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群众医疗卫生健康保障,始终坚持贯彻新时期“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紧紧围绕“强县域、强基层”的目标,助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贵州省在全国推出以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为抓手,以责任共同体、管理共同体、服务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为重点,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重大举措,取得积极进展。
县域医疗次中心是在距离县城较远、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缺乏、人口聚集的县域片区,依托现有乡镇卫生院,打造具有二级综合医院实力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旨在满足群众医疗需求,加快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 一是着力财政保障撬动。 2021年,贵州省委、省政府高规格召开全省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大会,“十四五”时期省财政将投入5亿元,每个给予500万元的补助标准,建设100个县域医疗次中心。其中,2022年已投入2.5亿元建设50个,目前已建成50个并投入使用,服务辐射全省各县域片区农村群众达454万人。 二是强化政策主导推动。 2022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将“建设50个县域医疗次中心”作为统筹财力扎实办好的“十件民生实事”之一,并将“以县域医疗次中心为抓手进一步推进贵州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列入贵州省委深化改革重大调研课题,中共贵州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办、民生办建立工作台账,动态监测、定期通报,加快推进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取得实效。 三是落实各方保障责任。 省卫生健康委将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作为整体提升卫生健康水平攻坚行动的重要内容,制订《贵州省第一批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项目实施方案》,明确建设标准、建设名单、工作要求,指导推进建设。市(州)卫生健康局建立县域医疗次中心遴选申报、评估验收、定期调度工作机制,统筹推进建设。县级政府牵头制订建设实施方案,成立以党委政府主导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领导小组,配合县域医共体管理委员会加强指导及统筹管理,落实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主体责任,赋予县域医共体人事、业务、绩效分配自主决策权,实行一县一策,因地制宜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以二级医院服务能力标准,在原有乡镇卫生院资源基础上,推动完善科室设置、设备配置、人员配置等,建设县域医疗次中心,推进基层服务能力和质量提升。 一是注重科室建设 。根据县域医疗次中心功能、任务,以满足管理、业务工作需要设置行政部门、临床科室、医技科室三大类部门。在牵头医院指导下,至少设置全科医疗科、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康复医学科、中医科、急诊医学科、麻醉科、手术室、发热诊室等临床类科室,差异化发展老年医学科、康复科等特色专科,科室间职责分工明确,确保能够满足基层群众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及康复、护理以及急危重症、疑难病症的急诊急救及转诊服务,逐步分担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的功能任务。 二是健全设备配置。 县域医疗次中心根据县域区域卫生规划和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资源下沉情况,兼顾各项技术的先进性、适宜性和可及性,大型医用设备的合理配置;同时,应至少配置数字X射线摄影(DR)、彩色B超机、心电图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化学发光仪、血凝仪、麻醉机、呼吸机、除颤仪、救护车等设备,提升基层疾病诊断能力和辅助检查能力。依托已建成的省、市、县、乡四级“远程医疗服务体系”“贵州省村卫生室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应用,打造“服务共同体”。 三是加强人员配置。 县域医疗次中心按照人员配置基本符合二级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在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指导下,专业技术人员配置不低于总人数的80%,各科室护理人员、临床医师、公共卫生人员、中医类医师等满足开展工作要求,采取引进人才、加大招聘力度、合理编制使用开展人员配置。
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由属地卫生健康部门和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统筹负责,财务、药械、人事实行“一盘棋”管理,牵头医院负责统筹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和运行,提高管理精细化水平,逐步减轻自身服务辐射带动压力,增强资源利用效能。 一是实行财务统一管理。 县域医疗次中心和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的财务管理、报销、费用申请、预算等进行统一管理,实现机构的财务制度统一,鼓励牵头医院结合自身情况,主动投入资金建设县域医疗次中心,既能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又能逐步减轻自身服务辐射带动压力。 二是鼓励开展药械统一管理。 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和县域医疗次中心药械采购、配送、药事等实行统一管理,牵头医院负责指导检查县域医疗次中心的药事管理、合理用药等制度执行,实行以县域医共体为单位在省医药集中采购平台自行议价,统一药品管理,加强用药指导,统一用药范围,统一开展带量采购、集中配送和药款支付。 三是强化人事管理。 建立县域医疗次中心与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人员培养机制,牵头医院专家下沉基层“传帮带”,县域医疗次中心基层人员“跟班学”,逐步将县域医疗次中心打造成为县域片区的人才培训中心,提升周边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可及性,完善长效激励政策,让基层群众享受县级以上医院才能提供的优质服务。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是实现分级诊疗的主要形式,是推动县域综合医改的重要工作抓手,推进信息互联互通,实行医保基金总额付费,强化统一管理,利于增强县域医共体紧密性。 一是以信息化建设促活力。 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为核心,鼓励整合县域医疗次中心主要业务及管理流程,实现医疗健康服务数字化、规范化、智慧化服务管理,配合牵头医院统一相关信息化建设,建立信息利益共享、医防融合县域医疗次中心信息化管理应用支撑体系。 二是统一质量增内力。 县域医疗次中心与牵头医院内部规章制度、技术规范、质量控制、绩效考核、环境卫生、医疗废物等管理执行统一标准,牵头医院承担县域医疗次中心的医疗质量监管,统筹使用医共体内部床位、号源、设备,实现质量同质化,逐步将县域医疗次中心打造成为县域片区医疗救治中心、医疗急救中心、人才培训中心、技术指导中心、公共卫生指导中心,辐射带动周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减轻县域医共体内牵头医院辐射带动压力,构建起分工明确、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机制。 三是改革先行强动力。 将县域医疗次中心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纳入省委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遵义市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铜仁市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一市一示范”,强化建设改革示范,激活创新动力。推动以“县级公立医院—县域医疗次中心(中心乡镇卫生院)—一般卫生院—中心村卫生室—行政村卫生室”梯次带动发展模式搭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加快推进医保基金实行总额付费,激活利益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