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究竟在哪?地图上找不到“潮汕”这座神秘的城市。为什么呢?因为“潮汕”不是一座城市,而是对今天的广东省东部沿海一带的潮州、汕头、揭阳和汕尾的统称。潮汕人是以潮汕方言为母语的汉族潮汕民系,是广东三大汉族民系之一,也是岭南三大文化之一(即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
潮汕地区地少人多,资源不足,因此潮汕人在农业上精耕细作,“种田如绣花”,在商业上精打细算,极善经营,有“东方犹太人”的美称。明清时期开始,大批潮汕人迫于生计“下南洋”谋生创业,形成了积极开拓、奋勇进取的独特潮汕商业文化,涌现了一大批成功的企业家,李嘉诚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如今,移居海外的潮汕人数量与本土相当,因此坊间素有“海内一个潮汕、海外一个潮汕”的说法,潮汕也成为国内著名的侨乡。
汕头位于广东省东部,韩江三角洲南端,北接潮州,西邻揭阳,东南濒临南海,境内韩江、榕江、练江三江入海。1860年,随着《天津条约》的签订,汕头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开埠后的汕头,商贾云集、洋楼林立、楼船万国。1858年,恩格斯在《俄国在远东的成功》一文中指出,汕头是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这座港口城市,因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一定的贸易基础,曾与宁波、上海相提并论,被称为远东最重要的港口之一。1930年,汕头港的货物吞吐量位居全国第三,仅次于上海、广州。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的第一批经济特区。
潮汕教育风气一向极兴盛。潮州自唐武德年间兴学,至唐宪宗元和年间,经刺史韩愈及邑人赵德倡导,州学、县学都很发达。自宋以来,已有“海滨邹鲁”的美誉。到近代1947年,国民政府两广监察使刘侯武先生曾奔走筹款,准备创办潮州大学,陈嘉庚先生也曾撰文论潮州大学,惜未能办成。(林川同志在汕头大学落成典礼上的讲话《欣欣向荣 蒸蒸日上》)
汕头成为经济特区后,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显得更为迫切,创办大学刻不容缓。
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汕头期间,曾动情地说:“华侨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爱国、爱乡、爱自己的家人。这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人的精神、中国心。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建设跟我们有这么一大批心系桑梓、心系祖国的华侨是分不开的。” [1] 汕头大学就是在以庄世平、李嘉诚为代表的爱国华侨的大力支持下建成的。
1978年9月底,以香港南洋商业银行董事长庄世平为团长,李嘉诚、利铭泽、胡汉辉等为成员的港澳国庆旅行团访问北京,这是李嘉诚先生有生以来第一次来到祖国首都。李嘉诚先生在北京亲眼目睹了内地经济的落后,让事业有成的他萌生了为祖国为家乡做些什么的念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国家改革开放的号角,1979年,李嘉诚先生回到阔别40年的家乡潮州市,看到衣衫褴褛的父老乡亲,心里很不好受。回港后,他在书信中表示,“乡中或有何有助于桑梓福利等,我甚愿尽其绵薄,……能为国家为乡里尽点心力,我是引以为荣的。”
早在1920年,陈嘉庚先生捐资创办厦门大学时,潮州人士及潮籍华商就有创办潮汕大学的愿望,但由于种种原因,到80年代前仍未能实现。1979年,中央同意创办汕头大学的消息在海外华人中传开。“李嘉诚先生累建福利桑梓之功,素怀兴学育才之志,闻讯即与庄世平先生商议,毅然捐巨资促成此举”。(《汕头大学建校纪略》碑记)
1980年5月,广东省委批准成立汕头大学筹委会,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吴南生同志亲自担任汕头大学筹委会主任,任命广东省副省长杨康华同志为副主任。筹委会成员有庄世平先生(香港南洋商业银行名誉董事长)、李超同志(广东省文教办主任)、林川同志(广东省高教局局长)和罗晋琛同志(汕头地委书记)。如此高规格的筹委会既体现了党和政府建设经济特区的决心,也是对圆梦潮汕办大学的具体支持。
1980年底,李嘉诚先生在吴南生书记和庄世平先生等的陪同下,勘察并确定汕头市郊桑浦山南麓为汕头大学校址,随后一边报批,一边聘请香港最著名的吴振民建筑师事务所对校园进行总体设计。1981年5月,汕头大学筹委会在广州举行了全体委员会议,确定了汕头大学的性质、办校方针、发展规模、院系设置、教工队伍组建和校舍基本建设等问题,并由广东省政府正式上报国务院。
