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帕金森病的中医针灸治疗

最新临床研究证实,针灸在改善PD运动症状及非运动症状、减少西药副作用、延缓疾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有确切疗效。本章内容吸纳了我国针灸治疗PD的临床实践成果,旨在规范针灸治疗PD的临床医疗工作,提高针灸防治PD的临床水平。

一、病位、病因病机

(一)病位

PD的病位在脑,与五脏相关:中医学认为,脑为奇恒之腑,与五脏密切相关。脑通过经络与五脏六腑密切联系,脑为全身经络的中枢之地,是人体的统帅。

PD与肾密切相关,主要依据肾与脑髓的密切关系以及PD属于中老年退行性病变。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精充足,则髓海得养,脑的功能正常,故灵机记忆、肢体活动如常;若肾精亏虚,髓海失养,脑髓空虚,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肢体活动功能失常而见震颤、运动迟缓、姿势障碍等。

PD与肝的关系,主要体现在PD的症状与经筋密切相关,肝主筋、主风主动及肝为风木之脏、主疏泄的功能。中医认为,PD的震颤、肌强直、姿势步态异常等症状可归属于肝木失养所产生的肝风内动。PD患者因肝肾精血不足,水不涵木,虚风内动而发为肢体震颤、拘挛、运动迟缓。同时,“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若肝之疏泄功能不足,敷布阳气功能不足则筋失所养,发为运动迟缓等,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灵枢·天年》“五十岁,肝气始衰”。

PD与脾脏的相关性,主要体现在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肌肉以及脾主运化水湿、水湿痰浊病理产物的生成方面。PD无论运动症状及非运动症状,大多与肌肉有关。脾气健运,则气血充足,肌肉得以濡养;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劳逸失常等均可导致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乏源,肌肉失于濡养,或脾失健运,水湿、痰浊、瘀血内停,导致肌肉强痉拘挛而失其柔;脾胃虚弱,痰湿内盛,肾精不足,气血亏虚,不能涵养肝木,致虚风内动,震颤由是而生。

PD与心密切相关,因“心主神明”“心主血脉”,故PD与心的功能关系与患者神明功能与气血运行功能受到影响相关。PD患者运动与非运动症状和神经精神系统的病理变化密切相关,中医“神明”功能概括了神经精神系统功能。中老年后,心的生理功能衰退,心主血脉功能减弱,心气推动血液运行能力下降,各脏腑肢体失去濡养,随之产生瘀血等继发性病理产物,进一步影响五脏功能。

PD与肺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肺主宣发肃降”“肺主通调水道”“肺主气”等方面。肺气宣发与肺的布散津液功能方面出现异常,则体内浊气不能排除,脾所传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不能布散到全身;肺失肃降,不能吸入自然界至清气,不能将宗气向下布散至脐以下以资元气,不能将水谷精微及津液向下布散,脏腑代谢后所产生的浊液不能下输至肾和膀胱。使患者出现嗅觉减退或丧失,少气、懒言,声音低微嘶哑,容易外感等,同时继发痰湿等病理产物影响全身其他脏器功能。

(二)病因病机

1.病因

中医认为PD多由年老体虚、情志不遂或郁怒、饮食失宜,劳逸失当等因素导致气血不足,肝风内动,筋脉失养;或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久病等耗伤肝肾精血,导致肝肾亏虚,水不涵木,筋脉失于濡养。

2.病机

PD总属本虚标实。本虚以肝肾亏损、气血阴阳不足为主,标实为风、火、痰、瘀为患。标本之间密切相关,风、火、痰、瘀可因虚而生,诸邪又可耗伤气血阴阳。疾病初期多以肝肾精血亏虚或阴虚风动、风痰上扰、痰热动风为主,随病程的延长,本虚之象逐渐加重,渐则血损及气,久则阴损及阳,中晚期病情严重,多为气血两虚或阴阳两虚为主,久病入络,故多兼夹血瘀、痰湿。

二、中医分期、分型、分类论治

(一)分期论治

在早期阶段(H-Y 1~2.5级),可以中药、针灸等治疗,改善PD的症状,同时可以辅以西药治疗,提高PD患者的生存质量。中晚期阶段(H-Y 3~5级),多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将美多巴或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控制在合适的剂量范围内,同时采用中药配合针灸等特色疗法治疗,即可起到明显的疗效。后期生活难以自理者,我们采用中西医并重的原则,以减少异动现象、“开关”现象的副作用。经药物治疗病情改善不明显者,可酌情利用外科手术DBS以及围手术期的中药、针灸治疗。

