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009年全国大骨节病防治项目技术报告

刘运起 周令望 刘 辉 高 本 邓 晴

按照卫生部《2009年度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管理方案》规定和《2009年度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技术实施方案》要求,各监测省份已基本完成所承担的任务,并将数据报至国家地方病控制中心大骨节病防治研究所,现依据各监测省份所报数据汇总、分析,报告如下。

一、项目任务

(一)儿童病情监测

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河南、内蒙古、四川、陕西、甘肃、青海、西藏12个省(自治区)抽取50个县,其中辽宁、河北和河南各1个县,山西2个县,内蒙古和青海各3个县,吉林4个县,四川6个县,陕西、甘肃和西藏各7个县,黑龙江8个县。按《全国大骨节病监测方案》(卫办疾控发〔2009〕128号)抽样要求,每个县抽取4个乡,每个乡抽取1个村作为监测点,开展儿童大骨节病病情监测。临床检查监测村中全部7~16岁儿童;X线检查全部7~12岁儿童,并调查监测村与防控措施有关的病区基本情况和人口基数。

(二)成人大骨节病治疗

在四川、西藏和青海开展Ⅰ度以上成人大骨节病病例试点治疗,其中四川治疗5000例、西藏治疗2000例、青海治疗300例。要求采用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关节功能的口服药物进行治疗,严禁使用激素类药物。在用药前后按骨关节炎评分标准(Lequesne指数)和/或X线片膝关节间隙多点测量进行疗效评估。

二、项目完成情况

(一)病情监测

各监测省份均完成了儿童病情监测任务,仅部分监测省未严格按照监测方案抽样要求执行,尽管监测的村数达到了项目的要求,但由于所抽取的监测乡数少,致使监测面缩小。另外,个别监测省份适龄儿童应检率较低。各省份病情调查完成情况见表1。

表1 各监测省(自治区)儿童病情监测完成情况

续表

在儿童病情监测的同时收集监测点与防控大骨节病相关的病区基本资料,主要收集退耕还林还牧、改种经济作物,人均年收入,主粮构成和外购比例,以及近年补硒情况等。12个监测省份中青海和西藏未提供病区基本情况调查基础资料。

(二)现患病人治疗

四川省在阿坝州等7个州(市)25个县,采用解热镇痛抗炎类药物(吲哚美辛、贝诺酯、美洛昔康)、对乙酰氨基酚,以及软骨保护剂(硫酸软骨素、复合维生素等),治疗了5000名临床Ⅰ度以上成人大骨节病现症病人,治疗周期6个月。目前,除阿坝州的松潘县因受药品招标采购时间的影响而使治疗工作延后外,其余24个县已经完成了治疗和疗效评估工作。

西藏自治区在7个地(市)21个重病区县,采用以单独或组合使用盐酸氨基葡萄糖、硫酸软骨素、多维素糖丸和β胡萝卜素为主的药物,治疗成人大骨节病病人1693人,治疗周期3个月。治疗前对全部拟接受治疗的病人进行了双侧膝关节X线拍片,用于做疗效观察,目前,各县治疗后拍片工作尚未全部完成。

青海省在兴海县、贵德县和同德县按大骨节病诊断标准筛选了300名临床Ⅰ度以上成人病人,由于受治疗药品采购工作影响,治疗项目至今尚未开展。

三、项目实施结果

(一)病情监测

1.临床监测结果

12省53个县共监测了296个病区村,临床检查18794名7~16岁儿童,检出Ⅰ度及以上患儿47人,平均检出率为0.25%,显著低于2008年监测结果(2.65%)。其中,吉林省长岭县集体乡西双村检出2例Ⅱ度患儿、四川省金川县河西乡乃当村检出1例Ⅲ度患儿,均在13~16岁年龄段;西藏自治区共检出Ⅱ度、Ⅲ度患儿10人,其中6人在7~12岁年龄段,主要分布在芒康县措瓦乡、左贡县中林卡乡、谢通门县仁钦则乡和八宿县吉达乡。各省份临床检出情况见表2。

