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囊肿是一种较常见的肝脏良性囊性疾病,一般无临床症状,多在超声或CT等影像学检查或其他腹部手术时发现,多见于女性。肝囊肿多数无明显症状而无须治疗,但当囊肿出现明显症状或显著增大时,则需进行适当治疗。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治疗和硬化治疗(超声定位囊肿穿刺抽液,注射硬化剂)。手术方式包括开窗引流术(切除部分囊壁的去顶减压术)、切除术(将囊肿及周围肝实质一并切除)及规则性肝切除术等。本章节主要介绍开窗引流术。
(1)有症状的单纯性单发或多发肝囊肿。
(2)在腹腔镜视野范围内,直径>5cm,且位置表浅,在肝表面能见到囊肿的一部分。
(3)单纯性肝囊肿合并感染出血。
(4)经穿刺抽液效果欠佳或复发者。
(5)肝囊肿合并肾囊肿或脾囊肿,可同时行开窗引流术。
(1)肿瘤性、寄生虫性囊肿,肝囊腺瘤/癌及先天性肝内胆管扩张症。
(2)怀疑囊肿恶变。
(3)小而密集的多囊肝病(多囊肝2型),以及多发性肝囊肿晚期患者肝功能受损合并多囊肾、肾功能受损者或全身其他脏器严重障碍者。
(4)囊肿位于肝脏深部或囊肿表面肝组织较厚,以及囊肿位于右肝后叶或与膈肌之间有广泛粘连,腹腔镜下难以接近囊肿者。
(5)囊肿与胆管相通者。
(6)有明显出血倾向或凝血功能障碍者;不能耐受麻醉或手术者。
1.通过腹部超声、增强CT、MRI等影像学检查,明确是否为开窗引流术的适应证。
2.当囊肿性质不明时,需穿刺抽液明确囊液性质。
3.当囊液为胆汁或呈黏液性时,需进一步检查确定囊肿性质。手术方式宜选择包括周围肝实质的囊肿切除术或规则性肝切除术。
该术式主要包括以下步骤:插入套管针,建立气腹;探查腹腔;囊液的处理;囊肿壁开窗(重要);残余囊壁的处理;放置引流管。
患者取仰卧位,并根据肝囊肿部位,适当调整体位,以便于手术野的暴露。对于位于右肝的囊肿,手术者站在患者左侧,第一助手站在患者右侧,扶镜手站在术者左侧;仪器设备位于患者头侧、手术台两侧,手术器械位于患者足侧(图3-6-1A)。
在脐下缘做10mm左右切口,穿刺建立气腹并作为观察孔,CO 2 气腹压力维持在12~15mmHg,操作孔部位的选取应根据囊肿位置灵活掌握。一般剑突下戳孔作为主操作孔,其余为牵引孔或吸引孔。肝囊肿位于肝右叶者,选右肋缘下(锁骨中线及腋前线)分别做5mm切口,剑突下做10mm切口,置入相应的套管(图3-6-1B);肝囊肿位于肝左叶者,可调整相应切口在左肋缘下(锁骨中线),见图3-6-1C。囊肿存在于两侧肝叶时,需相应增加套管针数量。
用腹腔镜探查腹腔内情况,进一步明确囊肿的位置、大小、数量、囊肿内有无肿瘤性病变及囊壁与周围肝实质界限等情况(图3-6-2)。
图3-6-1 体位和站位
A.术者站位;B.肝右叶肝囊肿戳孔位置;C.肝左叶肝囊肿戳孔位置。
图3-6-2 腹腔探查囊肿的情况
确定为单纯性肝囊肿时,选择囊肿壁最薄处,用电凝钩或超声刀打开囊肿壁,吸引器吸尽囊液,也可借助穿刺针进行穿刺吸引(图3-6-3)。
图3-6-3 超声刀打开囊肿壁(A),吸出囊液(B)
用超声刀或电凝钩进行囊肿壁的切除。术者左手牵引囊壁,在距离正常肝实质3~4mm处进行囊壁的切除(图3-6-4)。手术主要目的是充分开窗,无须一定沿着正常肝组织的界限进行切除。如果囊肿切缘有出血,需仔细止血(图3-6-5),有时囊壁会有小的胆漏,可给予夹闭或者4-0滑线缝合(图3-6-6)。如果在囊肿壁上发现较粗的脉管,为防止与之伴行的胆管发生胆漏,建议将其夹闭。处理多房性囊肿时器械应小心进入囊内,切开囊肿隔膜,吸出囊液。切除的囊壁标本装入标本袋内取出。
图3-6-4 超声刀切除囊肿壁
图3-6-5 囊肿边缘出血给予止血
图3-6-6 发现小胆漏,给予缝合
本手术的原理是用腹膜吸收囊壁的分泌液,原则上不必处理残余囊壁。但对于靠近膈顶或多发囊肿的患者,术后粘连会导致开窗部位闭锁、囊肿复发,建议用无水乙醇或氩气刀喷凝残余囊壁,破坏其分泌功能。
确切止血后,在囊腔内放置引流管(图3-6-7)。要确保引流管放置到位。依次拔除套管针,缝合穿刺孔。
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术后第1天患者即可下床活动,给予流质饮食,术后第3天复查腹部CT,尽早拔管。
图3-6-7 放置引流管
1.对于术前不能明确囊肿性质的病例,可用细针或气腹针穿刺吸出囊液,可以减少囊液外渗污染腹腔的可能。
2.当囊液中混有胆汁或为黏液性时,应高度怀疑肿瘤性病变,囊液应送检行脱落细胞学检查及细菌培养,手术方式宜选择包括周围肝实质的囊肿切除术或规则性肝切除术。
3.尽量避免在肝膈面开窗,不得已时可将大网膜游离塞入囊内固定,以吸收囊液。
4.手术过程中,尽量避免器械伸入囊肿内,尤其囊肿位于肝膈面、囊内结构暴露不十分清楚时,以防损伤囊壁血管和胆管,发生难以控制的出血和胆漏。
腹腔镜肝囊肿开窗引流手术由于其创伤小、恢复快、复发率低、安全有效等优点,现已被认为是目前治疗肝囊肿较理想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