(二)分型论治(西医临床亚型与中医辨病辨证结合)

PD目前从临床表现上仍以强直少动型与震颤型为主。强直少动型的主要中医病机是肝肾精血不足、血不濡筋、筋脉失养,法当滋补肝肾之精血以濡养筋脉;以静止性震颤为主者,其主要病位仍在肝肾,以肝肾精血亏虚、水不涵木、肝风内动为主要病机,法当补肝肾之阴以平肝息风止颤。从辨病角度看,PD以静止性震颤为主的亚型,归于中医“颤病”范畴;而以强直少动为主要表现的亚型,多归于中医“拘病”的范畴,其治疗原则、方法也大不相同。

(三)分类论治

PD以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为特征,运动症状以静止性震颤、强直、运动迟缓、姿势步态异常为主,非运动症状包括睡眠障碍、神经精神症状、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消化道症状、感觉障碍等方面。因此,针灸治疗时应采用分类治疗。

三、辨证分型

对本病的辨证,主要分辨标本、虚实。肝肾亏虚,气血阴阳不足为病之本,属虚;风、火、痰、瘀等为病之标,属实。本病初期,多以肝肾精血亏虚,血不濡筋或阴虚风动为主,表现为肢体拘紧少动笨拙或肢体颤动。继则阴损及阳,气血两虚或阴阳两虚,不能收持,厥阴风动,出现肢体和头部摇动加重,行动困难等。

(一)风阳内动证

肢体震颤,不能自主,上肢协调不能,行走拖步,伴有头晕、头胀、耳鸣,面红,口干舌燥,急躁易怒,心烦失眠,或项强不舒,舌红苔黄或薄黄微腻,脉弦或弦数。

(二)痰热动风证

肢体震颤,表情呆板,形体稍胖,胸脘痞满,头晕或头昏沉,咳痰色黄,小便短赤,大便秘结,口苦口黏,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质红或暗红,舌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三)气血不足证

表情呆板,姿势不稳,步态慌张,肢体或头颤,项背强直,肢体拘痉,面色㿠白,神疲乏力,动作困难,或腰膝酸软,动则气短或头晕,纳呆,舌淡或淡红或淡暗或舌淡胖大有齿痕,苔薄白或白滑,脉细或沉细弱或濡。

(四)肝肾亏虚,肝风内动证

表情呆板,以肢体震颤为主,上肢协调不能,行走拖步,言语呆板,伴见腰膝酸软,失眠心烦,头晕耳鸣,大便秘结,舌红或偏嫩,苔薄白或少,或红绛无苔,脉弦细或细数。

(五)阴损及阳,阴阳两虚证

行动困难,卧床或轮椅,表情呆板,肢体或头颤日久,项背强直,肢体拘挛,体倦肢冷,或腰膝冷痛,有时头晕或晕厥发作,少气懒言,动则气短,自汗,畏寒肢冷,小便清长或自遗,大便或溏或干,舌质淡嫩或淡暗,舌苔薄白或少,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四、针灸治疗

(一)选穴思路

至今临床尚未发现治疗PD的特效穴位。针灸治疗PD,选穴的靶向性、指向性应首先从病变部位考虑,其次是与病变部位密切相关的临床症状,最后是针对中医的不同证候类型来选穴处方。此外,也不能忽视针对患者非运动症状所涉及的病变部位及中医证候类型选穴。

1.针对病位及主症,息风止颤、柔筋止痉,改善运动症状
(1)头针:

PD的病位在脑。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脑为元神之府,头与全身经络腧穴紧密相连,与人体各脏腑器官的功能有密切关系,可以调动五脏六腑的精气,从而达到整体治疗的目的,因此头部腧穴选用最多。

1)焦氏头针:

焦氏头针的舞蹈震颤控制区是常用腧穴之一,它位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的前部,在头部定位为自运动区向前移1.5cm的平行线,主治震颤麻痹。现代医学也证实,针刺舞蹈震颤控制区特别是再给予美多巴复合治疗,可能通过增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减少PD小鼠黑质多巴胺神经元的缺失,从而达到治疗PD的目的。同时,针刺运动区可改善运动障碍,针刺平衡区可改善动作的协调性及平衡功能。

取穴:

