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大学医学院前身可追溯到1924年成立的潮州产科传习所,历经汕头市产科学校、汕头市立高级助产职业学校、汕头市立高级助产技术学校、汕头市卫生技术学校、广东省第七卫生学校、汕头医学专科学校等数度更名、重组、升级。1983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汕头大学医学院,成为汕头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保留相对独立的管理体制,是独立法人单位,为医学院的发展保留了空间。汕头大学建校之初,李嘉诚先生对医学教育情有独钟,对医学院更是寄予厚望,不仅投入巨资支持,2002年在医学院启动新教学模式改革之时,亲笔为医学院题词“医德医术兼优,爱心奉献济世”,激励医学院对标国际最强医学教育锐意改革,不断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经过40年的建设,医学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临床医学、药理学和毒理学进入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全球前1%行列。
回首汕头大学医学院65年办学历程,大致可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体系建立、教育改革萌芽、教育改革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厚积薄发五个阶段。
1959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广东省汕头卫生学校升格为广东省汕头医学专科学校(简称“汕头医专”),设医疗专业,学制三年,从1959年秋季开始招生。1966年9月,汕头医学专科学校停办。1972年10月,经汕头地委决定,汕头医专复办,从1973年9月开始按国家高等学校招生计划招生。
1977年10月,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后,汕头医专于1977年至1979年招收三届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共540人。学校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积极扩充校舍,充实师资队伍,加强基础和临床的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充实图书资料和实验室设备,开展科学研究,使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得到较大发展。
1979年,李嘉诚先生向汕头医专与附属医院捐赠500万港元,购进了第一批先进医疗、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包括电子显微镜、800毫安X线放射诊断机、人工心肺机、低温冰箱等。1980年,在广东省高教局的支持下,汕头医专购进了全国第一台新型显微分光光度计,提高了教学、医疗和科研水平。同年,还新建了一幢可藏书30万册、面积1 576平方米的图书馆,以及一幢6 700平方米的教学实验大楼。
在购进大量科研设备、大力建设师资队伍的同时,汕头医专也开展了以病理学科为主的一系列科研工作,病理学也发展成为汕头大学医学院的优势学科。
专科教育不仅为接下来的本科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广东省医疗系统培养了一大批专业骨干,许多毕业生成为各级医院的院长和政府医疗卫生机构的负责人,汕头医专的名气享誉省内外。
汕头医专升格为汕头大学医学院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连续10年给予汕头大学医学院全方位的指导与帮助,李嘉诚基金会则在资金上给予充分保障,汕头大学医学院(以下简称“汕医”)从专科教育顺利转型到本科教育,为后来的医学教育改革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983年9月,汕医正式招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早在1973年汕头医专复办时,就从全国各地招收了一批骨干教授担任基础医学各教研室的主任,如寄生虫教研室许世鄂教授、病理教研室沈忠英教授、药理教研室郭元贞教授、微生物教研室余秀葵教授等,这批教授在汕头医专升格为医学院后发挥了重要的教学骨干作用,顺利开启了本科教育。1987年,1984级学生参加卫生部组织的全国临床医学专业的统考,汕医学生考试总成绩平均分为216.7分,超过全国总平均分,最高分261分,已接近全国最高分(267分)的水平。在这一阶段,医学院在教学、科研和附属医院的建设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1986年,病理学获得广东省重点学科,肿瘤病理研究室也获得广东省教育厅批准成立。
为支持和加快汕医的发展,国家教委把支援汕医建设的任务下达给了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简称“上二医”)。1988年2月,汕医和上二医开展校际协作,签订了第一期五年的协议书,明确了从本科教育、医院建设、师资培养、科学研究和行政管理等全方位协作的目标和实施办法。此后,上二医派出一批业务骨干和行政管理人员到医学院指导教学和医疗工作,提高医学院的办学水平和附属医院的医疗水平,汕医也选派出教师、本科生到上二医进修学习和临床实习。
1993年,两校继续进行校际协作,再次签订了五年的协作协议书,进一步把教学、医疗质量和科学研究,以及研究生的教育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如微生物与免疫学教研室,每年至少有两位上二医老师长期在教研室全程参与教学,如课程建设、集体备课、听课、考试等。生物化学教研室也得到上二医老师的全面指导,建立了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将以往单纯验证理论的实验教学,改为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7个系统实验教学,即“大实验”。每次实验课全天共安排7个小时,从标本的准备、处理到实验,均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这个时期的实验教学改革,为后期生化教研室构建的“3+X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奠定了重要基础(详见第六章第四节)。
