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心理学基础

人的心理(psychology)或心理现象可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两部分。

一、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指人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地说,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三个方面,即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是接受、加工、贮存和理解各种信息的过程,也就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反映过程。认识过程是从感觉开始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都是认识过程的组成部分,都是反映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而产生的心理现象。

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时候,由于客观事物的不同特点和客观事物与人之间的不同关系,使人对客观事物采取一定的态度并产生某种主观体验,如满意或不满意、愉快或不愉快等,这种主观体验过程就是情感过程。

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人不仅能认识事物并产生一定的情感,而且能有意识地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为,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这个心理过程就是意志过程。

三种心理过程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是在认识过程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而人的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对认识过程也有重要影响。

(一)认识过程

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显著、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人能够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自身,并能创造性地依据客观规律对环境进行改造以适应自身的需要。人类通过认识过程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的事物及其关系,从而为人们认识环境与改造环境提供依据。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1.感觉

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是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基础。不过,感觉只能反映作用于感受器的事物的个别属性,如事物的颜色、明暗、声调、粗细、软硬等,不能反映事物的整体及其联系和关系。因此,仅靠感觉,还不能知道所反映的事物是什么。

根据获取信息的来源不同,感觉可以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类。外部感觉是人的感官对外部信息的觉察。内部感觉是人的感官对内部信息的觉察,包括内脏觉、运动觉和平衡觉。

感觉在人类的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感觉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端。一切较高级和较复杂的心理活动都是在感觉基础上进行的。其次,感觉是维持正常心理活动的重要保障,对维持大脑皮层处于觉醒状态十分重要。实验表明,长时间的感觉剥夺,会对个体的心理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在许多实践领域中,如果能够根据感觉的规律安排生活和工作环境,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如适宜的光照可以提高生产率;仪表、机床上开关的位置、颜色的安排合理有利于操作并可减少差错;还可利用颜色对人情绪的影响来改善医疗、生活和工作环境,促进心身健康。

2.知觉

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当时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当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受器时,人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且可以通过各种感受器的协同活动,在大脑里将事物的各种属性联系起来,整合为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完整的映象。这种对客观事物和机体自身状态的感觉和解释就是知觉。

感觉和知觉是两种不同而又不可分割的心理过程。感觉是知觉的基础,但知觉并不是感觉的总和。知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的主观态度和过去的知识经验。人的态度和需要使知觉具有一定的倾向性,甚至可以补偿部分感觉信息的缺失。知识经验的积累使知觉更丰富、更精确和更富有理解性。知觉是积极主动地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当知觉的对象不能认识、理解时,人则对此对象做出各种假设,把知觉的对象与过去知觉过的许多对象进行比较,以便知觉当前的事物。

3.记忆

自然界所有物体在受到外界的作用时都会留下痕迹,人的大脑也是一样。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从事过的活动都会在人们头脑中留下不同程度的印象,这就是记忆。

记忆(memory)是人脑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再认和回忆)的心理过程。用信息加工的术语描述,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是一种重要的心理过程,贯穿在人的各种心理活动中。记忆是人学习、工作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功能。记忆将人的心理活动的过去和现在连成一个整体,使心理发展、知识经验积累和个性形成得以实现。记忆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再现(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识记是人们获得经验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信息进行编码的过程。识记是记忆过程的开端,是保持和再现的前提。保持是把识记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在脑中编码和储存的过程。保持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持的内容会发生数量和质量的变化。遗忘是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再认或回忆有错误。遗忘分两种:一种是永久性遗忘,即识记过的知识,不经重新学习,记忆绝不可能再行恢复;另一种是暂时性遗忘,即已转入长时记忆的内容一时不能被提取,但在适宜的条件下还可以恢复。遗忘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对个体正常心理功能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如果没有遗忘,我们就会被大量的早已无用的记忆内容所困扰。这些无用的记忆内容占据意识,我们将很难进行抽象思维等其他的高级心理活动。再现是指对头脑中储存的信息的提取过程,有两种基本形式:再认和回忆。再认是指过去识记过的材料再次出现时,有熟悉之感,可以识别和确认。而回忆指头脑中重新浮现出过去经历过的事物或形成的概念,由一定的外界条件引起。

4.思维

思维(thinking)是人以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现实的间接概括的反映。思维是人类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在感知基础上实现的理性认识形式。通过思维活动,人可以揭示事物内部特征和本质规律。

思维与感觉、知觉和记忆不同。感觉和知觉直接接收外界刺激输入,并对输入信息进行初步加工。记忆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而思维是对输入信息更深层次的加工,对已有知识经验不断更新和改组,揭示了感觉、知觉和记忆所不能解释的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但思维离不开感觉、知觉和记忆提供的信息。思维是在感觉、知觉获得信息基础上,在记忆的作用下,利用语言对信息进行加工、改造。感觉、知觉、记忆的材料是思维活动的源泉和根据。因此,思维和感觉、知觉和记忆是密不可分的关系。

5.想象

人的高级的、复杂的认识活动,除思维外还有想象。面对问题需要解决时,往往是思维和想象密切配合、协调活动。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基础,即以记忆表象为原材料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的。但是,想象不是表象的简单再现,而是对表象改造或新形象的创造。