主穴:舞蹈震颤控制区(图2-5-4-1)(运动区:上点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向后移0.5cm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区,上下两点的连线即为运动区;舞蹈震颤控制区:自运动区向前移1.5cm的平行线)。

图2-5-4-1 运动区、舞蹈震颤控制区

配穴:

a)运动区:相当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在头皮的投影,上1/5为下肢、躯干运动区,中2/5是上肢运动区,下2/5为头面运动区。

b)平衡区:从枕部外粗隆顶端,旁开3.5cm,向下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cm长的直线。(图2-5-4-2)

图2-5-4-2 平衡区

操作:定好区域后,以75%酒精棉球或碘伏常规消毒后,选用40mm×0.30mm毫针,30°快速斜刺进针,刺入帽状腱膜下层,深度为1.0~1.5寸(针身的2/3左右),间隔1cm再进针1枚。采用经颅重复针刺法(开始时小幅度、快速、半提插捻转,待患者适应刺激量以后,再采用大幅度快速捻转,捻转速度达200r/min以上,偶加提插法,连续捻转3~5分钟,留针5分钟,再重复刺激,连续施术3次),得气后连接电针仪,选用2/15Hz频率,强度以患者舒适耐受为度,电针治疗20~30分钟。

2)方氏头针:

方氏头针,是以中医经络脏腑理论、生物全息理论及西医大脑皮质功能定位理论为指导,通过头部穴位刺激,激发人体经脉的对峙治疗调节作用,以激发脏腑功能的自我调节作用,达到调和阴阳、疏通经络、充盈脑髓、恢复其主神机等作用。

适应证:PD有运动功能障碍者。

取穴:伏脏心肺点(双)、伏象大椎、书写(双)、运平(双)、记忆(双)、百会(加强)、思维(双)、伏象头点、人字缝尖、呼循(双)。(图2-5-4-3)

操作:选用13mm×0.25mm的不锈钢毫针,采用直刺法直接刺入骨膜,留针30分钟,平补平泄。疗程:7~10天1疗程,可连续治疗2~3疗程。

图2-5-4-3 方氏头针

3)秦氏“头八针”:

由秦亮甫教授创立,可缓解PD进展,改善患者运动、认知和情感障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取穴:风池(双)、率谷(双)、头临泣(双)、印堂、百会。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患者的体质和辨证,选用其他腧穴。

操作:头部腧穴针刺选用40mm×0.25mm毫针,采用补法,双侧风池和率谷连接电针,同侧的风池和率谷为一组,频率2Hz,行针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周治疗3次,9次为1疗程。

(2)督脉穴:

督脉是十四经脉中唯一一条直接与脑络属的经脉,即督脉属脑。与足太阳经、冲任二脉及心肾二经等在经络上有广泛联系,尤其和足太阳膀胱经关系更为密切。督脉通过主干及其分支与脑发生直接或间接联系,成为脑与各脏腑经络广泛联系的经络;脏腑通过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的腧穴受督脉之气的支配;督脉为阳脉之海,故针灸督脉腧穴具有调节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功能的作用,能通髓达脑,改善运动功能、情志、认知功能等,因此成为针灸治疗PD的首选经脉。28个督脉穴中,尤其是分布于头部的14个督脉穴(从哑门穴至龈交穴),都可以在止颤、止痉的治疗方法中交替选用。躯干部位的督脉穴如大椎、身柱、至阳、筋缩也可以交替改善强直少动的症状(图2-5-4-4)。孙红梅等的实验也证实针刺督脉穴和针刺加美多巴复合治疗可改善PD小鼠的行为异常,其治疗PD的机制可能与减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丢失及减轻线粒体等的损伤有关。

常用督脉穴的针刺方法:针刺风府穴,选用40mm×0.30mm毫针,患者坐位,头稍前倾或俯卧位,针尖略向下,对准下颌方向缓慢进针,捻转行针0.5~1分钟,尽可能达到局部麻胀感。哑门穴与风府穴可交替使用,针刺方法相同。

针刺大椎穴,令患者坐位略低头,选用40mm×0.30mm毫针垂直进针30~35mm,缓慢捻转行针0.5~1分钟,使患者项后有细小的触电感到达至第5~7胸椎棘突处。针刺督脉其他穴位,如大椎、陶道、身柱,效果相似,安全性更好。针刺第7胸椎棘突下的至阳穴,用40mm×0.30mm毫针,向头部方向用45°角斜刺,进针30~35mm,捻转行针。