汕医充分利用综合大学的优势,快速发展。1988年,坐落于汕头大学校园内的基础医学教学大楼建成并投入使用,医学院5年制1~2年级、7年制1~3年级本科生均在大学本部校园内学习与生活。综合大学浓厚的人文气息、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图书资料、宽敞的运动场地和学生生活中心,以及浓厚的学术氛围,使医学院学生得到全面滋养,英语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交际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和研究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1991年,为贯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广东省《关于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步伐的决定》《汕头大学综合改革方案》等精神,汕医制定了“八五”建设规划,提出打好基础、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提高水平的战略步骤和三个并重(教学和科研并重、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并重、出人才与出成果并重)的办学方向,以及建设两个中心(粤东医学人才教学中心和医疗中心)的奋斗目标,积极进行教学、科研、管理、研究生培养、人才引进等方面一系列的改革。
刚开始汕医只有一所不足100张病床、规模非常小、水平不高的附属医院,汕头市好的医院也屈指可数,因此教学医院的建立迫在眉睫。在李嘉诚基金会和汕头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异地新建,精神卫生中心、肿瘤医院和眼科中心也相继建立并投入使用。其中,第一、第二附属医院是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精神卫生中心、肿瘤医院和眼科中心也按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建设,这五所附属医院迅速成为粤东地区医疗服务的主阵地,占据汕头市医疗的半壁江山,造福一方百姓。
2006年2月,经广东省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评审领导小组批准,广东省人民医院成为汕头大学医学院非直属附属医院,冠名为“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华南医院”。至此,汕医临床教学医院不仅数量充足,水平也快速提升,满足了临床教学的需求。
这一阶段,汕医从行政管理、招生层次到教育理念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办学层次显著提升,并开始探索国际化教育改革之路。
1996年徐小虎院长上任后,对医学院的行政机构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把25个部处室精简成7个,行政高效运转,人力资源重心向一线的教学科研倾斜,保证教学科研需要。1997年,汕医将科研处、教务处、设备科、电教网络中心、基础部及临床部等整合为科教处,从而突出教学科研的中心地位,使各种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与科研。临床教学实施“院系合一”管理体制,在附属医院中分别设置第一、二、三、四、五临床学院,各附属医院的一把手既是临床学院的一把手,又是临床教学的第一责任人。各临床学院下设科教科,临床学科相应教研室具体负责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组织管理。
在李嘉诚基金会的支持下,汕医从80年代初开始,一直支持教师到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学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提升教师的学历结构和国际视野,汕医具有留学背景(一年以上)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0%以上。
随着生源质量、办学层次的提高和教师队伍的提升,汕医开始具备国际化教育和精英教育的条件。1997—2002年,汕头大学医学院通过李嘉诚先生专门为全国医疗远程研讨会租用了远程卫星网络,与香港中文大学开展远程临床病理讨论会(clinical pathological conference,CPC)活动,起初是每两周一次,后来是每月一次。讨论案例都是由两校轮流提供的病理尸体解剖的典型案例,师生用英语对案例展开讨论与交流。CPC活动为汕医师生提供了国际化教学交流的氛围,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水平,也更新了老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打开了国际视野。自1999年开始,汕医将CPC融入病理学常规的教学 [2] 。CPC教学形式将基础病理学、临床病理学和疾病的临床诊治结合起来,体现了整合课程的雏形,培养了学生的整合思维。新教学模式实施后,CPC逐渐融入疾病机制、消化与营养、感染与免疫等模块教学。
