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聚焦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以破体制、重法治、建机制“穿针”,以补设施、强队伍、信息化“引线”,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充分发挥紧密型组织、集成式业务、一体化管理三大优势织好疫情防控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水平显著提升。截至2021年底,山西70%以上的县(市、区)县域内就诊率超过80%。
从破体制入手,刀刃向内,整合县域内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为一个独立法人的医疗集团,将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人财物彻底移交县级医疗集团,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保留现有法人资格的前提下,纳入集团统一管理,全省117个县(市、区)全部实现县级医疗集团全覆盖。
加强政策供给,细化改革举措,先后制定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简称医改)的60余个政策文件,明确具体任务,建立“一把手”层层抓医改的领导机制,压实省、市、县三级政府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中的责任。坚持立法对改革的引领推动作用,在全国率先为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立法,制定《山西省保障和促进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办法》,凝练中医药能力建设、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成功做法,以法治巩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成果。
厘清政府办医责任、行业监管责任、医疗集团运行管理三项权责清单,以行政、人员、财务、业务、绩效、药械“六统一”管理为抓手,逐步取消县域内所有医疗卫生机构行政级别,向县级医疗集团下放人事管理、薪酬分配、财务管理、基层管理、医保和公共卫生资金支配“五项权力”,形成职责清晰、分工协作、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的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
着力提升县域医疗集团的核心技术和重点专科的综合水平。由县级医疗集团投资建设标准化千级层流手术室、中心供应室、血液净化室,同步配备磁共振成像(MRI)、四维超声等设备,促进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开展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合理配置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医疗设备,提升疾病预防控制能力,累计新建、改扩建村卫生室1.3万余所,采购村卫生室设备27.4万余台(件),654所乡镇卫生院全部配齐X光机、生化分析仪等基本设备,基本消灭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空白点”。
为解决乡镇卫生院医技人员缺乏难题,采取“县域招聘一批、上级派驻一批、调剂补充一批、巡回医疗一批”的方式,累计补充乡村医生(简称村医)6205人。委托医学院校定向培养“村来村去”免费医学生,改善村卫生室人才不足状况,累计为村卫生室招收农村医学中专生4800余名,培养住院医师9800余名、全科医生8900余名。针对村医待遇低、退养难问题,设立省级补助资金,将退养村医养老补助由每人每月100元提高至每人每月200元,并建立村医队伍进退流转机制,允许现有村医通过考试考核择优纳入乡镇卫生院编制。通过积极拓宽人员补充渠道,完善人员培养和使用机制,改善人员薪酬待遇,实现了基层卫生人员总量稳步增加,结构不断优化。2021年,全省基层卫生人员达11.35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4.26万人,护士(师)2.36万人,较2012年分别增长31.5%和68.6%。村卫生室人员中,执业(助理)医师占比较2012年提高13个的百分点,村医执业化程度明显提高。
遴选高平、阳曲、孝义、盐湖、万荣5个县(市、区)医疗集团,上接三级医院、下联乡镇卫生院,开展“5G+医疗”应用,通过5G远程心电、5G远程超声、5G远程会诊等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累计服务群众10万余人次。积极推广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辅助诊断技术,以“智医助理”系统为载体,为基层医务人员提供智能诊断辅助、检查检验建议、处置建议以及合理用药建议,为基层医生减负降压,截至2022年10月底,“智医助理”系统已覆盖全省233家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3家村卫生室,协助基层医生完成电子病历135.6万份。积极扩大试点范围,推广成熟场景运用。在5个5G试点基础上,将试点范围扩大至30个县(市、区),探索“5G+远程医疗”(5G+“120”急救+慢性病管理+基层防控+监管运行)模式,让群众足不出户即可尽享优质医疗服务。
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秩序,建立纵向医联体,由三甲综合医院对口帮扶县级医疗集团,实行定单位、定责任、定目标、定任务、定考核、定待遇“六定”和管理、医疗、护理“三同步”的派驻帮带措施,提升县级医疗综合水平。建立特色医联体,跨区域组建专科联盟,在省、市、县三级同步建设“健康山西”平台,实施双向预约转诊、多学科会诊、远程巡诊,提升大病救治水平。建立托管式医联体,由省级医院整体托管技术水平较为薄弱的县级医疗集团,在所有权、公益性、职能职责、政府支持不变的基础上,形成服务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管理共同体,执行医疗质量、护理质量和药品耗材价格统一标准,进一步提升现代医院管理和服务水平。全省组建三级公立医院牵头的医联体62个,建立45个省级专科联盟,117个县级医疗集团全部上接市级三级医院、专科联盟、远程医疗“三根天线”,让多数门诊常见病、慢性病留在基层。推行“1+1+X”家庭医生签约团队服务,由家庭医生、健康管理人员与不同专科医生组成“1+1+X”签约服务小组,运用信息化系统对签约、付费、服务、反馈的全程监控记录进行考核,为居民提供全面的健康管理服务,实现脱贫人口、妇幼、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和慢性病签约服务全覆盖,全省城乡居民和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持续稳定在50%和70%以上。实施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强工程,完善中医服务体系。91个农业县(市)中,有88个设置公立中医医院,剩余3个正积极筹建。基层中医馆建设项目实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够享有中医药特色医疗服务。
坚持“总额管理、结余留用、超支合理分担”原则,落实医保总额预算管理、按人头打包拨付,采取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方式,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如太原市将试点县域内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总额的87%按人头打包给县级医疗集团,让医保资金从“医院收入”变成“医院成本”,引导医疗机构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梯次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全省共有7个市开展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改革试点,4个市开展按病种分值(DIP)付费改革试点,临汾、阳泉、晋中在国家医保局组织的考核评估中被评为优秀。截至2022年6月底,全省按DRG/DIP付费的医保基金占全部住院基金支出的50%,晋中、阳泉、省直、临汾医保基金占比已超过国家要求的70%。调整医保报销目录,将298种日间手术治疗病种的费用纳入按病种付费管理范围,以扁桃体手术为例,此前患者须办理住院手续、入院治疗才能报销,改革后门诊手术治疗就可享受医保待遇。将“两病”(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纳入医保范围,逐步实现常见病、多发病在二级、三级医院同病同价,截至2022年10月底,全省184万人享受“两病”门诊用药待遇,减轻患者负担约6.3亿元。
常态化制度化推进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实行县域药品统一目录、统一议价、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结算“五统一”管理,在优先采购使用基本药物的前提下,由医疗集团设立药品集中采购管理部门,定期汇总药品需求信息,统一进行批量采购并按需配送,做到“同县同药同质同价”。以降药价为突破口,推进组团联盟集中采购,与河北、辽宁等12个省份组成省际联盟,开展省际带量采购,进一步扩大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品种范围,已落地执行集采药品382种、耗材75种(高值17种、低值58种),平均降幅超过50%;集采药品耗材总金额达33.52亿元,节约相关费用近40亿元,有效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