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的发现得益于化工技术的进展,我们逐渐可以通过不同方法将肝素依据分子量进行分离。1976年E. A. Johnson等人采用凝胶过滤法制备得到高、中、低3个分子量范围的粗分离组分,并招募志愿者,将2种高、低分子量的肝素(平均分子量分别为22 000Da和9 000Da)皮下注射给健康志愿者,发现分子量对抗FⅩa活性有显著影响。经抗FⅩa活性测定,低分子量组分在血液中的水平和保留时间,远超高分子量组分或普通肝素 [8] 。20世纪70年代,数家制药公司开始将低分子肝素作为候选药物进行制备和研究。
1976年,由法国Choay研究所研究发现了世界上第一个低分子肝素(LMWH),并在1978年获得专利,这就是那屈肝素。因专利限制,各生产商采用的降解方法不同,主要有亚硝酸盐降解法、苄基化后进行碱解聚法、过氧化解聚法、肝素酶降解法等。到20世纪80年代,已开发出4种主要产品:那屈肝素(Fraxiparin®,GlaxoSmithKline公司)、亭扎肝素(Innohep®,DuPont公司)、依诺肝素(Lovenox®,Sanofi公司)和达肝素(Fragmin®,Pfizer公司)。20世纪80年代中期,又有4种产品问世,分别是舍托肝素钠(Sandoparin®,Novartis公司)、瑞肝素钠(Clivarin®,Vetter Pharma-Fertigung GmbH &Co.KG公司)、贝米肝素钠(Zibor®,Laboratorios Farmacéuticos ROVI,S.A.公司)、帕肝素钠(Fluxum®,Alfa Wassermann)。目前,已有10多个LMWH制剂上市,LMWH的问世堪称抗凝治疗领域里程碑式的重大发现,影响深远。临床常用的4种LMWH的制备方法与理化性质如表1-1所示。
表1-1 常见4种LMWH制备方法与相应理化性质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