从1998年开始,汕医先后与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剑桥大学、隆德大学、多伦多大学等著名大学联合举办了第二十二届全国远程医疗教育研讨会,通过卫星和互联网进行现场直播。基于这些成果,“应用卫星远程教育等现代手段培养创造性医学人才的研究与实践”于2001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为推进国际化教育和精英教育理念的实践,汕医决定开设全英班。1999年,在5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探索全英语教学,从每个年级遴选30~60名优秀学生组建全英班,选用全英语教材,聘请外籍教师参与全英班的教学。2002年,由于实施新教学模式,为了保证有足够的精力做好教学改革,暂停全英班。2007年,恢复全英班教学,并于2008年引入USMLE,用国际公认的标准客观地评价学生对知识掌握、综合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专业英语水平。自2011年开始,全英班部分学生第二学年到香港中文大学学习一年,与该校同年级学生一起上课,学分成绩互认。同时全英班第五年选派学生赴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多伦多大学、曼尼托巴大学进行8周的临床实习。全英班的开设打开了师生的国际视野,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从1997年开始,广东省教育厅批准汕头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从二本招生升为一本招生,生源质量明显提高。高质量生源的引入,为汕医办学效果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前期基础。每年的临床医学专业录取最低分数线均超过当年理科第一批录取院校控制线30分以上,所有录取新生均为第一志愿报考。
1990年,汕医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3年成为硕士学位授权点;1998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点;1999年教育部批准在病理与病理生理学设立特聘教授岗位。在国家第十次博士点、硕士点申报工作中,汕医获得药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免疫学3个博士点,基础医学(含7个学科)和临床医学(含18个学科)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药物化学2个硕士点,实现了博士生培养从一个点向多个点的突破,硕士生培养从多个点向整体面上培养的突破。至今,已经获得临床医学、生物学、基础医学3个一级学科博士生点,建立了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医学教育培养体系,加快了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2002年,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获得国家重点学科,大大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为提升办学层次,2001年10月,汕头大学医学院向教育部申报7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并获批准,2002年开始招生。在本科教育中以7年制为重心,从首批招生30名,占本科招生总数12%,发展到2004年以后每年招生180名,占本科招生总数72%。7年制教学为新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生源条件,为全面推动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2年,汕医在国内率先开展系统的医学教育改革,构建以课程整合为基础的体系和能力培养链,全面启动新教学模式。李嘉诚基金会选派了具有国际医学教育背景、富有临床教学经验的罗敏洁博士长期担任汕医教育顾问,汕医人亲切地称她“罗医生”。罗医生毕业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医学院,是儿科医生,之前曾受聘于美国世界健康基金会(Project HOPE)并长驻上海,筹建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与美国HOPE基金会共建的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她不仅熟悉国内外医学教育,而且深刻地理解李嘉诚先生的办学理念。在汕头大学医学院医学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尤其在改革之初,罗医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配合新教学模式的实施,帮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在李嘉诚基金会的资助下,汕头大学医学院于2002年建立了国内首家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临床技能中心,总投资近2 000万元。中心按模拟医院建设,设有重症监护病房(ICU)、诊室、标准手术室、动物手术实验室、消毒洗手室、虚拟腹腔镜训练室、显微外科手术室、模拟产房及新生儿室、心肺检查训练室、多功能培训室等,配置数字化的中央监控室等。拥有国内第一个智能化全自动综合模拟人、虚拟腹腔镜、自动分娩人、心肺听诊系统及各种功能齐全的教学模型。建立和培训一支稳定的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P),形成一个覆盖所有临床基本技能教学的完整培养体系与教学基地,在国内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从2004年以来,汕医逐渐引入先进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建立多元化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全面评价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实施OSCE,评价医学生临床基本技能与临床能力。在OSCE中设置“人文关爱与沟通技能”考站,通过典型案例和角色扮演综合评估医学生的职业素养、伦理和沟通能力。
2008年,《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正式颁布后,汕医于2009年成为国内第一所进行专业认证的医科院校。教育部聘请澳大利亚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委员会主席Michael John Field担任专家组组长。经过全面考察,国内外专家高度评价汕医以课程整合为基础的新教学模式和国际化教育教学改革,给予高度的认可并通过认证。