想象和思维联系密切,同属于高级认识活动。想象除了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的特征,还具有形象性和新颖性的特征。不过,不管想象创造出的形象多么离奇古怪,它们的原型仍来自客观现实生活。想象和其他心理活动一样,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二)情感过程

人在现实生活中,随时随地都会发生喜、怒、爱、恨、哀、乐等情绪(emotion)和情感(affection)的起伏变化。情绪和情感与认知过程一样,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形式。情绪和情感指的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情绪、情感不同于其他心理过程的一个重要性质是具有两极性,即人的多种多样的情绪和情感都可以找到另外一个和它恰好相反的情绪和情感。例如满意和不满意、喜悦和悲伤、热爱和憎恨、兴奋和平静、紧张和轻松等。这些对立的性质构成了两极,而在每一对相反的情绪、情感之间又存在着种种程度不一的差异,表现为多样化的形式。

情绪、情感是一种内部的主观体验,但是情绪和情感发生时,通常总是伴随着某种外部表现,如面部变化、身体姿态、手势以及言语器官的活动等。通常把这些与情绪、情感有关联的外部行为特征称为表情,它是情绪和情感状态发生时身体各部分动作形式,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言语表情。面部表情是通过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和口部肌肉的变化组成的模式,表现各种不同的情绪状态。情绪发生时,身体各部分呈现的姿态称为身段表情,也称为“体语”。言语是人类沟通思想的工具,同时,语音的高低、强弱、抑扬顿挫等,也是表达情绪的手段。情绪性的言语语调、节奏、速度、流畅性、沉默等表现,称为言语表情。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言语表情,构成了人类的非言语交往形式,是人们表达情绪、情感的重要外部形式。

情绪、情感发生时,除了机体的外部表现,还伴随着一系列的机体内部生理变化,即生理唤醒状态,如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方面的变化。如呼吸的深浅快慢、心跳的节律、血压的高低、神经活动的兴奋性、内分泌激素的分泌、免疫功能的高低等。

情绪、情感是人的精神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的心理活动和社会实践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情绪、情感的变化不仅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也会影响人际交往和工作学习效率。

(三)意志过程

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需要毅力和决心去克服困难,坚强不屈地实现自己的目标。这种有意识地确定目的、克服困难、调节和支配自身的行动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就是意志。意志通过行动表现出来,受意志支配的行动叫意志行动。意志行动有三个最基本的特征,意志行动的前提是有目的地行动,基础是随意运动,核心是克服困难的行动。这三个基本特征不是割裂的,而是互相联系的。

二、人格

人格(personality)是决定一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一)人格的特性

尽管多种人格定义在表述方面不尽一致,但它们都强调了人格概念应具有的要点或特征,即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和倾向性。

人格的整体性强调人是一个整体的人,人格的各个方面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互相影响和制约,不应分割、孤立地看待某一方面的作用。人的各种特性也只有在作为整体的人中才有意义。例如坚持性,在一些人身上表现为坚忍不拔、顽强奋争;在另一些人身上则会表现顽固偏执、墨守成规。另一方面,从人格的形成来看,既有生物学方面的影响,又有环境和社会学方面的作用。强调一点不及其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人格的稳定性强调内在、本质的自我具有持久性和稳定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稳定性随人格的成熟逐渐加强,但稳定是相对的,可塑是绝对的。人格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必然会不断被塑造而有所变化。在一些重大事件影响下或某些病理情况下,人格甚至会有明显的改变。

独特性即个别性,强调人的个体差异。人格的独特性除了遗传因素外,也反映了人格形成过程中的各种印记。人格的独特性并不是说人与人之间毫无共同之处。生活在同一社会群体中的人会拥有一些相同的人格特征。个别性已包含了共同性的多种特点。即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或者说个别性是多种共性的叠加。

人格的社会性可以理解为体现在个人身上的社会化程度或角色行为。人是社会性动物,文化的影响、社会对各种角色行为的规范在人格中有所体现。强调人格的社会性并没有抹杀内在的、区别于他人的自我。

人格的倾向性反映个体行为动力方面的内容,决定了一个人行为模式或惯常方式的方向。它是由在生活经历中所形成的价值观、需要和动机等决定的。情境刺激通过人格的“折射”而引导行为,导致行为带有个体人格倾向的烙印,形成一定的行为模式。

(二)个性心理特征

人格是一个人各种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而这些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习惯上将这些内容称为个性心理特征。

1.气质

气质(temperament)是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与人的遗传基因有关。气质是不依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气质特点总是以同样方式表现在各种心理活动的动力上。它主要表现为个人心理活动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如知觉的速度、思维的灵活度、注意集中时间的长短等),心理过程的强度(如情绪的强弱、意志努力的程度等)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倾向于外部事物或倾向于内部体验)。

气质主要表现为心理活动的动力和方式,而不涉及其方向和内容。每一种气质类型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气质对智力的发展有影响,但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智力发展的水平。就一个人活动的社会价值和成就来说,气质无好坏之分,具有任何一种气质的人都可培养和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有用之才。如杰出的作家赫尔岑、克雷洛夫、普希金和果戈里就分属于多血质、黏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

