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肝素/低分子肝素的作用机制

1925年,Howell认识到肝素需在某种血浆共因子存在时才能发挥抗凝作用,但并不了解此血浆共因子的性质。直到20世纪60年代,Abildgaard纯化出抗凝血酶,并指出它与血浆共因子是同一种物质。

1973年,Damus等人提出肝素的作用机制是与抗凝血酶结合,使其对凝血酶抑制速率提高1 000~2 000倍,Damus等还发现,肝素也增强抗凝血酶对其他蛋白酶(如凝血因子FⅩa、FⅨa和FⅪa)的抑制作用。Roserberg等提出,肝素诱导抗凝血酶发生构象变化,从而大大加快了与其他丝氨酸蛋白酶的反应速率。

1976年,Roserberg等对肝素与抗凝血酶的混合物进行蔗糖密度分离,发现仅有部分肝素与抗凝血酶结合(30%~50%)。同一时期,另一个研究方向是不同分子量的肝素组分在不同效价体系中的活性。按照药典的效价测定方法,肝素的抗凝活性随着分子量的减少而降低,但科学家意外发现低分子肝素组分在抗FⅩa活性分析中仍保留其活性。Anderson等进一步研究证实低分子肝素组分增强凝血酶抑制的能力很小,但仍保留高抗FⅩa活性。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肝素对凝血酶和FⅩa这两种蛋白酶的作用机制不同,对凝血酶的抑制要求肝素链有一定长度。Lane与Lindahl等研究指出,肝素增强凝血酶抑制所需的最小链长为18个糖单元。 EbA/VZlhNMRGhlHcfl07hIuT6LVB5wtCU5FPaS8Upt+4mWSGxvzwqued6PargSH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