表2 各监测省(自治区)7~16岁儿童临床患病情况

续表

2.X线监测结果

在296个监测村中共检查7~12岁儿童12896人,检出X线阳性儿童225人,平均检出率为1.74%,显著低于2008年监测结果(3.29%)。X线阳性检出率>10%的病区村13个,其中12个村分布在西藏昌都病区,青海有1个村。西藏昌都地区的左贡县中林卡乡绕巴村、俄巴村和普拉村X线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2.86%(8/35)和24.39%(10/41)。X线阳性检出率在5%~10%的病区村有30个,其中21个村在西藏昌都病区,青海病区有5个村。X线阳性检出率低于5%的村有253个,占本次监测点的85.5%。各省份X线检出情况见表3。

表3 各监测省(自治区)7~12岁儿童X线检查结果

3.大骨节病病区防控措施落实情况调查

西藏和青海未上报病区基本情况调查资料。从上报的各省份病区基本情况调查资料分析显示,尽管各省内病区村之间人均年收入差距在1~10倍以上,但总体显示,辽宁和内蒙古人均年收入较高,且村与村之间也较均衡,而收入低于1000元的村主要分布在甘肃(10/30)、河北(1/4)、陕西(4/28)、黑龙江(3/32)和四川(2/29)5省。在大米占主粮比例和主粮购入比例方面,各省及省内各病区村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异。河南、陕西和甘肃3省近三年内全部监测村均曾进行过补硒,山西和四川两省也有部分的村曾进行过补硒。病区基本情况见表4。

表4 各监测省(自治区)与防控大骨节病相关的基本情况

(二)成人大骨节病治疗结果

四川省在7个州(市)25个县实施了成人大骨节病的治疗工作,治疗前、后两次按Lequesne指数检查膝关节功能,降低10%为治疗有效。经初步统计,总有效率在54.00%(表5)。西藏自治区由于各县疗效评估工作尚未全部完成,因此未提供相关数据。

表5 四川省成人大骨节病治疗结果

续表

四、分析与讨论

(一)病情现状及流行趋势

2009年临床检查7~16岁儿童共18794人,数据分析显示临床Ⅰ度及以上大骨节病病例检出率仅为0.25%(47/18794),远低于2008年的监测结果(2.65%)。X线检查12896人,检出X线阳性儿童225人,平均检出率为1.74%,显著低于2008年监测结果(3.29%)。

西藏、内蒙古、甘肃和青海是临床检出率前四位的病区省份。尽管与2008年相比,大骨节病临床阳性检出率已有大幅度的下降,但仍检出了13例Ⅱ、Ⅲ度重患。其中,吉林检出2例Ⅱ度患儿,四川检出1例Ⅲ度患儿,年龄均在13~16岁间,结合该两个村7~12岁儿童X线检出情况,阳性检出率在2.5%以下,且均无骨端改变和三联征病例,提示这两个村的新发病情已得到控制。因此,3例重患可视为“陈旧”病例。而西藏在芒康县措瓦乡、左贡县中林卡乡、八宿县吉达乡、谢通门县达那普乡、仁钦则乡以及嘉黎县林堤乡检出10名Ⅱ、Ⅲ度重患,其中6人在7~12岁年龄段。结合这些病区适龄儿童X线检查数据可以发现,措瓦乡和中林卡乡7~12岁儿童X线阳性检出率在6%~12%,且措瓦乡、中林卡乡和仁钦则乡均能检出骨端改变和三联征病例,以上信息提示这类病区致病因子强度要显著高于吉林、四川两省,这些重症患儿可视为新发病例,对这类病区必须高度重视。

