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水中运动治疗技术以水为媒介,利用水的机械作用和浮力作用,以不同方式作用于人体达到治疗效果。
常规水中运动治疗技术已经被证明可以缓解各种关节炎、创伤和其他肌肉骨骼疾病的症状,改善患者肌肉力量、关节活动度等,水中运动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步行能力及步态。水中运动治疗为每周3~4次,持续2~4周。常规水治疗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类。
肌力是机体依靠肌肉收缩克服和对抗阻力来完成运动的能力,是肌肉发挥生理功能的形式,通常分为肌力(绝对肌力)和肌耐力两种,肌力下降包括肌力下降和肌耐力下降,肌力下降常会引起各项日常生活活动障碍,肌力训练是增强肌力的主要方法,具体技术和方法有很多种,常分为被动训练、助力训练及抗阻训练。水中运动疗法常用于助力训练及抗阻训练。水中运动主要利用水的浮力及黏滞力进行助力或者抗阻训练。当患者的肌力在1~3级时,肌力较弱,尚不能独立自主完成运动,此时可以利用水对肢体的浮力或者漂浮物,以减轻肢体重力的影响。当患者的肌力达4~5级时,可以通过对抗水的浮力或者采用增大运动部分的表面积,使水的自然阻力增大,患者克服阻力从而增强肌肉力量。水中肌力训练的优点是可以提供较早期的、温和的力量增强训练模式,改善四肢肌肉骨骼疼痛和骨科术后及慢性骨关节炎患者的肌肉力量,因为水中运动训练对关节的冲击力较弱,关节炎患者应该优先选择水中肌力训练。
水中运动训练可以改善患者脊柱的稳定性,通过水的浮力,可以减轻患者的负荷和剪切力,在无负荷的体位开始训练患者的核心肌力,帮助患者增强脊柱的稳定性,减少脊柱损伤。水中肌力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不完全性脊髓损伤、脑瘫等中枢性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肌肉力量,且不引起痉挛的增加。
治疗师通过器械或特别的固定装置使患者的肢体固定。患者躺在水中治疗床或治疗托板上,抓住栏杆、池边或池中固定器材,如平行杠等物体。利用某些器械,如胶皮手掌或脚掌,可增加水的阻力;利用水中步行训练平行杠可以练习站立平衡和行走;利用水中肋木可训练肩和肘关节活动功能;利用水球做游戏训练上肢的推力。举例如下。
患者在水疗池中取坐位,足踝处缠绕沙袋或绑定弹力带,治疗师双手帮助患者固定股骨中段,嘱患者做主动抗阻伸膝动作,如图3-5-1所示。
图3-5-1 股四头肌肌力训练
患者在水疗池中取站立位,将水球持于胸前,使用患肢做伸肘动作推出水球,如图3-5-2所示。
图3-5-2 肱三头肌肌力训练
与陆地关节活动度训练相比,使用水中关节活动度训练效果更好,这是因为当人体在水中浸泡时,由于水的浮力作用,可以减轻关节的重力负荷,使身体重量减轻,活动更容易完成,有利于四肢的功能锻炼,又可以利用水的温热作用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滞度,缓解肌肉紧张度,有利于肌肉的活动,减轻疼痛,扩大关节活动度。水的物理特性能起到局部按摩作用,按摩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损伤部位的肉芽组织成熟,松解损伤组织间的粘连,减轻肌纤维间纤维组织增生,促进损伤肌肉的形态结构恢复。相比于陆地运动,有文献报道水中疗法的减痛效果维持时间更长。对于肢体的柔软度,也有小到中等程度的改善,肢体的僵硬度和关节活动度可有效改善,且坚持治疗时间越长,症状改善越明显。水中关节活动训练能更好地增加下肢屈曲的角度,并且比陆地上的康复,水治疗中关节活动度训练安全、可行、患者耐受性好,水中训练可以避免对膝关节过度的剪切力。但是大多数早期水中关节活动度存在过度的可能,是因为水下运动可以减轻疼痛,患者会认为增加活动度总是有益的,但过度的关节活动度训练可能会加重疼痛。