1981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汕头大学正式成立。吴南生书记亲赴北京西山,特请叶剑英元帅为汕头大学题写校名。同年11月,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许涤新先生出任汕头大学首任校长,著名精神病学家伍正谊教授任医学院第一任院长。
1982年初,经李嘉诚先生和庄世平先生多次指导、审阅、几易其稿的汕头大学总体设计图完成,筹委会、专家、各部门负责人一致赞同。汕头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将原设于现在校园西侧的汕头市委党校校舍划拨给汕头大学(图4-1)。因此,汕头大学得以在新校舍尚未动工的情况下开始招生。1983年9月,汕头大学第一届本科专业正式招生。从此,汕头结束了没有高等院校的历史。
图4-1 汕头大学校址原貌
1986年6月20日,邓小平同志在北京接见李嘉诚先生,对他为祖国作出的贡献表示感谢和赞赏,提出要在全国抽调一批好的教师支持汕头大学,把这所大学办好。在得到党和政府大力支持的同时,汕头大学也长期得到李嘉诚先生和李嘉诚基金会的大力资助,迄今为止,李嘉诚基金会为汕头大学捐资已逾100亿港币(图4-2、图4-3)。
图4-2 建成后的汕头大学
图4-3 汕头大学新校门
因改革开放而生的汕头大学,承袭了潮汕人的拓荒精神和改革创新的基因,走出了独特的办学模式。在创办汕头大学之初,李嘉诚先生就瞄准国际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建立包括文、理、医、工、商、法等学科齐全的综合大学。李嘉诚先生曾在《我对汕大的期望》的致辞中,提出汕头大学的目标:“要使汕头大学成为具有国际标准的高水平大学”。他还说过,希望汕头大学未来能达到三个目标:一是培育全国一流的本科毕业生;二是努力将汕头大学医学院打造成全国知名医学院之一;三是建设世界水平的先进教育体制。进入新世纪,汕头大学更是全面启动以国际化为导向的办学之路,聘请外籍专家担任执行校长、副校长、院长等职务,在课程建设、教学体系、资源管理及人事制度上展开全方位改革。
1987年2月10日,汕头大学成立校董会,由广东省主管教育的副省长担任校董会主席,同时聘请国内外高等教育知名专家学者担任董事,为汕头大学的发展献计献策。李嘉诚基金会不仅给予汕头大学巨资支持,还帮助学校引入当时国际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高层次人才,支持汕头大学大胆探索本土化的教育教学改革:2002年,学校启动国际基准的学分制、英语提升计划改革,同时在医学教育推行以“系统整合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新教学模式;2005年,探索CDIO(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工程教育改革,吸收世界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建立符合国际工程教育共识的课程体系,培养高级工程专业人才,是中国高校首个CDIO国际工程教育合作组织成员;2006年,推行年薪制改革;2007年,开启医学院全英教育;2008年,引入美国医学执照考试(United States Medical Licensing Examination,USMLE),用国际公认的标准评价全英教学的质量,同年还开展住宿学院制改革试点;2009年,开设整合思维必修课;2010年,将公益课程作为全校学生的公共必修课;2012年,实施OBE改革,以教育结果为目标导向,以学生为本进行课程体系的建设。以上多项改革举措引领国内高校改革风气之先,汕头大学因此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试验田”。
2012年,教育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和李嘉诚基金会决定共建汕头大学,推动汕头大学发展更上一个台阶。自2015年起,汕头大学陆续进入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亚洲大学、年轻大学等排名,国际化教育特色广受认可。目前,学校已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德国等27个国家和地区共108所大学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交流合作关系。
2018年11月4日,汕头大学成为广东高校第一所体制机制改革试验示范校,加大在人才培养模式、人事制度、科研体制机制、学术评价体系、资源募集调配机制等关键领域环节的改革力度,重点突破,为广东高等教育探索形成符合教育规律、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