在对7~12岁儿童X线检查方面,内蒙古通过有效的防治措施,将X线阳性检出率从2008年的8.12%降低至2.22%;青海是X线阳性检出率最高的地区,2009年X线阳性检出率为4.67%。除西藏外,其他省份X线阳性检出以单纯干骺端阳性改变为主,占总检出率的84.74%,特别是东部地区的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和山西6个省及西部地区的陕西省,适龄儿童中均未检出骨端及三联征病例,单纯干骺端阳性改变检出率近似非病区,综合分析近年这些病区儿童病情监测结果提示,这类病区已基本达到控制目标。近年监测数据显示,各省儿童大骨节病病情均呈稳定下降或低位波动趋势,提示全国病情总体已达到控制水平。随着我国农村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多数病区居民现已彻底改变了原有的自给自足生产、生活方式,顺畅的交通、丰富的物质交流、养殖业和经济作物种植业的扩大等因素,促进了主粮外购比例,膳食来源和结构的多样化有效地降低了致病因子的作用,从而加速了大骨节病的控制进程。但监测数据显示,仍有个别监测村病情相对较重,这些村主要集中在西藏病区,是今后防控工作的重点地区。

(二)大骨节病防控措施落实情况

2009年西藏和青海未上报病区基本情况调查资料。从上报的病区基本情况资料显示,各省(自治区)及省内的病区之间,人均收入、大米占主粮构成比例和主粮购入比例等防控大骨节病相关的条件和措施差距悬殊。各省内病区村之间人均年收入差距在一倍至十倍以上,辽宁和内蒙古的整体人均年收入较高,且村与村之间也较均衡,生活水平的提高可能是内蒙古X线阳性检出率显著下降的原因之一。在大米占主粮比例和主粮购入比例方面,各省及省内各病区村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异,如辽宁和吉林大米占主粮比例最高,病区村之间的分布也较均衡,且辽宁无外购主粮情况,这与两省水稻种植面积多有关;而内蒙古和河北改种黄豆等经济作物或退耕还林(草)面积比较多,则外购主粮比例高;山西、甘肃、陕西和河南4省主粮以小麦为主,这与当地习惯于面食有关,但山西和甘肃两省的主粮购入比较低,多数村在5%以下,而陕西、河南分别达到了51.0%和46.9%。河南、陕西和甘肃3省近三年内全部监测村通过对临床检出Ⅱ、Ⅲ度重患的病区村的基本资料分析显示,吉林西双村和四川乃当村人均年收入在2500~3700元间、大米占主粮比例和主粮外购比例均在50%以上(吉林达90%),且四川乃当村2008—2010年还进行了三年的补硒,综合两地病区村基本情况,预防措施已基本到位,且在7~12岁儿童中未检出典型的X线亚临床病例,因而可以认为致病危险因素已被控制。而西藏昌都地区的芒康县措瓦乡和左贡县中林卡乡人均年收入分别为1600元和3743元,两个乡大米占主粮比例和主粮购入比例均在10%以下,且近三年未曾补过硒,两地被检儿童发硒均值低于临界值(分别为0.112µg/g和0.138µg/g),该两地7~12岁儿童中检出4例临床Ⅱ度和2例临床Ⅲ度病例,检出骨端病例为4.35%(22/506)、三联征病例为0.99%(5/506),由此认为这类病区致病危险因素尚在,需加强防控措施的落实,可通过提高经济作物的耕种比或扩大养殖业等途径,促进主粮中大米构成的比例和主粮购入比例的提高。

五、问题与建议

(一)监测抽样中存在的问题

本轮监测方案是依据全国总体病情已达到控制的前提下制订的,每年监测所积累的数据将用于评估“十二五”期间防治目标——部分地区消除大骨节病。监测方案要求,每个县抽4个乡和每个乡抽1个村的抽样原则,而本次监测中,尽管部分监测省按管理方案所分配的县数抽取足监测村数量,但却忽略了需要抽取乡级的数量,由于调查的乡基数不够,致使监测面缩小,影响了对总体病情的评估。在实际操作中,有可能被抽取的县中病区乡不足4个,则建议再增加抽取1个病区县,以满足方案要求。

另外,监测方案还要求,达到控制标准的病区不再纳入监测范围,目的是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而仍有个别省将去年达到控制标准的村纳入今年监测范围,建议在抽样前先将近三年已达到控制标准的村剔出随机抽样表。

