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尾状叶(Ⅰ段)分为Spiegel叶、腔静脉旁部、尾状突部三部分。尾状叶位置深在,显露困难,且毗邻下腔静脉、肝静脉和门静脉等重要血管,使尾状叶切除术具有“失血多、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的特点,被认为是外科手术的禁区。近年来,随着肝脏精细解剖学研究的深入、腔镜技术的不断成熟及切肝器械的改进创新,腹腔镜下肝尾状叶切除已不再是手术的禁区,越来越多的腹腔镜肝尾状叶切除在逐步开展。
(1)病灶位于肝脏尾状叶(Ⅰ段),不侵犯其他段,不累及第一、二肝门及下腔静脉;原则上肿瘤直径<5cm,未侵犯较大血管,估计腹腔镜下能够切除。
(2)肝功能Child A级,或B级经保肝治疗后恢复到A级,无严重肝硬化及门静脉高压。
(3)无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和凝血功能障碍。
(1)心、肺功能不良,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
(2)肝、肾功能较差,凝血功能障碍者。
(3)不能耐受气腹的患者。
(4)病变紧贴或直接侵犯大血管或病变累及第一、第二肝门及下腔静脉,影响暴露和分离者。
(5)肝癌合并肝内转移、门静脉癌栓、肝门淋巴结肿大,或肿瘤无包膜、边界不清者。
(6)有上腹部手术史、腹腔粘连严重,估计腹腔镜下难以完成者。
(7)术前评估肿瘤较大或估计腹腔镜下无法完成者。
内容同本章第一节腹腔镜规则性肝左外叶切除术。
患者取仰卧位,头高足低,术者位于患者右侧,第一助手位于患者左侧,扶镜手位于两腿之间,根据术中肿瘤具体情况,术者及第一助手可酌情对换位置(图3-3-1)。于脐下取弧形切口,长约10mm,置入气腹针,充入CO 2 气体,维持压力在12~15mmHg,置入套管针及腹腔镜,作为观察孔,于左、右腋前线各置入1个5mm操作孔,于右锁骨中线置入1个12mm操作孔,于左锁骨中线置入1个5mm操作孔,大致呈“V”形(图3-3-2)。
图3-3-1 体位
图3-3-2 套管针位置
打开小网膜,显露肝尾状叶肿瘤,然后解剖第三肝门(图3-3-3)。分别从左侧、右侧解剖多支下腔静脉通向尾状叶的肝短静脉,以Hem-o-lok夹离断肝短静脉,建立下腔静脉隧道,利用腹腔镜后腹腔优势游离尾状叶(图3-3-4)。
图3-3-3 打开小网膜(A),打开肝胃韧带(B)
显露第一肝门处预置自制的肝门阻断管,进行体外间歇性肝门阻断,解剖出肝动脉、门静脉通向肝尾状叶的血管,分别以Hem-o-lok夹、可吸收夹夹闭,可见尾状叶颜色变浅。分离该处肝蒂时,助手可将尾状叶牵向尾侧,帮助尾状叶肝蒂暴露,然后术者将暴露的尾状叶肝蒂依次结扎离断,该处理方法较为省时、安全,同时也减少血管误伤风险,避免导致术后不必要的并发症。于第一肝门处置入蛇形牵引器(图3-3-5),将第一肝门牵向右侧,自尾状叶左侧以超声刀游离,沿肿瘤边缘约1cm划出预切线,以超声刀离断肝脏组织,大的血管及胆管以Hem-o-lok夹、可吸收夹、钛夹夹闭,然后将第一肝门牵向左侧(图3-3-6)。以同样的方法进行左右会师,将肿瘤及周围肝组织一并切除(图3-3-7)。
图3-3-4 第三肝门的处理
图3-3-5 置入蛇形牵引器
术中注意保护下腔静脉、肝静脉、门静脉、肝动脉、胆管,仔细止血,检查创面有无活动出血、胆漏,创面放置止血材料(图3-3-8),放置腹腔引流管1根,将标本放入取物器内(图3-3-9),然后延长脐下切口,将标本自脐下切口完整取出。
图3-3-6 自右侧游离尾状叶肿瘤
图3-3-7 切割肝实质,夹闭离断断面小管道
图3-3-8 放置止血材料
图3-3-9 取出标本
腹腔镜手术切口小,创伤小,恢复快,术后第1天患者即可下床活动,进流质饮食。术后3天观察无腹腔出血及胆漏,复查腹部CT肝创面无积液后,可拔除引流管。
1.处理肝蒂时要注意Spiegel叶的蒂常来自左肝蒂,腔静脉旁部常来自肝门的中央部,尾状突主要来自右肝蒂,这就为手术阻断提供了方便。我们采用在第一肝门处预置自制的肝门阻断管,进行体外间歇性第一肝门阻断,使手术中出血量降低,又可减少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2.处理肝短静脉。要注意尾状叶的静脉通常以肝短静脉的形式汇入下腔静脉,尾状叶的静脉具有壁薄、干短、位置深的特点,通常下腔静脉的左、右侧壁均有2~4支肝短静脉注入,较粗的肝短静脉常常出现在尾状叶的中1/3或下1/3处,但其上1/3处几乎不出现粗的肝短静脉,因此,可在两侧肝短静脉间至上方的肝右静脉之间建立一条安全的通道,利用腹腔镜后腹腔优势游离尾状叶。
腹腔镜肝尾状叶切除手术难度大、风险高,对手术操作者的技术要求高。对于初学者,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选择难度较小的病例实施。总的来讲,腹腔镜肝尾状叶切除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方式,希望我们的经验能给广大肝胆外科医生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