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部疾病的主要症状包括鼻塞、鼻溢、鼻出血及血性分泌物、失嗅。
鼻塞是因鼻黏膜急性和慢性炎症导致黏膜充血和炎性细胞浸润甚至组织重塑引起的鼻通气不畅。在过敏性炎症和一些鼻腔神经敏感性增高疾病还会导致喷嚏症状和鼻痒症状。
鼻溢为鼻部分泌物流出,常伴鼻塞。为鼻黏膜急性和慢性炎症导致腺体分泌增加以及血管渗漏,导致黏性分泌物和清水样分泌物增加。继发细菌和真菌等感染时还可以出现脓性分泌物。
鼻出血为鲜血从鼻腔流出。多为鼻中隔前端黎氏区毛细血管破裂所致。鼻腔其他部位也可出血。鼻血性分泌物为带有血丝或血块的分泌物,多提示鼻黏膜的炎症、糜烂、溃疡或肿瘤的存在。
嗅神经纤维末梢分布在鼻腔顶部。任何损伤嗅神经的疾病均可导致失嗅,如各种原因的急慢性鼻炎、鼻窦炎等。
应关注患者的过敏史、外伤史、鼻息肉史,以及病程、季节性、鼻溢的性质及气味等。
鼻病的体征包括鼻痛及鼻梁痛、面颊部压痛、鼻息肉、鼻中隔穿孔及鞍鼻畸形。
外鼻肿胀、压痛。可由鼻部炎症性病变所致。鼻软骨炎的鼻梁肿痛不伴皮肤改变,据此,可与外鼻部的软组织感染鉴别。
多由鼻窦病变所致,多见于感染性鼻窦炎病变。多伴鼻塞、流涕,但不特异。头前倾时鼻部症状加重是一个重要提示。有时上颌牙痛是鼻窦炎特异的症状。鼻镜检查可见鼻黏膜充血,鼻腔清水样、黏稠或脓性分泌物。
鼻息肉为鼻道周围鼻腔、鼻窦黏膜来源的半透明新生物。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为双侧鼻息肉,上颌窦来源的后鼻孔息肉通常是单侧发病。
鼻镜可见鼻中隔破裂而出现大小不等的穿孔,有时可以窥见对侧鼻腔。
为鼻梁塌陷所致,以鼻软骨与鼻骨结合部最先出现,常伴鼻中隔穿孔。常见原因为WG、RP、梅毒、麻风等疾病。
单纯的慢性鼻炎、鼻窦炎是一种常见病,可表现为间歇性或经常性鼻塞,黏液性或黏稠性鼻涕,时伴鼻出血。一般的慢性鼻炎不会形成鞍鼻,多数无明确多器官受累表现。
1947年即有风湿病鼻部表现(鼻出血)的报道;在1990—1992年间,持续8周的慢性鼻窦炎是美国第二常见病,白人与黑人的发病率均为2%。与CRS伴发的常见疾病为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炎(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过敏性鼻炎、阿司匹林相关病、EGPA、幽门螺杆菌及食管反流。累及鼻及鼻旁窦的常见风湿病有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PA)、嗜酸细胞增多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复发性多血管炎(RP)、结节病等。
可卡因导致的中线破坏性病变(cocaine-induced midline destructive lesions,CIMDL)多为吸入可卡因后鼻部软骨的广泛破坏和鼻腔血管的剧烈收缩。主要临床鉴别诊断为GPA。二者组织病理学和自身抗体谱中存在很多相似点。CIMDL活检多可见非特异性慢性炎症和坏死,可见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和非特异性的肉芽肿。CIMDL也与针对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的c-ANCA和p-ANCA抗体有关。
根据感染时间的长短、临床特点及其传染性,梅毒可分为一期、二期、三期及隐性梅毒。其中二期梅毒皮肤黏膜损害多种多样,但发生于鼻及鼻腔的二期梅毒损害少见。多表现为鼻前庭暗红色斑丘疹、暗红色或白色黏膜斑及浸润性斑块和结节。鼻部梅毒的病理特点是:真皮全层及血管周围有密集的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真皮血管内皮细胞肿胀,无肉芽肿样浸润。
鼻麻风可为麻风病最早期病变,可出现在全身表现之前。病变早期侵袭毛囊,继而向深层发展破坏鼻中隔软骨,多于其前部发生穿孔。鼻小柱常被破坏、鼻尖下塌贴近上唇、前鼻孔发生狭窄,可与鞍鼻区别。
与GPA的实验室及全身临床表现不同;淋巴瘤没有特异的实验室检查、血清中均有EBV;肿瘤进展期可有发热、CRP升高及LDH升高,明显贫血、颌面骨破坏及硬腭破坏,而全身症状不明显。2014年俄罗斯学者在512例受检者中发现39(7.6%)例伴鼻腔及鼻窦疾病,最常见的疾病依次为NK/T淋巴瘤(100%)、GPA(84.5%)、IgG4相关疾病(29.5%)、结节病(17.5%)。
包括鼻部黏膜活检在内的标准化诊断程序可以为眼眶疾病患者提供有用信息。一项纳入73例眼眶疾病患者经过ENT、MRI/CT、血清血检查的标准化研究显示:29例伴有鼻炎/鼻窦炎,28例伴黏液囊肿,55例伴眼痛,14例伴复视,4例突眼,29例伴视野损害,4例视力下降;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鼻炎/鼻窦炎90%/90%、黏液囊肿79%/100%、肿瘤性疾病100%/96%、GPA 100%/100%。活检部位应包括病变附近的正常组织,而不是简单地在穿孔或溃疡边缘“穿孔式”活检。
伴鼻部症状的可疑血管炎患者都应做鼻黏膜活检,但对无症状者活检帮助不大。
真菌感染或定植后引起鼻窦黏膜的炎症,上颌窦的真菌感染最常见。以烟曲霉菌、黄曲霉及黑曲霉感染最常见;中年人、糖尿病及免疫力低下者为易感人群,女性多见一些。
真菌的致病机制与其发病类型相关,分为侵袭性和非侵袭性两种。
①急性爆发型。真菌侵袭到邻近组织的血管、黏膜和骨组织,累及紧邻鼻窦的眼眶及眶内结构、颅底及颅内结构,以及鼻窦周围其他机构,引起血栓形成及坏死;②慢性侵袭型。真菌菌丝侵袭组织导致坏死伴炎症;③肉芽肿型。侵袭的菌丝侵入组织形成炎症及非干酪样肉芽肿。
①真菌球型。真菌在鼻窦及鼻窦旁鼻腔内生长,未侵入鼻窦黏膜,但是可以引起黏膜炎症反应。②变应性。真菌通过变应性炎症引起鼻窦黏膜炎症。
临床表现为面部疼痛、眼周疼痛、鼻塞、脓涕、头痛及眼肌麻痹,以单侧症状为主。部分真菌球性鼻窦炎患者可没有明显症状。因伴发急性细菌感染而加重,在做鼻窦CT检查时被发现。提示性临床特点包括:多次反复发作、持续存在、嗅觉消失;鼻窦X线/CT可见鼻窦炎;冠状位MR有助于发现侵袭性鼻窦炎。鼻部组织病理为诊断“金标准”。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以手术为主,以减缓疾病进展和促进恢复;同时必须结合使用敏感的抗真菌药物;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在开放鼻窦清除变应性黏蛋白的同时应给予抗炎(如激素)治疗,可以同时使用抗真菌药物冲洗鼻腔及黏液促排等辅助药物。真菌球型鼻窦炎需要手术开放鼻窦,清除真菌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