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创新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五制一体”运行模式 医改点燃新引擎 群众更加有“医靠”

河北省保定市易县

河北省保定市易县是山区大县、革命老区,面积2534平方公里,人口48.55万人,医疗机构1096个,床位2913张,医务人员3059人。作为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首批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易县深化医疗卫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组建了以县医院为牵头单位,县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7家乡镇卫生院及469个村卫生室为成员单位的医疗卫生集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创新错位发展、分级诊疗、预约就诊、绩效管理、防治结合“五制一体”运行模式,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上下一体、协调联动,强力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一、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创新错位发展

根据功能定位,优化资源配置,解决医疗机构无序竞争、重复建设的问题,实现各类机构错位发展、优势互补。 一是县级医院突出专业特色。 作为国家首批“千县工程”示范单位,县医院针对大病重病人群,以胸痛、卒中、创伤三大中心为抓手,着力提升急危重症救治能力,重点发展前沿学科,打造“核心+”,其中麻醉科被评为市级重点发展学科,急诊科为县级重点专科,胸痛中心顺利通过中国胸痛中心验收,三、四级手术比例达63.04%,较2021年增加27个百分点。中医院以治未病和康复理疗为核心,大力发展中医康养产业,以成功申报市级非遗的“中医易水诊疗法”为载体,实施“易水学派技法走基层·促健康乡村建设”三年行动,助力健康乡村建设,成为国家第一批58家基层西学中能力建设工程带教基地之一;妇幼保健院以妇儿保健和产儿科救治能力为核心,开展“妇幼健康流动医院乡村行”活动,为适龄妇女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健康服务,打造“特色+”,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为市级重点发展专科。积极与京津冀医院对接,与航天中心医院、应急总医院等开展深度合作,建立了韩济生神经调控院士工作室,航天中心医院窦学军和应急总医院杨龙海等2个专家工作站。 二是乡镇卫生院突出群众需求。 以“双+双提升”(公共卫生+体检+医疗)为切入点,在打造县级医疗中心的基础上,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开展科室共建,新建电子胃镜、眼科、妇科、综合外科等专业科室,建设塘湖、紫荆关等四个区域医疗次中心,形成区域带动协同发展,打造“区位+”。在27家乡镇卫生院建立健康筛查、慢性病管理、康复理疗、儿童健康管理、患者服务、健康宣教六个中心,为群众提供预防、保健、治疗、康复、护理等一体化健康服务。27家乡镇卫生院均能开展一级手术,14家卫生院能开展二级手术。

二、补齐基层医疗短板,推进分级诊疗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软硬件能力建设,为构建分级诊疗格局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持续加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和服务能力提升,配备CT、彩超、DR等医疗设备,27家乡镇卫生院有22家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标准、5家达到推荐标准(其中2家建成社区医院),469所村卫生室全面达到标准化建设标准。推进互联网诊疗服务,建立了覆盖全县的远程心电、DR、CT会诊系统,由卫生院采集信息,县医院免费诊断,发挥远程医疗作用,方便患者就医。2022年1—12月,共计开展远程心电会诊33360人次、动态心电会诊627人次,远程CT会诊11491人次,远程DR会诊36936人次,真正实现了“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跑腿”。 二是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印发《关于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通知》,鼓励符合条件的医师在集团内医疗机构间多点执业,促进医疗资源合理流动,持续开展“名医到基层·健康送到家”活动,选派中医骨干挂职乡镇卫生院中医副院长,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短缺问题。集团成立以来,医生跨机构执业4000余人次,县级医师协助卫生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41项,拓展基层诊疗范围,让卫生院成为辖区群众就医的第一选择。 三是夯实政策保障基础。 明确县、乡、村三级诊疗目录,印发《落实分级诊疗制度规范双向转诊工作的通知》《进一步规范县外转诊工作的通知》,依托患者服务中心建立起紧密、畅通、实用、有效的上下转诊机制,为患者提供连续性医疗服务。实行积分制绩效考核,按月落实奖惩,促进双向转诊工作有序开展,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诊疗格局。2022年,县级医疗机构下转患者566人,基层医疗机构上转患者2074人。