在此发展阶段,汕医的医学教育改革取得丰硕成果:2005年“创造医学教学新模式,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9年“以系统整合为基础构建新型临床医学本科课程体系”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教师队伍素质是教育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2009年,汕医率先建立了国内高校第一个教师成长中心(center of faculty development,CFD)。CFD围绕汕医教育教学的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师发展计划,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能更有效地学到知识、技能,提升职业素养。
在前十年改革的基础上,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教育教学水平,推行主动学习理念,引入OBE和USMLE,建立ASK评价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成效。
汕医是国内最早实施PBL的学校之一,从2004年就开始推行和实施PBL。2013年,聘请亚太“PBL之父”关超然教授为PBL把脉指导。学院专门成立PBL工作小组,出台PBL小组教师认定制度,设计PBL培训课程,并同步对学生进行培训。PBL培训有力推动了整合课程的深化改革,促进了对整合式学习能力的培养。
斯帕蒂(Spady)于1981年首次提出OBE理念,将其定义为“教育系统中的每一项活动设计都应基于最终的学习者学习成果” [3] 。为了将教学改革的顶层设计落到实处,教师成长中心专门组织专场培训,并在此基础上修订培养方案,修改课程大纲,为骨干课程制定成果导向的教学目标,强调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进行课程设计,从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层面全面培养学生。
USMLE通过典型的临床案例和基础临床知识紧密联系的考核方式,客观地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综合解决问题、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以及专业英语水平,是国际公认的医学考试。2008年,学校成立USMLE课题组,研制开发模拟USMLE计算机考试系统,至今已建成有数万多道题目的试题库,命题、考试、成绩分析等均可在计算机完成。自2012年起,汕医要求全英班学生正式注册参加USMLE Step 1考试,旨在用国际标准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英语能力、专业知识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ASK模型是本杰明·布洛姆教授提出的学习模型,强调态度、技能和知识并存并用,该模型指出员工的岗位能力应包括态度(attitude)、技能(skill)和知识(knowledge) [4] 。在实施新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汕医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借鉴ASK模型,在临床医学专业2~6年级的学生展开调查,评价各年级学生的能力发展情况及学业成绩相关性,建立了中国临床医学生胜任力“ASK-SEAT”评价量表[陈述(state)、解释(explain)、应用(apply)、转化(transfer)],对毕业生的培养质量进行评价,并通过评价结果进一步完善课程 [5] 。
在此发展阶段,汕医的医学教育改革又获得多项国家级、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2014年“国际化视野下卓越医生培养的综合改革与实践”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8年“医学人文教育的实践与创新——HEART培养模式的探索”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1年“‘3+X’多维度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得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汕医经历了专科教育、本科教育、改革萌芽、快速发展和厚积薄发五个阶段,从2002年开始实施以系统整合为基础的全方位的医学教育改革,在传承医学教育成果的基础上持续创新,得到教育部、广东省各级领导与国内医学教育专家的鼎力支持,同时在李嘉诚基金会的支持下,拥有充足的教学经费和国际化教学资源,为改革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40载发展,汕医历届领导和广大师生员工付出了辛勤的努力。罗敏洁顾问长期驻守,为改革披荆斩棘、排忧解难;沈忠英院长在本科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学科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徐小虎院长大刀阔斧改革行政机构、与香港中文大学联合实施CPC教学活动、申办7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李玉光院长启动与实施了新教学模式;顾江院长给汕医带来全新的国际化教学理念、引入USMLE、启动招收北美留学生、实施高层次的留学生教学;边军辉院长建立先进的教师发展理念、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让自主学习成为学生学习最有效的方式;谭学瑞院长围绕健康中国的战略,扩展与高水平社区基地的合作,加强全科医学的教学与实践。一届又一届汕医的领导不断传承改革的接力棒,将汕医的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发扬光大。更有一大批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推动医学院的改革、默默工作、无私奉献的教师,是汕医改革最最重要的力量。还有积极配合、支持学校实施改革的学生们,你们的支持也是我们改革的动力。
20年来,汕医人持之以恒,克服一个个困难,在潮汕大地上不断谱写医学教育改革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