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病例3-8
子宫黏膜下肌瘤伴变性(一)

【临床资料】

患者,51岁,已婚。因“月经量多2年”入院。

既往史:无特殊。

月经史:初潮17岁,4~5d/25~28d,月经规律,量中,色暗红,无血块、无痛经。末次月经:入院前6d。

生育史:G 7 P 7

查体:T 36.5℃,P 75次/min,R 19次/min,BP 137/82mmHg。内科查体无阳性发现。

专科查体:外阴已婚式,阴道通畅,见少量白色分泌物;宫颈轻度糜烂,无触血及举摆痛;子宫体前位,2月余孕大小,形态不规则,活动,轻压痛;双侧附件区未扪及异常。

【实验室及其他影像学检查】

血常规、肝肾功、血脂、凝血功能、肿瘤标志物、宫颈脱落细胞、胸部X线检查及心电图等均未有阳性发现。

【超声检查】

第一次超声检查(入院前3d):

经阴道超声检查见图3-8-1。子宫呈前位,大小约8.7cm×7.2cm×7.8cm,子宫内膜显示不清楚,宫内见大小约5.8cm×5.3cm的杂乱回声团,内可见不规则稍强回声及少许液性暗区,团块周边可见线状无回声。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团块内多个星点状血流信号,稍强回声区内血流信号不丰富。宫壁回声均匀。双侧附件区未见异常回声。盆腹腔未见明显积液。超声检查结果:宫腔内占位,宫腔少量积液。

图3-8-1 常规超声声像图

A.前位子宫的矢状切面(经阴道),宫内杂乱回声团;B.前位子宫的横切面(经阴道);C.杂乱回声团内可见星点状血流信号;D.团块周围可见条状暗区,为宫腔积液;E.宫腔积液(箭头所示)。UT:子宫;MA:肿物。

第二次超声检查(入院前3d):

经静脉超声造影见图3-8-2及ER 3-8-1。注入造影剂后9s,宫腔内杂乱回声团开始增强(图3-8-2A箭头所示),与肌层同步;注入造影剂后15s,宫内团块周边可见环状增强(图3-8-2B箭头所示),整体呈不均匀高增强;注入造影剂后23s,造影剂达峰值,增强强度高于肌层,呈高增强,造影剂分布不均匀,团块内尚可见少许无增强区(图3-8-2C箭头所示);注入造影剂后67s,增强晚期,宫内团块周边隐约可见环状增强(图3-8-2D箭头所示);注入造影剂后117s,团块与肌层同步消退(图3-8-2E箭头所示)。

图3-8-2 经静脉超声造影声像图

A.注入造影剂后9s;B.注入造影剂后15s;C.注入造影剂后23s;D.注入造影剂后67s;E.注入造影剂后 117s。UT:子宫;MA:肿物。

ER 3-8-1 经静脉超声造影动态图

经静脉超声造影提示:

宫内混合团块,超声造影考虑子宫黏膜下肌瘤,宫腔积液。

【临床诊断或术后诊断】

术中所见:子宫不规则球状增大如孕10周大,失去正常形态,活动差,表面血管怒张,宫底及左侧壁见异常增粗的血管呈网状分布,双侧宫旁子宫动静脉处见树枝状异常分布的血管丛,输尿管与双侧主韧带粘连,子宫后壁及右侧壁与肠管及盆后壁形成膜状粘连。术后剖视标本:子宫肌层间及黏膜下见多个大小不等的肌瘤样结节,最大位于黏膜下,大小约5.5cm×4.0cm×3.5cm,外被假包膜,内见漩涡状结构,子宫内膜薄。

术后病理诊断:子宫黏膜下肌瘤,部分变性。

【经静脉超声造影图像解读】

此病例为子宫黏膜下肌瘤,超声造影特点如下:①宫腔内杂乱回声团增强早期与肌层同步增强(因来源于肌层);②团块内增强不均匀,大部分增强强度高于肌层,为不均匀高增强,少许无增强区域提示为肌瘤变性;③团块与肌层同步清退;④团块可见较明显周边环状增强,为子宫肌瘤造影特征性表现;⑤宫腔内无回声区为积液,始终呈无增强。综上,宫内杂乱回声团造影表现为“同进同出”的不均匀高增强,团块周边可见环状增强,符合血供较丰富的子宫黏膜下肌瘤表现。

【疾病相关知识】

参看病例3-7。

【特别提示】

子宫黏膜下肌瘤主要应与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癌及子宫肉瘤相鉴别。与子宫内膜息肉的鉴别要点如前所述(参看病例3-7)。子宫内膜癌呈浸润性生长,与肌层界限不清,而子宫黏膜下肌瘤常可见边界;子宫黏膜下肌瘤多为低回声,子宫内膜癌回声较多样化,子宫内膜癌彩色多普勒血流一般较子宫黏膜下肌瘤丰富;而发生肉瘤变时,瘤内血流异常丰富,最大流速增加,阻力下降,RI值常低于0.40。

(谯 朗 徐 嘉) fdZHJtqLjDL4awdLpq4rYy/fpR/8Crf7E3yKujL7oeoYoDXJoqCfJh2LWzRvUJe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