百会穴:选用40mm×0.30mm毫针,向后平刺至帽状腱膜下,进针25mm,捻转行针。

四神聪(图2-5-4-5)穴为一组与督脉密切相关的经外奇穴,是治疗PD的常用穴位。选用40mm×0.30mm毫针,将针平刺至帽状腱膜下,针尖方向均朝向百会穴,进针36~38mm,捻转行针,与百会同用,宁心安神、调和阴阳。

图2-5-4-4 常用督脉身后穴

图2-5-4-5 四神聪

(3)“开四关”:

合谷与太冲合用,临床称为“开四关”,具有息风止颤、行气止痛、活血通络等作用,两穴一阴一阳,位于手与足相应的位置,针刺通常有较明显的得气感,并不因为患者手足颤抖而影响留针。

2.针对体质及辨证,扶正祛邪,辨证选穴

PD患者多病相兼,本虚标实,证候演变复杂,但总体来说,由于多发于中年以后,病程较长,病变累及脏腑较广,因此需要从整体上系统调节,从而改善患者的功能状况,为主证的改善创造良好的条件。如肝肾阴虚,可选用肝俞、肾俞、三阴交、复溜、太溪;肝肾不足,加用三阴交、肝俞、肾俞;气血不足,虚风内动可选用气海、关元、足三里、血海等穴位;气虚血瘀可加用曲池、合谷、太冲;痰浊阻滞可选用中脘、丰隆。痰热动风可加用丰隆、阴陵泉、中脘、阳陵泉等穴位。血瘀动风,可加用血海、青灵、内关。具体处方如下:

(1)风阳内动证

取穴:百会、风池(双)、大椎(双)、内关(双)、三阴交(双)、太溪(双)、照海(双)、合谷(双)、太冲(双)。

操作:百会采用经颅重复针刺法;其他穴位以得气为度,风池、内关、合谷平补平泻,三阴交、太溪、照海用补法,大椎、太冲用泻法,留针时间:30分钟,疗程:7~10天为1疗程。

(2)痰热动风证

取穴:百会、风府(双)、本神、曲池(双)、内关(双)、中脘、阴陵泉(双)、丰隆(双)、三阴交(双)。

操作:百会、本神采用经颅重复针刺法,其他穴位以得气为度;内关、风府、本神、阴陵泉平补平泻,中脘、三阴交用补法,丰隆用泻法,留针时间:30分钟,疗程:7~10天为1疗程。

(3)气血不足证

取穴:百会、中脘、气海、足三里(双)、三阴交(双)、脾俞(双)、胃俞(双)。

操作:百会采用经颅重复针刺法,其他穴位以得气为度;中脘用平补平泻法,足三里、气海、三阴交、脾俞、胃俞用补法。留针时间、疗程同上。

(4)肝肾亏虚,肝风内动

取穴:肝俞(双)、肾俞(双)、风池(双)、曲池(双)、合谷(双)、阳陵泉(双)、太溪(双)、太冲(双)。

操作:局部皮肤常规消毒,用0.25mm×40mm毫针直刺,平补平泻,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天针刺1次,10次为1疗程。

(5)阴损及阳,阴阳两虚

取穴:百会、四神聪、本神、神庭、神阙、关元、气海、肾俞(双)、太溪(双)。

操作:百会、四神聪、本神、神庭采用经颅重复针刺法,神阙用灸法,关元、气海、肾俞、太溪用补法,以得气为度。留针时间、疗程同上。

针对患者普遍存在的精气匮乏,阴血生化不足,可经常在处方中选用背俞穴或夹脊穴,从上而下轮番使用,起到扶正固本的作用。

3.针对非运动症状,全面提高生活质量

PD非运动症状可能比运动症状更加突出,或早于运动症状出现,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很大影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报道表明,针灸介入PD的便秘、排尿障碍、抑郁、睡眠障碍、直立性低血压等非运动症状的治疗是有效的,基于针灸具有整体调整作用、双向调节作用和针灸治疗的特异性,针灸在PD非运动症状的控制方面将有所突破。

(1)情志异常

1)抑郁障碍:

主穴选用神道、大椎、风府、百会、神庭、印堂。采用导气针法操作。对症状较重的患者可将百会与印堂穴连接电针,选用2/15Hz、强度以患者舒适耐受为度,电针治疗20~30分钟。

