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1991—2009年CHNS数据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 [51,87] 。由于CHNS数据并不是规律连续数据,因此研究还使用了一些其他具有全国代表性的研究数据,产生了一组时间序列数据集。1991—2015年35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四率数据如表3.3和图3.2~图3.5所示。
按照2010年中国人口统计调查数据对2010年之前的高血压四率进行年龄标准化。研究还对高血压控制进行了年龄别分析,详见附表D。
研究考虑年龄和时间两大因素,针对高血压四率进行了描述性分析。
尽管研究对1991—2011年CHNS数据进行了系统提取并且全面收集了文献数据,但是1991—2009年并不是每年都有数据,其中只有10年数据可以获得用于时间序列分析。因此,本研究借鉴两项采用小样本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的研究 [34-35] ,基于R语言操作系统利用拉格朗日插值法,基于1991、1993、1997和2000年的数据生成1995年数据,基于1997、2000、2004和2006年数据生成2002年的数据。见表3-4。
基于R语言操作系统利用拉格朗日插值法补齐1991—2009年高血压控制率数据(R语言操作过程见附表B)。
对1991—2009年数据进行趋势分析,并根据趋势分析产生的公式预测2015年的数据。根据2012—2015年高血压调查数据估计2015年高血压实际(观测)控制率 [33] 。比较实际(观测)值和预测值得出高血压患者控制人数差值,研究认为该差值代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的增量效果。
2014年的一项研究 [149] 指出,2000—2001年间,我国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为8.1%( n =15 540),而另一项研究显示2005—2009年的血压控制率为8.2%( n =18 915)。综上所述,我国2000—2009年之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率保持在较低的水平。图3-7展示了1991—2013年我国35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发展趋势。2009—2011年,高血压控制率明显上升,为进一步分析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干预效果提供了重要基础。
图3-7 1991—2015年间多年份35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利用拉格朗日插值法补齐1991—2009年高血压控制率数据,见表3-4。
表3-4 1991—2009年高血压控制率
注:利用拉格朗日插值法插入1995年和2002年的数据。
由于趋势分析的数据少于20个,研究进行了小样本时间序列分析,并且事前用拉格朗日插值法进行了小样本数据处理。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基于专家建模法(expert-modeler method)进行时间序列预测分析,得出2015年我国高血压患者的预测控制率。如表3-5和图3-8,利用布朗指数平滑模型进行线性趋势预测。
表3-5 高血压控制率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建模情况
图3-8 1991—2009年高血压控制率时间序列趋势和2010—2015年预测分析
自相关函数残差表明各数据呈现随机分布且没有异常值,表明模型曲线拟合度较好(详见附录B)。
表3.6列出了基于1991—2009年数据趋势分析模型估计的2010—2015年高血压预测控制率,并列出了预测值上限和下限。按照1991—2009年数据,预测2015年高血压控制率将为10.46%[95% CI (7.33%,13.59%)]。
表3-6 模型预测2010—2015年高血压控制率
注:*UCL为上限值,**LCL为下限值。
本研究利用2009—2015年高血压控制率的实际值和预测值之间的差值反映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效果。按照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5岁及以上成年人口数为685 998 627人。
根据2012—2015年中国高血压调查,2015年35岁及以上高血压患病率为32.6% [33] ,高血压患病人数为223 772 752人。根据2015年高血压控制率预测值10.46%[95% CI (7.20%,13.71%)]和实际值14.72%之间差值,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使得高血压控制率提升了4.26个百分点[95% CI (1.13,7.39)]。因此,2009—2015年,由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高血压患者血压得到控制的人数增加了9 532 719人[95% CI (2 528 632,16 536 806)]。
研究还分析了年龄别高血压控制率,2015年各年龄组血压控制率的实际值和预测值见附表D3。利用相同的人口数据和方法,预测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使得血压得到控制的高血压患者数增加了8 009 449人(95% CI :1 581 856,13 065 018),其中男性35~44岁组、45~54岁组、55~64岁组、65~74岁组和75岁及以上组分别为0人、1 635 397人、1 564 164人、170 388人和617 939人;女性各年龄组分别为0人、1 568 221人、1 523 002人、169 167人和761 170人。尽管分年龄组的预测数据加和与全年龄组分析存在明显差别,但是按照两个数据分析产生的效益成本差别不大,均能显示项目的效果(具体在第5章讨论)。
此外,由于2012—2015年中国高血压调查原始数据库未能获得,研究无法获取性别年龄别高血压患病率和控制率,因此男性和女性的患病率和控制率视为相同;同时,未能获得75~84岁和85岁及以上年龄组分组数据,所以将两个年龄组合并为一组(75岁及以上组),这可能进一步降低数据的精确性。因此,本研究用了全部年龄组数据进行分析(详见附录D)。
为了检验利用2012—2015年中国高血压调查原始数据库进行趋势分析预测结果的可靠性,本文作者还检索了其他相关文献,提供了多个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高血压控制效果数据。详见3.5部分的内容。
为了评价趋势分析预测模型的灵敏度,本研究进行了两项分析:一是计算模型的预测数据的95% CI 和上、下限值,见表3.6(上限值和下限值);二是基于1991—2009年数据进行直接线性模拟,并将研究结果与曲线趋势分析模型进行对比(图3-9)。直接线性模拟分析结果显示,2015年我国35岁及以上高血压控制率预测值为10.66%,比指数回归分析模型预测值10.46%[95% CI (7.20%,13.71%)]高0.2个百分点,两者差异小于5%,且直接线性回归模型的预测值在指数回归分析的95% CI 内。基于此,按照直接线性回归模型预测得出2009—2015年通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9 085 173人血压得到控制,而指数预测模型的预测值为9 532 719人,这个结果依然在指数预测模型的95% CI (2 528 632,16 536 806)内。
图3-9 1991—2009年35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控制率直接线性趋势分析
注:线性趋势模型分析公式: y =0.367 2 x +1.483 6, R 2 =0.924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