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动物药小分子化合物研究背景

动物药化学成分组成复杂,主要含有蛋白质、多肽等大分子初级代谢产物,此外还含有氨基酸、核苷类成分等小分子物质。大分子初级代谢产物结构复杂,提取分离困难,因此,动物药化学成分研究主要集中在部分小分子物质,如蛤蚧及全蝎中的肉毒碱为氨基酸衍生物,能防止室性心律不齐;蟾蜍色胺属吲哚类生物碱;地龙的次黄嘌呤有抗组胺、平喘、降压作用;以及其他动物药中存在的甾体类、萜类、酚、酮、酸等。但目前仅有极少数动物药有专属性小分子成分的研究报道。近年来,利用现代仪器分析技术鉴定动物药的研究主要是利用光谱或色谱技术检测一种或几种小分子成分或其总含量。

研究表明,动物药中小分子物质的种类远少于植物药,且特异性差,因此导致了多味动物药使用同一小分子化合物为指标性成分进行质量评价,而氨基酸、核苷类成分在不同动物药中广泛存在,很难与动物药的不同功效相关联。因此,动物药中有生物活性且专属性强的特征性成分成为动物药小分子研究的重点。

中药配方颗粒的快速发展是新时代中药饮片改革的新形势,是现代中医药发展的必然产物,更是迎合现代人快节奏、便捷易携带需求的必然趋势。中药配方颗粒具有调配快、免煎煮、携带便捷、剂量精确、质量可控等优点。中药的临床疗效取决于其含有的有效成分,通过复方多成分的配伍形成中药组方,进行有效成分的合理组合及利用。因此,指标性成分是单味中药发挥作用的最主要的物质基础(尽管不能代表该单味药的全部有效成分),多数情况下,药材的指标成分即为有效成分,或是其中之一。必须针对其进行有效成分的检测、鉴定,同时,制定相应的规范和统一的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以确保中药配方颗粒有效成分的质量得到保证。

目前,相对于植物类中药,动物药质量控制研究基础非常薄弱,存在质量标准不完善、缺少相关指导原则、缺乏具有动物药特色的质量控制和评价手段等问题。动物药化学成分类型多样,药理作用显著,有效成分复杂,化合物分析分离难度大,且很难被代替,在质量控制上与常规的化学分析不大一样,所以一直以来在真伪鉴别、含量测定及安全性质量控制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薄弱,理化鉴定方法也停留在蛋白质层面,主要是一些氨基酸成分反应,缺乏针对性、专属性,且对动物药中的有效成分和安全性研究很少。《中国药典》和地方药材标准都存在标准不完善、缺少标准、仅在附录中收载或无标准、标准存在错误及缺少对照物质、不能有效控制质量等问题。因此,应提高和完善质量标准,加强动物药在贮藏、流通、运输使用过程中的管理,制定相关质控指导原则,保障人民用药安全。相关部门应加强基础研究,探索适合动物药质量控制的新模式,建立动物药质量控制研究平台,完善质量标准。动物药研究主要存在化学成分、药效物质基础、毒性物质基础不明确,动物药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等关键问题,而化学成分不明确导致动物药化学成分与药效、毒性无法对应及关联,导致动物药质量评价研究难以实现突破性进展,严重制约了动物药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因此,为保证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安全、有效、稳定与可控,明确动物药化学成分是相关研究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中药化学成分的确定有多种方法,但较为常用的是基于传统提取分离纯化方法,通过多维色谱纯化得到单一组分,然后利用现代仪器确定该单体的化学结构,如核磁共振谱图结合质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等信息或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等信息对单体进行结构解析,确定该成分的结构,判断是否具有生物活性,以此化合物作为对照物质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研究。 JKb0mIdl2Bd4yNFFSivJ36am0PJ4g1NHUuUAZ5b44jKdNx3HXcb5i+gIFP8rg24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