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灶位于肝脏Ⅱ、Ⅲ及Ⅳ段,不侵犯另一侧,不累及第一、二肝门及下腔静脉;良性疾病包括有症状或直径<15cm的肝海绵状血管瘤,有症状的局灶性结节增生、腺瘤,局限在左外叶的肝内胆管结石等;恶性疾病包括直径<10cm的原发性肝癌、局限于左半肝的继发性肝癌及其他少见的肝脏恶性肿瘤,不合并门静脉癌栓且无肝内转移及远处转移。
(2)无严重的肝硬化、腹水、黄疸、凝血功能异常。
(3)无严重的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基础疾病。
除与开腹肝切除禁忌证相同外,还包括:
(1)心、肺功能不良,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
(2)肝、肾功能较差,凝血功能障碍者。
(3)不能耐受气腹者。
(4)病变紧贴或直接侵犯大血管或病变紧贴、累及第一、第二或第三肝门及下腔静脉,影响暴露和分离者。
(5)肝癌合并肝内转移、门静脉癌栓、肝门淋巴结肿大者。
(6)有上腹部手术史、腹腔粘连严重,估计腹腔镜下难以完成者。
内容同本章第一节腹腔镜规则性肝左外叶切除术。
1.患者一般采取仰卧位、头高足低位;并根据肿瘤位置,适当调整体位,以便于内脏暴露。术者站位可根据自身经验、习惯决定。一般术者站在患者右侧,第一助手站在患者左侧,扶镜手站在患者两腿之间;仪器设备位于患者头侧、手术台两侧,手术器械位于患者足侧(图3-2-1)。
2.CO 2 气腹压力维持在12~15mmHg,儿童患者的气腹压力维持在9~10mmHg,应避免较大幅度的气腹压力变化。
3.在脐下缘做10mm弧形切口,穿刺建立气腹并作为进镜口。置入腹腔镜,全面探查腹腔。于右腋前线及右锁骨中线置入1个5mm操作孔及1个12mm操作孔,于左锁骨中线及左腋前线置入2个5mm操作孔,大致呈“V”形,主刀及助手操作孔可根据个人习惯向内上方适当调整(图3-2-2)。
图3-2-1 术者站位
图3-2-2 戳孔位置
4.游离肝脏。依次游离并切断肝圆韧带、镰状韧带、左冠状韧带、左三角韧带、肝胃韧带(图3-2-3)。
5.解剖第一肝门。游离出肝左动脉及门静脉左支。可采用Hem-o-lok夹夹闭肝左动脉和门静脉左支,观察半肝缺血线,明确夹闭的是肝左动脉及门静脉左支后再离断,或在离断肝实质时于肝内用切割闭合器离断。然后分离左肝管后夹闭,注意勿损伤右肝管(图3-2-4、图3-2-5)。
6.解剖第二肝门。沿镰状韧带向近心端分离,显露肝左静脉即可,一般不在肝外完全解剖肝左静脉,等待肝实质离断至肝左静脉时再用切割闭合器离断。
图3-2-3 离断肝圆韧带(A)、镰状韧带(B)、左冠状韧带(C)、左三角韧带(D)
图3-2-4 游离肝左动脉
图3-2-5 游离门静脉左支
7.离断肝实质。沿左半肝缺血线左侧1cm标记肝切除线。沿肝脏膈面切开肝实质约1cm,在预切除线上用超声刀离断肝实质、电凝钩烧灼止血。对于直径>3mm的脉管,切断前需用Hem-o-lok夹或钛夹夹闭,以防出血和胆漏。肝实质离断至第一肝门及第二肝门时采用血管切割闭合器离断第一肝门左肝蒂及肝左静脉(图3-2-6、图3-2-7)。
8.肝脏断面处理。肝脏断面细小血管、胆管可用电凝封闭。经过反复电凝止血后出血仍未停止,应仔细观察创面,寻找出血点,采用缝扎、可吸收夹夹闭等方式止血。冲洗肝脏断面,再次确认无明显出血和胆漏后,可喷洒止血材料并放置引流管(图3-2-8)。
9.取出标本。将切除的肝脏组织标本装入一次性取物袋,对于良性病灶可在取物袋中将肝组织捣碎后取出;对于体积较大的恶性肿瘤标本需从延长脐下切口处取出或耻骨上开口取出。
图3-2-6 离断第一肝门左肝蒂
图3-2-7 离断第二肝门肝左静脉
图3-2-8 创面止血后放置止血材料
腹腔镜手术腹部切口小,患者恢复快,术后第1天即可下床活动,给予流质饮食,术后第3天复查腹部CT,创面无渗血及胆漏可以拔管。
1.游离第一肝门时注意观察有无变异的血管及胆管,明确管道走行后再予以结扎离断。
2.解剖出肝左动脉后结扎并离断,门静脉左支可结扎后连同左肝管在肝实质内用切割闭合器离断,使用闭合器时一定要注意避免损伤右肝蒂。
3.同样对于肝内胆管结石的患者,可将左肝蒂充分解剖、游离;解剖出门静脉左支、肝左动脉后分别予以夹闭并切断;然后切开左肝管,胆道镜可经左肝管进一步探查胆道内是否残余结石;探查完毕后缝合左肝管开口,注意检查有无胆漏。
腹腔镜规则性左半肝切除已逐渐成为治疗左半肝病变的常规治疗手段。腹腔镜左半肝切除较腹腔镜左外叶切除难度大,肝断面面积较大,应妥善止血及检查胆漏。随着肝胆外科医师腹腔镜技术的成熟及手术器械的更新,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已成为可广泛开展的术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