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85岁,已婚。因“绝经40年,阴道流液伴下腹胀1个月,流血1d”入院。
既往史:甲状腺结节、心房纤颤。
月经史:初潮13岁,5~6d/26~28d,经量正常,周期规律,无痛经史。末次月经:40年前。
生育史:G 5 P 5 。
查体:T 36.0℃,P 104次/min,R 20次/min,BP 120/80mmHg。内科查体无阳性发现。
专科查体:妇检外阴老年型,阴道口充血;阴道畅通,壁充血,见较多脓血性分泌物;宫颈穹隆消失,萎缩变小、光滑,未见明显宫颈口;宫体后位,萎缩变小,活动,质中,压痛;双附件区未扪及明显异常。
白带常规示:清洁度Ⅳ度。促甲状腺激素(TSH):6.64mIU/L(参考值:0.49~4.91mIU/ml)。癌抗原 12-5(CA12-5):83.4U/ml(参 考 值:<35U/ml)。 乙 肝 标 志 物:HBsAg(+),HBeAb(+),HBcAb(+)。血常规、肝肾功、血脂、凝血功能、肿瘤标志物、宫颈脱落细胞、胸部X线检查及心电图等均未有阳性发现。
经阴道超声检查见图3-6-1及ER 3-6-1、ER 3-6-2。子宫后位,宫体大小约4.0cm×3.2cm×4.2cm,内膜厚约0.1cm(单层),宫腔分离的范围约1.4cm×0.6cm,内可见多个低回声结节,呈团状及絮状。宫壁回声均匀,未探及明显异常血流。双侧附件区未见异常回声。盆腹腔未见明显积液。超声检查结果:宫腔积液伴低回声结节。
图3-6-1 常规超声声像图
A.后位子宫的矢状切面(经阴道),宫腔积液(箭头所示),透声欠佳,子宫壁多发钙化灶;B.后位子宫的横断面(经阴道),宫腔内可见多个低回声结节(箭头所示),呈团状及絮状,散在分布;C.子宫横切面(经阴道)宫腔内低回声结节(箭头所示),宫壁多发钙化灶;D.彩色多普勒能量图,宫腔内低回声结节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UT:子宫。
ER 3-6-1 二维常规超声动态图
ER 3-6-2 彩色多普勒血流动态图
经静脉超声造影见图3-6-2及ER 3-6-3。注入造影剂后26s,子宫肌层开始增强(图3-6-2A箭头所示),由外周向中心充填;B.注入造影剂后30s,实性结节内呈无增强(图3-6-2B箭头所示);注入造影剂后50s,肌层达峰,宫腔内缘可见少许结节状稍低增强,大部分呈无增强(图3-6-2C箭头所示);注入造影剂后83s,宫腔内大部分仍呈无增强(图3-6-2D箭头所示)。
图3-6-2 经静脉超声造影声像图
A.注入造影剂后26s;B.注入造影剂后30s;C.注入造影剂后50s;D.注入造影剂后83s。UT:子宫。
ER 3-6-3 经静脉超声造影动态图
子宫腔积脓;子宫内膜钙化。
诊刮术中所见:4号扩宫棒较轻松探入宫腔,见少量黏稠黄色脓性分泌物流出,6号刮匙搔刮宫腔,部分有粗糙感,刮出脓苔及少许内膜样组织送病检。
术后诊断:慢性子宫内膜炎,部分呈息肉样变伴出血坏死。
此病例为宫内感染病例,其造影特点为:①常规超声所示宫腔内实性回声大部分始终为无增强,说明其不具有血管活性,为炎性坏死组织;②达峰时部分宫腔内缘可见少许结节状低增强,且早于肌层清退,考虑为少血供的组织,该造影表现多为内膜少许息肉样增生所致。综上,宫腔内病变的造影表现没有异常高代谢的区域,仅为结节状低增强伴无增强,符合宫腔良性病变表现。
子宫内膜炎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子宫内膜结构发生炎性改变,细菌可沿阴道、宫颈上行或沿输卵管下行以及经淋巴系统到达子宫内膜。育龄期妇女宫腔有良好的引流条件及周期性内膜剥脱,使炎症极少有机会长期停留于子宫内膜,但如急性期炎症治疗不彻底,或经常存在感染源,则炎症可反复发作,严重者可影响子宫肌层,成为子宫肌炎。绝经期妇女因为引流不畅易形成宫腔积脓。子宫内膜炎可分为急性子宫内膜炎和慢性子宫内膜炎。慢性子宫内膜炎常与慢性宫颈炎、慢性输卵管炎同时存在,是导致流产的最常见原因。
子宫内膜炎性病变超声无特殊表现,需结合临床作出诊断,子宫内膜增厚或不增厚,回声可均匀,炎症明显时可伴不同程度的宫腔积液或积脓,如伴宫颈粘连,可见斑点状强回声或宫颈管积液等。
宫腔积脓多见于老年人,常在宫内可见外形不规则的实性回声,应与子宫内膜癌及息肉等子宫内膜病变相鉴别,超声造影呈无增强表示其不具有血管活性,可作为重要鉴别依据。炎症充血期可出现不规则高增强,需要动态观察及结合临床。
由于子宫内膜炎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声像图特征,缺乏动态观察及全面分析有可能导致误诊。当多种病变同时存在,比如肿瘤伴感染,造影时要注意多切面全面扫查,仔细观察其增强特点及与子宫肌层的关系,以防止漏诊、误诊。
(谯 朗 徐 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