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六、肝素/低分子肝素的临床研究

20世纪30年代早期的肝素制剂,由于纯度低,动物实验发现其毒性很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1933年Charles制备的肝素制剂,活性达250U/mg(多伦多单位),经动物实验发现在犬体内无毒,后续临床试验也很快展开,由于纯度问题,注射肝素后约一半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寒战等。Charles进一步制备了肝素钡盐,纯度是当时肝素制剂的2倍,患者使用时不良反应显著降低。

20世纪60年代初期,肝素的疗效已被确认,主要用于防治深静脉血栓。1960年,Barritt和Jordan [9] 将一项有重大影响的抗凝药物临床试验研究发表在《柳叶刀》。急性肺栓塞且无抗凝禁忌证的患者被随机分配到肝素+醋硝香豆素抗凝组( n =16)和不抗凝组( n =19)。主要终点是肺栓塞死亡,次要终点是非致死性复发和其他原因导致的死亡。1958年,研究者对患者进行了中期分析:不抗凝组中有5人死于肺栓塞,抗凝组中无死亡病例。由于中期分析时复合终点改善非常显著,研究者决定把所有新招募的患者都分到抗凝组,这些患者均未发生肺栓塞死亡,只有1例非致命性复发。这项开创性研究对该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次证实了使用肝素和维生素K拮抗剂(vitamin K antagonist,VKA)进行抗凝治疗能够显著降低肺栓塞死亡和复发风险,具有里程碑意义。

20世纪70年代中期,共有27个临床试验研究论文发表,其中最大的一项是Kakkar [10] 发表在《柳叶刀》的国际多中心随机试验。4 121名接受各种择期大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n =2 076)给予小剂量肝素(5 000IU,每日2~3次),对照组( n =2 045)不使用肝素。治疗组80例死亡,对照组100例死亡,分别有66%和72%的病例进行了尸体解剖,发现死于急性大面积肺栓塞者分别有2例和16例( P <0.005)。部分患者(治疗组625例,对照组667例)进行了 125 I-纤维蛋白原检测,以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治疗组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7.7% vs 24.6%; P <0.005);30例在尸检时发现DVT,治疗组6例,对照组24例( P <0.005)。Kakkar总结道,小剂量肝素预防术后致命性肺栓塞非常有效,未发生严重出血。标准给药方案是术前2小时给予肝素5 000IU,然后每8~12小时给药一次,用药7天。

LMWH的首次临床研究是Kakkar [11] 等于1982年报道的,应用那屈肝素(fraxiparin)预防DVT,按每日1次或2次分别给予100名和50名两组患者,结果表明这两种给药方案都有效,特别是每日1次给药,100名患者中有97人未发生DVT,且出血倾向没有增加。虽然未设对照,但此次开创性的试验,为20世纪80年代LMWH和低剂量普通肝素(UFH)的比较研究铺平了道路,也首次显示LMWH每日1次给药即可有效预防DVT,患者用药方便,明显优于UFH。

20世纪80年代中期,研究者进行了皮下注射较高剂量LMWH治疗已形成的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20世纪90年代的数项研究证实,LMWH对已形成的静脉血栓有效,其主要优点是可在门诊持续治疗。1996—1997年,四项大型随机临床试验研究论文的发表,证实院外、不监测皮下注射LMWH与院内静脉注射普通肝素治疗血栓性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相当。这些试验结果改变了血栓形成的临床管理,LMWH逐步取代普通肝素用于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EbA/VZlhNMRGhlHcfl07hIuT6LVB5wtCU5FPaS8Upt+4mWSGxvzwqued6PargSH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