2)焦虑障碍:

主穴选百会、印堂、神门、内关、三阴交。采用导气针法操作。对症状较重的患者可将百会与印堂穴连接电针,选用2/15Hz、强度以患者舒适耐受为度,电针治疗20~30分钟。

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可配合焦氏头针的情感区(额区),采用经颅重复针刺法,可配合电针治疗。

根据临时出现的症状,对症治疗。如失眠,加用安眠、内关、神门、三阴交;痴呆加用神庭、四神聪;呃逆加用内关、人迎;耳鸣加用听会、中渚。

(2)睡眠障碍

1)失眠:

主穴选用百会、左神聪、右神聪、情感区(额区)、安眠、内关、神门、三阴交、照海、太冲。百会、左神聪、右神聪、情感区采用经颅重复针刺法,其他穴位以得气为度。根据大脑皮质的定位和与头皮表面的对应关系,首先情感区(额区),配合百会、左右神聪,应用“经颅重复针刺法”,使其达到一定刺激量而作用于大脑额叶前部,调节大脑皮质功能,根据脏腑辨证,选太冲穴以疏肝理气安神,三阴交补肝脾肾之精血以安神,神门、照海、安眠等穴位镇静安神。

2)不安腿综合征

主穴:双足运感区(旁中央小叶旁)、承山穴。

配穴:可酌情加委中穴、阳陵泉、三阴交等。足运感区采用经颅重复针刺法。其他穴位得气为度。

(3)尿便异常:

便秘是PD最常见的消化系统非运动症状,具有顽固性、反复性、波动性及难治性等特点。中医学认为,PD导致的便秘主要是由于脾肾气虚,推动无力,或肝肾不足、精血不足,肠道失于濡润,或脾肾阳虚,水液不得气化,肠中失于温润,加之患者常服苦寒泻剂,进一步损伤阳气及精血,导致粪便干燥、推动无力,而出现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等症状。

PD引起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刺激性症状和梗阻性症状,刺激性症状如尿频、尿急、夜尿症;梗阻性症状多为尿不尽、尿线细、尿间断及排尿不畅、费力等。中医学认为,PD患者年老体衰,病程较长,肺脾肾功能不足,中气下陷,阳气不足,命门火衰,不能制约膀胱,因此尿频、尿急、夜尿多、尿失禁;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气化无力,故小便困难,排出无力、尿有余沥,排出不畅等,治疗均需补益脾肾以调节肠道和膀胱的气化功能。

主穴:足运感区、下髎、中髎、次髎、肾俞、脾俞。

配穴:便秘加上巨虚、天枢穴(和募配穴法)、大肠俞、承山。膀胱尿道障碍加膀胱俞、中极、关元。

操作:足运感区采用经颅重复针刺法。下髎、中髎、次髎采用深刺髎穴法(选用75mm×0.30mm毫针,肥胖者可选用100mm×0.30mm毫针,沿相应骶后孔深刺入中髎、下髎、次髎穴,使患者产生明显的酸胀感和触电感,并向肛门及阴部放射)。其他穴位以得气为度。

(4)性功能障碍:

性欲减退与性行为改变是PD性功能障碍的主要表现,男性主要症状为勃起功能障碍、射精困难等,而女性主要表现为高潮频率降低、性欲减退等。中医学认为,“心脾损抑”“命门火衰”是性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故可选择针刺命门、关元、中极、次髎等穴,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从而增强脏腑功能,改善性功能。

(5)认知功能障碍:

PD患者的认知功能在发病1年后开始缓慢减退,20%~57%的PD患者在确诊后3~5年内出现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目前认为针灸治可能通过调节神经递质和改善脑血液循环,改善认知功能。

取穴:百会、四神聪、悬钟、情感区(额区)、舞蹈震颤控制区、平衡区。根据辨证加减:肝气郁结型加曲泉、膻中、期门,肝郁犯脾型加行间、阳陵泉、足三里,心脾两虚型加心俞、脾俞、足三里,肝肾阴虚型加太溪、肝俞、肾俞等。

操作:选0.30mm×40mm毫针,头部穴位采用经颅重复针刺法,其他穴位以得气为度,根据临床辨证选用相应补泻手法。

(二)特种疗法

针灸对PD这一类难治性疾病,临床除了用常规的针灸疗法外,还需要再开发有难度的针灸特色技术、特色疗法的应用,这里一并称为“特种疗法”,多种针灸疗法有机结合,才能提高临床疗效。

