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基于血压控制状况分析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对高血压患者管理的效果,并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机制进行了探讨。上述分析估计了2009—2015年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效果,即高血压控制人数增加了9 532 719人。本章将分析高血压控制的长期健康产出。研究假设如果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未实施,则9 532 719名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将得不到控制,这种情境被称为未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情境。而实际(观测)情况则是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情境。在两种情境(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未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下,分析高血压控制和未控制的长期健康产出。二者之间的差值反映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的健康产出。
正如第2章所讨论的,心血管疾病常作为高血压干预评估结果指标。然而,如果将心血管疾病作为主要评估结果指标,那么除了高血压之外,其他危险因素也很重要。本研究使用2009年CHNS调查数据,从高血压患者样本数据中获得这两种情境下的其他因素(即年龄、性别、血压、血胆固醇、糖尿病、BMI以及吸烟情况)相关信息。基于多因素分析,确定两种情境下心血管疾病发病的风险水平。为了比较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情境和未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情境下的风险水平,利用已发表的高血压流行病学分析和相关模型研究来确定模型中疾病状态转移的参数 [40,107,114] 。对于未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情境,将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情境的参数利用计算的相对比率进行加权。
2015年,Gu等 [38] 对低成本药物控制高血压的干预进行了成本-效果分析,建立了高血压控制风险预测和长期健康结果模型。该模型已在中国近期一项针对强化高血压控制的经济学评价中得到应用和验证 [42] 。基于上述研究,本研究建立马尔可夫模型来模拟高血压的长期进展,并估计相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这是本章讨论的重点。
本章还有其他3个部分的内容:第4.2节基于文献综述和CHNS 2009的数据,进行了两种情境下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多因素分析;第4.3节介绍了两组的马尔可夫模型和参数估计;第4.4节概述了未来30年内冠心病、脑卒中和死亡的长期预测与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