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11年,Maurice Doyon等就从肝脏中分离得到一种水溶性抗凝物质,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的研究也因此中断。
1916年,Jay McLean还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理学实验室的二年级医学生,师从于生理学家William Henry Howell。当时Howell教授旨在寻找一种能够促进凝血的物质去解决手术中出现的大出血问题,他认为存在于血小板和白细胞中的脑磷脂(cephalin)能够依靠钙离子激活凝血酶原,从而发挥中和抗凝血酶的作用。McLean通过乙醚提取法,获得不同组织来源的脑磷脂,证实其具有促凝活性 [1] 。McLean在研究中还发现,分别来源于心脏和肝脏组织的乙醚提取液经60℃无水乙醇沉淀,获得的心磷脂(cuorin)和肝磷脂(heparphosphatid)具有抗凝活性,贮存约3个月后,抗凝活性更为明显。McLean将此发现向Howell教授报告,当时Howell表示怀疑,考虑提取物被盐污染。经McLean重复实验证明,肝脏提取物中确实存在一种强力的抗凝物质。后来,McLean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继续进行脑磷脂研究,而Howell教授在McLean完成学业后,继续研究这种新抗凝物质。1918年,他与另一位学生Holt采用包括乙醚提取、丙酮沉淀、三氯甲烷溶解、乙醇沉淀等步骤的复杂方法从犬肝脏中分离出抗凝物质,因这种物质来源于肝脏,将其命名为“肝素(heparin)”,是按传统古希腊文“Hepar(肝脏)”来命名肝脏的提取物。但提取物中实际的肝素含量很低,大部分为磷脂类物质 [2] 。为提高肝素收率,Howell教授将提取方法改为水提取、丙酮沉淀,此即首个肝素粗品。1928年,Howell确认肝素为含硫的糖类 [3] 。
肝素的发现者迄今依然有争议,虽然是Jay McLean发现了肝素,但是当时外界却认为是他的导师Howell教授发现了肝素,这或多或少影响了师徒情谊。据说,McLean在1940年后向导师Howell教授发起了荣誉争夺战,McLean在1959年去世时,他的悼词中写道“他发现了肝素”。直到1967年, JAMA (《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社论“Jay McLean(1890—1957):Discoverer of Heparin”才在一定程度上终结了争议。现在大多数学者和媒体认为是Jay McLean发现了肝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