1.经颅重复针刺法

经颅重复针刺法是全国名中医孙申田教授总结多年临床经验提出的一种头针治疗方法,是通过针刺刺激技术(即头针疗法),将中医的针灸针刺入头皮与颅骨之间的结缔组织层。针刺部分一般选择大脑皮质功能定位在头皮表面的对应区域或穴位,称为“刺激区”或穴位。然后应用重复捻转手法:即捻转要求每分钟捻转200次以上,其中偶有提插,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5分钟左右,再重复2次,再留针半小时左右。使其积累的刺激量达到足以穿透颅骨的强度而作用于大脑皮质的相应部位,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该法认为头针的针感由两部分组成:当针刺入头皮下出现疼痛、胀、麻的第一针感是由三叉神经、枕神经通过三叉神经脊束核脊丘束丘脑到达中央后回而感知的。第二针感是由于捻转提插,通过一定的频率和刺激时间而积累的刺激强度直接穿过颅骨而作用于特定部位、发挥治疗作用而产生。在头针疗法中,选穴不是最重要的疗效因素,而操作手法是获得疗效的重要因素。其作用途径可能主要是针刺刺激了头部相关的穴位或区域后产生了一定的生物磁场,这种生物磁场能够直接穿透高阻抗的颅骨来作用于大脑皮质相应部位产生动作电位,逐渐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而这种调节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通过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从而使体内环境更加趋于平衡状态。该方案取穴简便,临床效果显著,目前已被较广泛应用。

2.施氏砭术

施氏砭术综合疗法是由砭石专家施安丽教授独创,是砭、针、灸、导引与按跷各法的集成,贵在温热,通过调节任督二脉、脾胃经要穴等,而达到补益先天肾阴肾阳和后天脾胃之气血,使先后天之本充足,肾精充沛,益精填髓补脑,调节大脑阴阳气血平衡,促进神经元功能恢复的作用。

取穴及操作步骤如下:

(1)调督脉:

①推背;②砭术刮痧;③针灸督脉、百会、昆仑。

(2)启动先天经络:

取穴有膻中、鸠尾、中脘、建里、水分、阴交、气海、关元、天枢(双)、大横(双)、带脉(双)、滑肉门(双)、太乙(双经)、外陵(双)、大巨(双)、腹哀(双)、腹结(双)。

(3)配合体针:

足三里(双)、三阴交(双)、行间透太冲(双)。

(4)疗程:

1次/d,刮痧每周1次,15天为1疗程。

3.导气调神法

该法应用于PD抑郁、焦虑等精神症状及睡眠障碍等症状的治疗。通过引导机体逆乱之气使其恢复常态,调整患者生理功能,通过生理上的平衡促使心理的平衡,从而达到“气和则神安”。一般而言,用于调神的督脉主穴需要采用导气针法。

“徐”和“柔”是导气调神针法操作的技术要领:即徐入俆出,轻柔和缓是导气针法的基本要求。“徐”是指医者提插、捻转的频率要做到徐缓;柔是指捻转的角度和提插的幅度要小,同时进针与出针时要手下轻柔,以手之所下,患者毫不觉苦为度。一般捻转的频率60~100次/min;捻转的角度小于90°;提插幅度不超过2mm,操作需均匀、和缓地边捻转、边提插。用力均匀、幅度、频率相等,速度缓慢、始终如一而有连续性。

4.艾箱灸气海、关元穴

该方法具有温补脾肾、助膀胱气化的作用,适用于PD伴排尿障碍者。

取穴与操作:艾箱灸气海、关元穴,每次10~15分钟。疗程:5天为1疗程,可连续治疗2~3疗程。

5.大黄粉贴敷神阙穴

该方法利用药物的药理作用透过神阙穴间接作用于肠道,增加胃肠道的蠕动,缓解便秘。适用于PD伴便秘者。

取穴与操作:取大黄粉5g,用生姜汁调成糊状,温水清洁局部皮肤,将姜汁调好大黄粉贴敷神阙穴,每次贴敷4~6小时。每天1次。疗程:14天为1疗程,可连续治疗2~3疗程。

(雒晓东 罗恩丽) M6dYYOvhNN1N9aq6aKHjXY93wqB0OetbOtx2p52YzSFPcXuwMZH+ldWSh/f/Wnr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