三、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实行预约就诊

落实急慢分治原则,急诊患者由“120”急救中心统一转运,慢性病患者预约就诊,解决基层群众“挂号难、排队久、看病烦”等问题。 一是优化患者服务。 2022年8月,集团成立了覆盖全县的患者服务中心,中心设在县医院,中医医院和妇幼保健院设分中心,27家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立患者服务站,向社会公布患者服务电话,为患者提供就诊预约服务,同时围绕诊前、诊中、诊后提供引导、手续办理等全流程服务。为需要到县外就诊的患者协调联系上级医院和专家,让患者无后顾之忧。自患者服务中心成立以来,共服务患者47538余人,其中提供咨询服务32230余人,协助患者就诊、检查、办理入出院手续等相关事宜15308余人。 二是畅通就诊流程。 3家县级医院和27家乡镇卫生院通过手机软件开通网上预约就诊服务,及时公布医院最新动态及专家出诊信息,方便患者有针对性、目的性地来院就诊,缩短等候时间,使医院的门诊流量更合理,资源配置更科学。2022年,累计线上预约就诊18000余人次。集团回访中心围绕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服务环节、群众满意度等开展回访,累计回访服务对象32080人,对存在的问题点对点下达督办通知,全部整改到位,满意度99.28%。 三是开通绿色通道。 印发《关于统一院前急救管理的通知》,加强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创建了“两对接三布局”(“三布局”即设立1个急救中心、5个急救站、24个急救点位;“两对接”即医护人员对接、中心站点对接)院前急救模式。院前院内无缝衔接,为群众提供24小时急救保障,实现应急救援呼叫反应“5分钟”,累计出车9770台次,接转诊患者7015名。

四、激发系统内生动力,强化绩效管理

建立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的考核和激励机制,落实绩效管理是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推动医共体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是健全绩效考核体系。 印发《易县医疗卫生集团绩效考核方案》,根据县乡两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制订考核细则,实行“月排名+季督导+年考核”,考核结果与医保支付、评优评先、绩效工资总量核定等挂钩,引导各成员单位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二是建立绩效分配机制。 集团内人员按照“两动三不动”(专家、绩效动;人事关系、编制、基本工资不动)的原则,平行、上下流动,印发《医务人员绩效管理指导意见》,建立“三步绩效量化工作法”(分类定项、量化计分、绩效挂钩)激励机制,落实全员绩效管理,打破发展僵局,建立按岗取酬、绩效挂钩、多劳多得的岗位绩效管理分配机制,实现动态的绩效管理,调动广大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 三是推进乡村绩效管理。 制订《乡村医生协同发展绩效管理方案》,建立多劳多得的乡村协同发展绩效管理分配机制,形成乡村医生的绩效报酬与自身开展健康宣教成效、群众认可度、上下转诊人数等量化挂钩的绩效工资模式,真正落实分级诊疗和资源共享,实现群众方便实惠,乡村一体化发展。

五、落实健康规范管理,深化防治结合

坚持医防协同、上下贯通,推动“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一是健康宣教早引导。 集团组建县、乡、村三级“健康宣教服务团队”,设置村健康指导员和健康网格管理员,实行健康宣教集团化、网格化、梯次化管理,全方位全空间普及健康知识。以“我的身体我知道、我的健康我做主”为主题,开展健康家庭、健康达人评选活动,引领、带动广大群众切实履行健康责任,践行“主动健康”。群众健康知识知晓率大幅增加,全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6.6%。 二是健康筛查早发现。 集团推进治未病,开展常态化健康体检,将预防与治疗紧密融合。县医院建立健康管理资源共享中心,其他医疗机构建立健康筛查门诊,负责辖区群众健康筛查工作。推出“1+3”健康体检大礼包,累计筛查3万余人,筛查出慢性病患者2600余人,实现早诊早治。在全县开展“名医到基层·健康送到家”活动,让名医走向基层、走向患者主动服务,开展入户诊疗及健康指导。 三是慢性病早管理早治疗。 在中医医院建立慢性病管理中心,县医院、妇幼保健院设分中心,27家乡镇卫生院设工作站,建立“基层筛查、县级会诊、名医指导、急慢分治、系统管理”工作机制,实现县域内慢性病患者信息实时共享,形成早期预防在村、中期干预在乡、后期治疗在县的慢性病管理服务体系,目前已有13700余名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病等患者纳入慢性病系统管理,规范管理率达到97.17%。

自2022年1月集团成立以来,集团总门诊量达到100余万人次,同比增长20%:其中基层诊疗量占比达72.78%,同比增长12个百分点;总医疗收入达到4.5亿元,同比增长22%,乡镇卫生院医疗收入4518万元,同比增长80%;药占比同比下降9个百分点。公立医院住院次均费用较去年下降1.11%,平均住院日较去年减少1.5天,医疗服务收入占比较去年增加2个百分点,人员支出同比增长1.21%,人员薪酬中稳定收入同比增长20.74%,实现了患者和医务人员满意度双提升。尤其是应对严峻疫情形势,集团统筹医疗资源,科学配置医疗力量,建立分级、分类、分地诊疗体系,医疗救治工作始终保持平稳有序。 S6x7VC9+zRCr07pAV+t4TZ5Qo2V/9zNz7R1JBTJLKy9sfva/vLiSSFkPpFeeJx3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