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鸣,大肠气虚病也。惟大肠之气先虚,故一切病俱凑之,而成是证。大小肠部位,小肠在胃之左。胃下口曰幽门,即小肠上口。小肠盘十六曲,至下口曰阑门,主别清浊,即大肠上口。大肠即回肠,当脐之右,亦盘十六曲,至广肠。广肠者,即直肠,至肛门。其所以鸣者,一由中气虚,若用破气药,虽或暂止,亦不愈 宜补中益气汤加炮姜; 一由脏寒有水 宜理中汤加肉桂、茯苓、车前; 一由火欲上升,击动其水 宜二陈汤加黄连、黄芩、山栀; 一由泄泻 宜升阳除湿,智半汤; 一由下气,暂止复响 宜益中汤; 一由疾行,如囊裹水之声 宜河间葶苈丸。 其证虽不同,而其鸣或空或实,或上或下,或高或低,可按而知也。
【肠鸣病证】 《灵枢》曰: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又曰:腹痛肠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也。又曰:肠中寒,则肠鸣飧泄。《入门》曰:肠虚则鸣,又寒气相搏,则为肠鸣。
〔元气虚〕 人参 黄芪 当归 白术 柴胡 升麻 陈皮 炙甘草
〔脏寒〕 人参 白术 甘草 干姜
〔火击水〕 茯苓 陈皮 半夏 甘草
〔泄泻〕 益智仁 半夏 各五分 苍术 四钱 防风 二钱 白术 茯苓 白芍 各一钱 姜
〔下气〕 人参 白术 黄连 黄芩 枳壳 干姜 甘草
〔疾行〕 甜葶苈 泽泻 杏仁 椒目 桑白皮 猪苓 各五钱
蜜丸,葱汤下,取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