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控制是减少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77,137] ,而以社区为基础的高血压干预是广受认可、有效且具有成本效益的措施。作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一部分,高血压患者管理自2009年开始在全国层面实施,但是没有干预控制的试点研究 [15]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高血压患者管理人数达到1.01亿 [24] 。尽管如此,评价高血压管理效果的基线数据并不可得。全国统计数据显示,2009—2015年高血压患者数量逐年上升 [139] 。此外,由于该项目管理高血压患者基于患者自愿,因此患者有可能随时参加或退出管理。因而,测算项目的参与率非常困难。
针对构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济学评价模型的系统综述指出,开展经济学评价时,明确公共卫生服务干预措施的影响至关重要 [57] 。然而,分析患者随访、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对高血压患者管理的影响研究很少 [138-140] 。因此,开展基层高血压干预措施有效性评估的难点在于建立项目参与情况与长期健康结局之间的联系。
另外,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等其他混杂因素的影响,量化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实施高血压控制的增量效果更为困难。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居民高血压知晓情况持续改善;二是除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还有许多国家和地方的项目同步实施,很难区分各个项目各自的影响。为了克服这些障碍,本研究利用2009年之前的数据,通过时间序列趋势分析预测2015年高血压患者的控制情况。
为了估算高血压患者管理的效果,本研究分析了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以下简称“四率”)之间的关系。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开展高血压患者筛查、提供治疗和转诊服务、建立健康档案、评估危险因素以及定期随访管理(至少每三个月一次) [10,25] 。因此,理论上,高血压管理应提升其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这一结论已经在研究中得到证实 [15,66,85] 。
为了达到研究目的,本研究需要找到能够反映2009年前后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时间序列数据,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测算。本章分为5个部分。“3.2”对1990年以来有关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相关数据进行了文献综述。“3.3”对文献提取的数据进行年龄别特征及趋势分析。“3.4”利用拉格朗日插值法补齐了1990—2009年的缺失数据。同时,利用2009年之前的数据构建时间序列预测模型,通过该模型预测2015年高血压控制率,研究认为该预测值与2015年高血压控制率的实际值之间的差值体现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效果。“3.5”比较了“3.4”的计算结果与相关文献研究结果,并围绕相关内容进行讨论。最后两个部分,“3.6”和“3.7”对本章进行了整体讨论并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