的数据,对相关核心指标进行归纳、分析、总结,以评估房颤中心运行过程中的不足,通过信息反馈机制修正负面因素,促进房颤中心的健康发展。
房颤中心质控体系的建立主要包括五大方面:①数据质量控制;②房颤诊疗(包括手术及非手术诊疗)质量管理;③房颤随访管理;④房颤中心培训及再教育管理;⑤房颤中心硬件设施管理。
保存原始记录资料;杜绝造假,防止漏填,减少填写错误;数据填写分工明确,分级管理,建议有专人负责数据管理;常态化监控,定期举办质控会议、进行专业知识培训。
所有进入心内科诊疗的房颤患者登记比例不低于75%,其中住院患者登记比例不低于90%。房颤电复律、房颤介入手术及外科手术患者的登记比例达到100%,要求术后72h内进行填报。凡已行导管消融或左心耳封堵的房颤患者,还需在数据库中建立专门的术后随访模块,包括导管消融术后随访、左心耳封堵术后随访及导管消融+左心耳封堵术后随访。
建立明确的数据管理制度,明确数据上传、审核、归档等各级人员的分工。数据的溯源性:患者的初次就诊时间、诊断、用药情况、手术情况、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监测等可以溯源。
主要针对房颤的易患因素,包括年龄、高血压、冠心病、瓣膜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要求房颤中心的一线医务人员熟悉房颤的筛查流程。
包括心内科专科房颤患者管理流程、其他科室房颤患者会诊及转诊流程、房颤危重患者管理流程以及房颤患者多学科合作诊疗流程。
包括房颤患者门诊就诊流程、院内门诊转诊流程、急诊房颤患者就诊流程、急诊房颤患者会诊流程,并根据国家房颤分级诊疗政策建立三级医院和基层医院的双向转诊流程。
依据《2020 ESC房颤诊断和管理指南》规范化房颤ABC综合路径管理,对非手术房颤患者应进行规范化管理。
对于所有房颤患者都要求进行脑卒中风险(CHA 2 DS 2 -VASc评分)及出血风险(HAS-BLED)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抗凝治疗方案。
制订房颤近期及远期心率控制的目标,制订控制房颤心率的药物选择流程及房颤长期节律控制的药物选择流程。
制订针对房颤常见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疾病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预防房颤发生和进展的流程。
针对房颤合并症制订相应的治疗流程图,并建立多学科会诊的流程图。
依据《2020 ESC房颤诊断和管理指南》规范化房颤ABC综合路径管理,对拟行各类房颤相关手术的患者应进行如下规范化管理:
1.依据指南制订导管消融、左心耳封堵的适应证及禁忌证,制订不同消融术式及左心耳封堵器选择的标准作业程序。
2.制订规范的手术操作流程。
3.制订各类术式相对应的知情同意书。
4.制订围手术期各类药物的规范使用方案,包括围手术期抗凝、抗心律失常、预防性抗感染、抑酸方案、术中镇痛镇静药物使用方案。
5.制订各类手术并发症的处理流程及相应科室的会诊流程。
6.制订外科导管消融和/或左心耳夹闭/切除的适应证标准及相应的标准操作程序(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OP)。
7.房颤手术术者须具有相应的资质。
8.制定规范的手术室管理制度,包括手术安排制度及手术信息登记制度。
1.要求病史符合基本的书写规范。
2.手术记录的书写规范,包括手术名称、术式、手术过程,术后生命体征记录及主刀医师签字。
3.电复律及药物复律记录书写规范。
4.每份病史都要有房颤脑卒中及出血风险评估表。
1.房颤非手术患者院内辅助检查规范化。
2.房颤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辅助检查规范化。
3.出院患者随访检查规范化。
需要设立专门的医务人员负责房颤患者的随访工作。
包括抗凝药物使用规范、INR(口服华法林者)、心室率及节律、生活质量改善、心功能情况以及其他房颤合并症等内容。
需针对性制订围手术期(术后3个月)的随访计划及随访项目,术后3个月应针对不同患者制订个性化随访计划。
由专人及时完成房颤患者随访信息的录入、上传工作。
针对医院领导、医疗管理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每季度1次,就房颤中心建设和流程优化过程中需要医院解决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及改进;针对全院相关科室(除外房颤中心核心科室)医师、护士、药师和技术人员的培训,每季度1次。
针对下级基层医院制订相应的培训计划,每个月到每季度1次,就房颤分级诊疗政策实行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和总结。
针对社区人群定期进行房颤相关的科普讲座或义诊,每季度1次。
医师:常驻2位及以上医师,能够开展房颤相关介入诊疗技术(不包括外请专家)并拥有相关诊疗技术准入资质;护士:心血管专业或从事相关临床技术工作1年以上;医技人员:持有大型医用设备上岗证。
心内科病房及监护室:具有人员配备充足的医师、护士;心外科、胸外科及血管外科:能为心脏介入诊疗的并发症及其他意外情况提供技术支持;神经内科及神经外科:对于房颤合并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提供必要的支持(包括溶栓、取栓等)。
具备能开展房颤相关介入治疗的心导管室;大型设备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设备等运转良好,定期维护,并有记录;具有其他介入诊疗必需的设备,如呼吸机、心脏彩超、心电监护仪、除颤仪、电生理记录仪、射频消融仪、刺激仪、三维标测系统等。
有固定的开诊时间,且具有明显的标识;由经验丰富的医师出诊;一般要求配备简易的快速心电记录设备。
有明确的标识及指引;具备快速心电监测及INR监测设备;有经验丰富的医师坐诊。
使用的心脏介入器材均需要记录相关标识;有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批文,可追溯;诊疗技术收费符合上海市物价规定。
房颤中心质量控制的目的是完善各房颤中心建设,及时发现不足并纠正、改进,规范房颤整体诊疗措施,促进上海及周边地区房颤诊疗水平提高;通过房颤中心质量控制来推动各医院房颤中心整体水平的持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