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肝素的结构解析

1916年由McLean分离到的抗凝物质被认为是一种磷脂。20世纪20年代,随着对提取工艺的改进,Howell认识到磷脂对于肝素来说其实是杂质成分。1928年,Howell确定肝素是一种含硫的糖类。1935年,Jorpes鉴定出肝素的主要糖结构是糖醛酸和己糖胺,物质的量之比是1∶1,分子结构中的硫酸基含量约占总量的40%,Jorpes是第一个认识到硫酸基团是肝素分子重要特征的学者,并计算出每个双糖单位含2.5个硫酸基 [5]

肝素化学结构鉴定的难点主要在于糖醛酸成分的鉴定。由于肝素耐酸水解,水解时不得不用相当剧烈的条件,这随之破坏了大部分释出的糖醛酸。直到1946年,Wolform和Rice设计了新的水解条件,保护了释出的糖醛酸,才鉴定出了肝素的D-葡糖醛酸结构。

1962年,Cifonelli和Dorfman在肝素的酸水解产物中发现了L-艾杜糖醛酸。随着分析手段的不断提高,最终证明艾杜糖醛酸才是肝素中主要的糖醛酸。

20世纪50—70年代的系列研究确定氨基葡糖和糖醛酸的连接键构型及连接位置 [6] 。艾杜糖醛酸和葡糖胺残基通过α-1,4键与糖链中相邻糖残基相连,葡糖醛酸则通过β-1,4键与相邻糖残基连接 [7]

1976年,Johnson和Mulloy证实了肝素结构的不均一性,并确定了肝素的相对分子量范围为5 000~35 000Da。

1980年,Lindahl与Leder合作阐明了肝素与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高亲和力结合所必需的3位 O -硫酸基团。Lindahl等最终证实肝素与AT结合的特异五糖序列为GlcNAc(6S)/(6S)-(1→4)-GlcA-(1→4)-GlcNS(3S)/ GlcNS(3S,6S)-(1→4)-IdoA(2S)-(1→4)-GlcNS(6S)。该序列是肝素与AT结合并发挥抗凝血活性的关键位点 [7]

1983年Choay等合成出了肝素独特的五糖结构,这是肝素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式事件。 EHE2+W/twnF5/lvf3y05VOYYayAnPEoFCTa3mEAR+cFVjAkWtjkRzDjTBQJfbaw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