在人的适应与工作的选择方面,不同气质类型有一定影响。某些气质特征为个体从事某些类型的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不过在一般活动中,由于气质的各种特征之间可以相互补偿,对活动效率的影响并不明显。因此,在职业选择和工作分配时,要考虑个体的气质类型。此外,一些研究表明,不同的气质类型对人的心身健康也有不同影响。情绪不稳定、易伤感、过分性急、冲动等特征都不利于心理健康,有些就是心身疾病的易感因素。

气质对人的实践活动确有一定影响,但是人的行为还受到内外环境中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气质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并不是最主要的。

2.性格

性格(character)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对人、对己、对客观现实所持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人格的核心部分,受人的意识倾向性的制约,反映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体现了人格的社会性内涵,受社会规范的制约。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有肯定和否定的性质,如诚实和虚伪、大方和吝啬等。

由于性格的形成更多地依赖于后天的环境,因此性格与气质相比具有更大的可塑性。性格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家庭为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奠定基础,父母双亲对儿童的态度及教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童对他人的态度;早年生活中的遭遇会给成年后的性格投下阴影。应该注重儿童良好性格的教育和培养,特别是早期教育和创造良好的环境。

性格形成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可以通过一个人的一贯行为了解他的性格,知道一个人的性格也可以预测他的行为。但要注意到,性格具有稳定性,并不意味着一个人在所有场合都以同一模式表现。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条件下,个体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体现出性格的丰富性。

3.能力

除了气质和性格,能力(ability)也是个性心理特征的一部分,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可以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指在许多不同种类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运动能力等;特殊能力是指某种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专业活动的心理条件。如音乐家对音色的辨别力、画家对于色彩的辨别力等都属于特殊能力。

(三)人格倾向性

人格倾向性是人格的重要方面,它是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和基本原因。人格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等。

1.需要

需要(need)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表现为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需要是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没有需要,心理活动和行为也就失去了目的和意义。生物体的一切活动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满足需要。人的需要多种多样,非常复杂。按需要的起源和发展,可将人的需要分为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生物性需要指维持个体保存和种族延续而产生的需要,如空气、食物、水、休息、配偶等。社会性需要指人在社会活动中为适应社会生活而产生的需要,如交往、求知、劳动、尊重等。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需要的满足是人的全部发展的一个最基本原则。马斯洛将需要划分为五个不同的层次,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生理需要是其他各种需要的基础,当人的一些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有动力促使高一级需要的产生和发展,“自我实现”是人类需要发展的顶峰。

2.动机

动机(motive/motivation)指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行动,并将该行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意念活动。动机是个体的内隐活动,而行动则是这种内隐活动的外部表现或结果。像需要一样,动机也可以分为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两大类。生物性动机也可称为原始性动机或生理性动机,与解决基本的生物学需求有关。这些动机常常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社会性动机也可称为继发性动机或心理性动机,与心理和社会需求有关。这些动机是经过学习获得的。这类动机包括亲和、归属、认同、独立、成就等内容。

行为虽然是由动机决定的,但动机与行为之间,并非是一对一的关系。类似的动机可能表现为不同的行为;而类似的行为背后也会有不同的动机。当多个动机同时存在,有时可表现为相互矛盾的状态。此时个体难以决定取舍,表现为行动上的犹豫不决,陷入了一种动机冲突状态(也称心理冲突)。心理学家将动机冲突归为三种基本类型:双趋冲突是指两种对个体都具吸引力的目标同时出现,而由于条件限制,个体无法同时采取两种行动所表现出的心理冲突。“鱼与熊掌不能兼得”,但又难以取舍。当两种目标的吸引力非常接近,解决冲突就比较困难。双避冲突是指两种目标都是个体力图避免的,但是个体回避一个威胁性目标的同时,必然面临另一个威胁性目标时表现出的心理冲突。所谓“后有追兵,前遇大河”正是说明这种处境。趋避冲突则是指某个目标对个体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的情况下,个体对该目标既向往又拒绝的心理冲突。所谓“想吃鱼又怕腥”,既想又怕,就是这种冲突的表现。动机冲突可以造成个体心理失衡,严重的心理冲突和持续时间较长甚至可以引起个体的心理障碍,影响身心健康。

(四)自我意识系统

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人对自己本身的一种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等。自我认识是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品质、能力和自身社会价值等方面的自我评价。自我体验是对自我的情绪情感体验如自豪、自尊、自卑和自暴自弃等。自我调控是对自身的心理和行为主动地掌握和调控。自我意识是人格结构中的组成部分,是一种自我调节系统。初生婴儿是没有自我意识的。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人格形成的过程。

人的心理现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格和心理过程是密不可分的。一个人的人格是在心理过程的基础上形成和表现出来,而人格也积极地影响心理过程的各个方面。 ZLtBlFegDVJRi5O1jeUQpxar/BxrKvXM0V8wRdIyZDL9nfBDPAA+h+7ryr+b9Ew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