(二)适龄儿童检查率偏低

监测方案要求“临床检查该病区村所有7~16岁儿童,X线拍片检查该病区村所有7~12岁儿童,拍片少于50人者,由邻近病区村补足”,即解释为对被抽取村的适龄儿童全部进行检查,如被抽取的村适龄儿童少于50人,则另选一个村,并检查该村全部适龄儿童。病区村适龄儿童检查率过低,难以确切反映该监测点病情和评估控制状态。由于目前农村人口的流动性大,因此,检查率要达到100%确实有一定难度,但大骨节病监测对象是学龄儿童(重点是7~12岁儿童),其流动性相对较小。因此,在今后监测中尽量要将适龄儿童的检查率提高到90%以上。

(三)需加强西藏自治区防治工作

近年,西藏的病情监测和防治工作进度始终滞后于全国总体水平。今年在国家疾控中心支持下,专家组调查了昌都地区所辖6个病区县中的重点病区乡。结果显示,昌都重点病区病情基本稳定,结合近年西藏病情监测数据提示,昌都,乃至整个西藏总体病情处于控制状态,但在个别村的适龄儿童中仍能检出临床Ⅱ度、Ⅲ度重症患儿,尽管这些病区范围较小,但也将影响我国消除大骨节病的进程。

通过病区工作了解到:①西藏病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而防治任务却主要由省或地区级机构承担,仅交通问题就增加了防治工作的强度和成本,建议加强县级防治人员培训并配备诊断仪器,以便构成正常的工作网络;②昌都的重点病区村多远离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这些病区村是目前病情监测和落实防治措施的重点,在今后防治工作中须加大关注力度;③目前西部地区多数村已关闭村级小学,适龄儿童集中在乡或县学校就读,实行住宿制,建议病区县政府优先将病区村儿童(特别是未达到控制标准的病区)迁移至住宿制学校,脱离致病因子侵袭,达到防控目的。

(四)成人病例疗效判定问题

现患病人治疗工作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本项目安排在四川、西藏、内蒙古、青海做试点治疗已四年,由于疗效观察未制定统一衡量指标,各监测省主要依据国外骨关节炎的功能判定标准(如Lequesne/WOMAC指数)或测量X线片双侧膝关节间隙作为疗效观察指标,前者难作出规范判定,而后者现场拍片要点也尚难掌握,因此,影响疗效观察结果。目前《大骨节病治疗效果判定标准》修订稿已通过卫生部标委会终审,该标准易掌握,比较适用于现场操作,建议2011年各监测省的治疗工作参照该标准进行疗效判定。

(五)诊断技术和质量控制还有待提高

今年的监测数据质量明显好于往年,原因在于今年的监测按新修订的监测方案执行,该方案要求临床诊断结果必须由X线复核,X线影像诊断先由监测省组织专家会读,诊断阳性的X线片再由国家级专家组复核,做出最终诊断。经复核,临床诊断符合率为15.1%(39/259);X线诊断符合率为63.1%(225/355)。在X线片复核工作中发现:①个别监测省所摄X线片普遍质量差,无法进行阅片诊断;②对单纯干骺端改变的诊断尺度把握较松,这种现象比较普遍;③出现个别单纯骨骺阳性诊断或将单纯腕骨阳性改变也诊断为大骨节病。上述结果及所产生的原因提示,这些监测省在诊断水平和质量控制方面还有待于提高。

六、结论

1.病情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儿童病情总体仍稳定在控制水平线以下低位波动,但无论临床检查结果还是X线检查结果均提示,西部病区距离消除大骨节病尚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西藏病区中还存在个别重病区村尚未达到控制标准,是目前控制儿童病情的重点地区。

2.本次监测数据质量明显好于往年,原因在于落实了质量控制制度,但部分省在诊断标准把握和摄片技术质量控制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各监测省(自治区)应继续加强质控工作。

3.本次儿童病情调查是按新制订的监测方案执行,在执行过程中部分监测省未严格按照监测方案要求进行操作,存在监测乡抽样数不够,儿童检查率较低,及未进行病区基本情况调查等问题,影响了本年度项目完成的质量。 WmKmRgMWRWn+pVULhM55fs5B9ZI8+e0Rf+wvhZPPXc8/E5/iq6VCLP1xqBFvLzA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