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泸县
近年来,泸县积极抢抓国家重大改革示范机遇,2019年入选全国首批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重点关注县,2021年作为西南地区唯一县入选全国首批8个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通过建立编制周转池、推动医保支付改革,做实家庭签约服务,全面推动基层卫生健康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是专编单列,打通编制“循环”。 针对部分医疗机构“无编可用”与“有编不用”并存、编制资源固化等问题,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的原则,结合医共体人才队伍和服务能力建设需要,建立医共体事业编制“周转池”,注入110名事业编制到“周转池”,其中3个医共体总院共70名、20个分院各2名,编制规模视人才需求变化每3年动态调整1次。
二是资源统筹,提升管理“梯次”。 创新编制供给方式,按照“归属不变、统一管理、统一使用、统一调配”要求,将医共体总院、分院核定的事业编制作为档案编制,“周转池”编制重点保障医疗机构紧缺急需专业技术人才,严把申报、审批、入编3个环节,由医共体总院及相关分院提出用编申请,经总院初审、县卫生健康局审核后,报县委编办按用编程序办理,破解编制管理碎片化难题。
三是协同推进,提升用编“精度”。 利用医共体总院和分院除周转池编制外的现有编制总量建立“自建池”,实行“周转池”与“自建池”人员动态流转,“自建池”编制有空缺的,使用“周转池”事业编制的人员自动流向聘用单位“自建池”。总院按照“周转池”编制实际使用60%的比例,统筹安排人员到分院工作,分院在编人员确需调动到总院的,由总院在“自建池”有空编的情况下按程序办理。
一是开展“五统一”评估。 为有效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成立由县政府领导任组长,卫健、医保、编办、财政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医共体“五统一”评估工作方案》,评估细则包括人员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医保结算、考核监管五大板块30个指标,对3个医共体开展现场评估,评估结果均合格。
二是实行“一个总额付费”。 将当年全县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总额扣除3%的市级调剂金和大病保险保费后,剩余部分作为年度医共体“一个总额付费”基金,交由医共体包干使用。经医共体管委会评估符合“五统一”标准的,医保基金实际清算支付总额小于“一个总额付费”基金额度的,实施结余留用。对医保基金实际清算支付总额大于“一个总额付费”基金额度的,按照“超支不补”原则由医共体内部分担。
三是配合医保年终考核。 制定《医共体医保管理改革考核暂行办法》,由县医保、卫健、财政等相关部门进行预考核,配合市医保等相关部门做好年终考核,60分及以上的全额拨付当年“一个总额付费”金额,60分以下的每减少1分扣减0.5%“一个总额付费”金额。当年考核等次不合格的,下一年取消“一个总额付费”医保管理。
一是开展“全专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试点。 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网底”和家庭医生健康“守门人”作用,开展“全专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试点,组建签约团队95个,做实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点人群签约229788人,签约率达84.19%。通过微信公众号和入户张贴家庭医生联系电话,指导开展健康监测,观察病情变化,提供用药指导等服务,及时响应群众健康需求。
二是落实风险等级管理。 利用四川省健康档案云平台,整合居民健康档案,建立健康管理台账和重点人群健康状况数据库,家庭医生团队通过电话调查、入户走访、档案分析等方式摸清健康状况,划分3个风险等级,调查常住老年人176824人,基础疾病96549人,其中一般人群130589人、次重点人群30183人、重点人群16052人;管理高危孕产妇5014人,其中黄色等级1649人、橙色等级437人、红色等级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