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1世纪初,内地尝试进行课程整合改革的医学院校寥寥无几,汕医为了实现李嘉诚先生提出的“培养一流本科生,成为国内知名医学院校,建立具有世界水平的先进教育体制”的办学目标,在遵循课程设计基本思路的基础上,以全球医学教育基本要求为依据,大胆借鉴香港中文大学的“课程整合”模式和哈佛大学的“新途径”课程,进行以课程整合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全方位的医学教育改革,是将国际医学教育与中国医学教育进行融合与创新的重要实践。
1949年,泰勒(Tyler)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一书中 [2] ,明确了课程设计的四个核心问题:
1.专业培养的目标是什么?
2.专业教育如何组织?
3.怎样的教育经历才能促进培养目标的实现?
4.怎样判断这些培养目标已经实现?
为了回答上述核心问题,课程设计需遵循以下步骤:分析专业特征→在分析专业特征的基础上阐释专业培养目标→界定该专业学生毕业时预期的收获→课程的组织→选择教育经历(包括教与学的方法、教学资源等)→制定课程评估计划。这些步骤在课程设计过程可以是平行发生的,或者以不同的顺序发生。无论如何,多数课程设计者在课程设计中都必须经历这些步骤 [2] 。汕医在设计新教学模式时,也遵循上述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从培养目标出发设计课程整合方案、组织教学、构建能力培养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等,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
泰勒的课程设计原则从培养目标出发进行课程的设计和组织,并制定课程评估方案,这意味着课程计划是全方位的教学规划,要进行课程改革,就要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因而,汕医明确了新教学模式不是一种简单的教学计划的改革与实践,而是从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学生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的全方位改革与创新。它既反映了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改革的趋势,又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基本素质,促进个性发展。同时还注重课程内容上的衔接与交叉渗透,削减必修课学时数,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加强对医学生人文关爱、沟通技巧、临床基本技能、临床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国际医学教育委员会(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IIME)于2002年2月颁布了《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 [3] ,包括“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和“批判性思维”等7个领域、60项反映教育结果的指标,其中“沟通技能”“信息管理”和“批判性思维”三大领域属于核心领域,是其他技能、知识和价值观的基础(图5-1)。
图5-1 全球医学教育基本要求领域示意图
同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中国医科大学共八所部属大学参与了《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在中国的试点研究,评价结果显示,在标准的七大领域中,中国医学生在“科学基础知识”“临床技能”有较大的优势,但在“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沟通技能”和“批判性思维”三大领域的能力有待提高 [4] 。
这些试点研究的结果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上述八所学校是我国最好的学校,也拥有最优秀的生源,即便如此,这些学校的医科生在这三大领域仍出现能力短板,更遑论其他医学院校的学生了。由此,我们确定了新教学模式以全球医学教育基本要求为依据,在传承我国医学教育基本知识、技能扎实的基础上,加强对“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沟通技能”和“批判性思维”等领域的设计,使新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具备较强的能力,体现出汕医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卓越医学生的目标。
哈佛大学的“新途径”课程开始于1985年,被视为美国现代医学课程体系建立以来最为辉煌的课程改革,对世界医学课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5] 。“新途径”课程强调态度、技能和知识的教育并重,如贯穿四年的“病人与医生”课程涉及医生的职责和素质,医学伦理学、社会科学与医学的联系,医生和病人的关系,病史的采集和书写,物理诊断,临床决策,保健和疾病预防,与医学有关的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强调交流的技能及获取临床资料的能力 [6] 。该课程从医学教育的整体性出发设计课程,尽量避免课程的分割。如“人体”课程使学生熟悉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结构,从分子水平到生物水平,强调人体组织的原理。另一个整合的维度是临床和基础教学相互交织,第一、二年的生物医学课程均由临床病例构成,并基于临床病例形成一系列的理论授课、实验或示范课。该课程采用小组为主的教学形式,通过学生独立搜集、整理资料和解决问题等方法鼓励主动学习。在四年的课程中,学生有约1/3的时间用于选修和自学,包括完成一篇有一定深度的研究论文,最终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为终身学习者 [6] 。
哈佛大学医学院“新途径”课程所提倡的这些原则,给汕医的国际化教育与课程改革带来重要启示。然而,鉴于不同国家、不同院校存在的教育目标、资源和传统方面的差异,简单的借鉴很难使这些原则在中国院校落地。因此,在借鉴国际医学教育标准,引入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进行新教学模式改革的同时,通过融合与创新,使国际化的理念和实践本土化,也就是汕医改革要与国际接轨,更要符合我国医学教育的规律,其目的是通过新教学模式转变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最终建立满足中国医学教育需求的新课程体系,而不是简单地借鉴和模仿。
2008年,教育部、卫生部联合颁布《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后,汕医据此进行课程调整,将本科教育、毕业后教育与继续教育三个阶段进行更好更有效的衔接。医学人文教育上,在将国际化与中国医学人文教育融合、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构建“HEART”模块,体现医学与人文、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结合。健康与社会模块将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行为医学进行有机结合,同时融入健康中国、全健康等元素。“临床基本技能”模块则从内涵与教学方式上体现课程体系的创新和精雕细刻式的培养模式。汕医临床技能中心在2013年成为国家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基地与考官培训基地,正是成功对国际化与本土化进行融合与创新,并进行推广应用的结果。
我们希望通过认证,借助国际、国内专家对汕医新教学模式进行全面的考核与评价,进一步深化改革。这是汕医于2009年作为中国医学教育标准颁布后第一个接受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学校的原因。
香港中文大学经过三年的准备,精心设计了新的课程体系,并于2000年启动“课程整合”模式,帮助学生以临床医生的思路进行整合学习,培养他们的临床思维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由于香港中文大学的国际化教育理念和文化背景与汕医非常接近,汕医确定借鉴香港中文大学的经验,构建以课程整合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模式。
这个崭新的课程模式将传统的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等学科内容与临床相关课程内容整合为人体结构、消化与营养、心血管与呼吸等11个系统模块,同时构建技能、人文与医学整合、健康与社会等模块,从而有望实现将基础与临床、医学与人文、医学与预防医学等多学科进行交叉与渗透,实现基础教育中有临床,临床教育中有基础。同时贯彻四个坚持——坚持临床能力培养、英语能力培养、医学职业素养培养、科学素养培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能力培养体系(详见第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