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夯实基础 创新机制 全面推进县域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山东省日照市

2019年8月,山东省日照市所辖四个区县全部入列国家级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日照市抓住试点有利契机,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服务重心下移,稳步推进“县强、乡活、村稳”的分级诊疗格局,探索出一条具有日照特色的医改路径。通过试点建设,以共享为基础,以信息化为支撑,县、乡、村三级联动,实现“四个统一”,打造五大中心,建立“六项机制”,打通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打造更高水平的“15分钟就医圈”,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机制日益健全,县域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成效彰显,更多群众“小病家门口、大病不出县”。

一、坚持“三级联动”,建设责任共同体

坚持区县、镇、村三级联动,明确区县人民政府是办医主体,社会公益性是公立医院基本属性,基层乡镇、村是医疗卫生工作重点,8处公立医院牵头,55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成员单位,一体化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部纳入,统筹实施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健康服务一体化管理。

二、实行“四个统一”,建设利益共同体

医共体各成员单位在独立核算前提下,由理事会对人力资源、财务运营、医疗业务进行统筹管理,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统一团队建设。 组建管理团队,理事会提名各成员单位院长、班子成员,报主管部门按程序考察聘任。组建技术团队,牵头医院向每处成员单位各派驻不少于2名主治以上职称医生和1名护师,脱离原单位工作,常驻成员单位实施帮扶。 统一财物管理。 经理事会研究同意并报相关部门批准后,可对各单位资金、设备等进行调配使用。 统一医疗服务。 对临床医疗实行同质化管理,对成员单位实行病区化运作,由常驻技术团队负责医疗业务和临床带教。 统一药品耗材。 医共体成立药品耗材采购办公室,实行药品供应和药学服务同质化,优先配备使用基本药物,推动用药目录衔接、采购数据共享、处方自由流动、一体化配送支付。

三、打造五大中心,建设服务共同体

成立健康管理中心, 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整合基本公共卫生、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居民提供全方位健康管理和指导。 成立医学影像中心, 建立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和远程心电系统,影像信息实时上传,集中阅片,实时下传诊断结果,2022年以来共阅片诊断23.1万人次、心电分析12.8万人次。 成立检查检验中心, 建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通过物流实现标本传递,通过网络实现结果共享,2022年送检标本67.3万余例。 成立远程会诊中心, 对上联国家、省级医院,对下联成员单位、村卫生室,为远程会诊、医学教育、视频会议搭建平台。 成立后勤服务中心, 实行器械统一消毒、被服统一洗涤、标本统一传递、药品耗材统一配送。群众在基层就诊,在能享受到和大医院同等质量医疗服务的同时,还能享受更优惠的医保报销政策。

四、建立“六项机制”,建设管理共同体

一是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建立紧密的利益共享机制。 实行居民医保基金“总额预付、合理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使牵头医院与成员单位由竞争关系变为合作关系。 二是明确医疗机构定位,建立规范的双向转诊机制。 制订医共体双向转诊制度,制订转诊流程和责任分工,畅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保证双向转诊流畅。 三是前移疾病防控关口,建立全面的健康管理机制。 牵头医院发挥人才技术优势,与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组成家庭医生团队,提供跨团队技术支持,积极参与签约履约和健康管理。 四是加快薪酬制度改革,建立动态的激励约束机制。 医共体内引入竞争机制,全面推行岗位管理和聘用制度。乡镇卫生院编制配备标准提高到1.25‰,编制不足的使用牵头医院备案编制总量,以牵头医院名义招聘,实行“区管镇用”。按照“两个允许”的要求,指导完善绩效工资考核分配方案,使绩效工资占职工收入达到30%~40%。 五是结合基层实际需求,建立有效的能力提升机制。 医共体系统内整合人力资源,牵头医院向成员单位下派“业务院长”,上派骨干人员进修,实行双向流动。坚持“一院一策”,分别为成员单位研究制订帮扶方案。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立山东第一医科大学乡村医生继续教育学院日照分院,利用三年时间对全市一体化管理的近3000名乡村医生进行集中封闭培训。 六是以群众满意为导向,建立科学的督导考核机制。 制订医共体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细则,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考核重要内容,定期组织考核评估。

五、探索“七种模式”,打造基层医防融合体系

坚持高位推动,依托医共体建设,探索建立“三高六病”(“三高”指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六病”指冠心病、脑卒中、肾脏病变、眼底病变、周围神经病变、周围血管病变等六种主要并发症)医防融合管理体系,着力解决慢性病管理中存在的机制不全、标准不一、转诊不畅等问题,不断提高全市基层医防融合管理水平。 一是全市试点“一盘棋”。 坚持市级层面高位推动,健全组织领导和协调机制,整合全市“三高六病”防治工作资源,建立起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团队共同参与的医防融合整合型服务体系。 二是架构建设“一张图”。 设立“三高”之家1137处、“三高”基地55处,“三高”中心8处,设立“三高”首席医师90名;建设“三高”临床指导中心2处、“三高”公共卫生指导中心5处,实现了统一标识、统一命名、统一人员标准、统一设备配备。 三是财政保障“一揽子”。 市财政安排900余万元用于“三高基地”“三高之家”的设备配备、更新工作,打造“预约—诊前健康驿站采集随访信息—诊中诊疗—诊后健康评估和健康教育—预约下次复诊和随访”标准服务流程。 四是信息系统“一条线”。 市级将“三高共管、六病同防”信息系统纳入“5G+健康平台”和互联网医院建设项目统一建设,市、县、乡、村四级统一部署,被国家列为“5G+医疗健康”应用试点项目。 五是协作帮扶“1+4”。 建立医共体公共卫生专员和联络员制度,构建起“1+4+X”医防融合新格局:“1”即医共体牵头医院,“4”即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卫生监督4类专业公共卫生机构,“X”即医共体成员单位。 六是签约服务“一站式”。 “三高”患者纳入四类重点人群签约管理的,其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个人付费部分(35元),由区县财政承担,市级财政予以奖补。 七是药品供应“一体化”。 岚山区、莒县在全省开展“中心药房”试点建设,实现“三高”用药目录、药品采购管理、药品货款结算、储备调用和药学服务的统一管理,做到医共体内药品种类同质化。2023年,全市将实现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中心药房全覆盖。 sL2VWiHoNQp3U5wHrWdUcuc9LjoYCPp8ZgckfOntCxEXUNhmnDZPrMxD5NKSugO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