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第2章所述,年龄、性别、血压、BMI、总胆固醇、吸烟和糖尿病已被确定为缺血性心血管疾病(ischemic cardioovascular disease,ICVD)的独立危险因素,缺血性心血管疾病主要是指冠心病和脑卒中 [36,40,103] 。然而,不同研究分析的危险因素不尽相同。例如,Wu等 [36] 通过年龄、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BMI、总胆固醇、吸烟和糖尿病等因素建立了用于评估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Cox模型。Yang等使用年龄、收缩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C)、腰围、吸烟状况、糖尿病、城乡差异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家族史作为危险因素,开发了预测中国人群ASCVD的工具 [161] 。2007年,WHO/ISH以年龄、性别、收缩压、总胆固醇、吸烟状况和糖尿病作为独立因素,制订了适用于全球不同区域的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图 [47] 。
为了模拟两种情境的相对比率,必须使用包含危险因素信息的数据库。唯一可访问且符合要求的数据库为2009年“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CHNS)数据库。CHNS旨在获得关键公共卫生危险因素、人口、社会和经济因素以及健康结果的信息,这是一项以家庭为基础的调查,从1989—2015年开展了十轮调查。CHNS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法进行抽样 [149] ,尽管最新的数据已于2015年发布,但本研究针对心血管疾病风险分析所必需的生物标志物信息仍未公开发布,我们目前无法获得这些生物标志物信息。
2009年CHNS数据共有9 552名18岁及以上被调查人员,其中1 025名由卫生专业人员诊断为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测量和定义已在前述章节进行了解释 [51] 。本研究在确诊的1 025名高血压患者中,1 017名35岁及以上患者的数据用作进一步分析,这些患者被分为血压控制组和未控制组(血压未控制指SBP/DBP≥140/90mmHg,否则为已控制)。
为了进行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我们从2009年CHNS数据库中获得1 017名35岁及以上高血压患者的年龄、性别、收缩压、舒张压、BMI和总胆固醇的平均值。对于每个年龄性别组,使用风险评估公式计算吸烟率和糖尿病患病率。根据WHO标准(2011),本研究糖尿病的确认标准是糖化血红蛋白值大于6.5%,或接受降糖治疗,或对“医生是否曾告知您,您患有糖尿病(U24a)”的问题回答为“是”的调查对象。关于吸烟状况,我们根据对问题“你还抽烟吗?(U27)”的回答来确定。
首先进行描述性分析。G1和G2分别代表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情境中血压得到控制的高血压患者和未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情境下血压未得到控制的高血压患者。将两者在特定年龄性别层面上的每个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比较年龄、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平均值。采用 t 检验来确定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Pearson卡方检验用于检验两组之间吸烟率和糖尿病患病率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本研究计算了每十岁一组的年龄组别间中国成年人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平均值和比例,并对两组特定年龄性别情况下的危险因素分布的差异进行比较。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图4-1显示了本研究为进行比较而建立两种情境的决策树。从左边的第一个单元格开始,上面分支代表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情境,下面分支代表未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情境。
在35岁及以上被诊断为高血压的1 017名患者中,男性占44.05%,女性占55.05%;血压得到控制的占68.53%,血压未得到控制的占31.47%。各年龄性别组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组与未控制组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在血压控制组中,男性和女性患者的平均收缩压约为127mmHg;而在高血压未控制组中,男性和女性患者的收缩压平均值范围为147~169mmHg。两组在年龄、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BMI、糖尿病发病率、吸烟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图4-1 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未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高血压人群决策树
综合以上分析,在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独立危险因素的8个变量中,仅血压值存在差异,为进一步分析两组间的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提供了基础。
作者针对上述分析撰写了一篇文章,并在2018年发表于《中国全科医学》杂志 [162] ,详细信息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