同时,使用浮力器材也可能会使关节活动度超过安全范围,部分原因是患者还不能对抗器材产生的浮力,应当在训练的时候加以关注,避免不必要的损伤。水中关节活动度训练的水位要求应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对韧带松弛的患者,宜选择较浅的水治疗区域,患者可以更好地控制关节。对韧带松弛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在水中悬浮的状态下,没有了地面的反作用力,并且除了水的黏滞力外,伸展不受阻力限制,所以可能会产生关节的过伸展,此外,对于下肢韧带松弛的患者,尽量避免倒退行走,以免发生过度伸展。
患者取适当体位,利用水与人体间的流体力学关系,治疗师对其肢体进行牵伸。必要时,再用小救生圈将患者颈部浮起。股骨中部、膝和足,均可作为固定点。躯干训练采取仰卧位。肩关节外展和内收采取仰卧位。举例如下。
患者在水疗池中采取站立位,躯干靠在水疗池边,将浮力棒或浮板置于足下,利用水的浮力被动屈膝,如图3-5-3所示。
图3-5-3 膝关节屈曲活动度训练
患者在水疗池中采取仰卧位,使用浮力棒或小救生圈将患者颈部、股骨中部、膝和足固定在水面上,治疗师牵伸患者肩关节外展,如图3-5-4所示。
图3-5-4 肩关节外展活动度训练
人体平衡功能并不是基于固定的平衡反射模式,而是基于灵活的、功能性的运动技能,当各种原因造成平衡反射功能失调,感觉、肌力、肌张力障碍及肌群收缩不协调、动作控制和整合能力丧失,人体无法维持正常的姿势,从而影响身体平衡功能。水中平衡训练原理为利用水的各种特性,如浮力、水的流体力学、温热效应等,达到缓解患者的肌张力、减轻患者的运动负荷、促进肌力恢复等治疗目的。水中运动训练改善患者平衡功能,可能是由于水的特殊物理性质,水的浮力和黏滞性对身体的支持作用降低了患者对跌倒的恐惧,增强了信心;下肢适度负重有助于改善下肢及躯干的肌肉电活动,增强肌力,并使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的活动更加有规律;舒适的水温及和缓的阻力调节了与运动速度相关的肌张力,水中更易进行躯干控制能力训练。水可以提供感觉输入,增加皮质感觉区与运动区的活性,从而促进感觉运动整合。水的温热效应可以刺激温度感受器,静水压力可以刺激浸入水中肢体的触觉感受器和压力感受器,水中运动训练可以激活本体感受器。
尽管水中平衡训练可以改善患者的平衡能力,但与传统陆地上平衡训练相比,并不具有明显的优势,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
水深以患者能站稳为准,然后以患者为中心治疗师从不同方向向患者身体推水,制造水流冲击,使患者平衡受到干扰,并让患者通过自己去对抗水流冲击,使身体保持平衡,进行水中动态平衡功能训练。此训练在坐位、站位和各自进阶体位下进行时注意事项,具体如下。
物理治疗师站在患者身后,并稳定患者腰部,当患者的信心提高之后,治疗师分别向侧向、前方和后方倾斜椅子来鼓励患者通过调整头和躯干的位置来预防失衡的发生,如图3-5-5所示。
图3-5-5 坐位平衡训练
开始时,治疗师应站在患者面前进行操作,待患者信心提高之后,治疗师应站在患者身侧,如图3-5-6所示。
图3-5-6 站位平衡训练
对于能独立保持平衡的患者,治疗师应站在与患者距离足够近的位置来保证患者的安全,患者自己在周围水中制造干扰。可以支撑基底面变窄,增加骨盆推移的速度和幅度会使患者需要更多的反应能力,如图3-5-7所示。
图3-5-7 坐位或站立位进阶平衡训练
水中步行训练是利用水的浮力减轻身体负荷,减轻下肢负担,使下肢肌力较弱的患者可以在水中行走,水中步行训练可以从水中平行杠中进行,逐渐过渡到独立水中步行,水中步行训练时可逐渐增加步行速度,由缓慢行走过渡到水中跑步训练,利用水的阻力作用增加运动负荷,水中步行训练时,患者主动运动肢体,对肢体进行动态牵伸,降低反射的高兴奋性,增加肌肉的顺应性,减弱被动运动阻力,促进瘫痪肢体从病理模式向协调模式的发展,在水中患者以正确的步行模式进行步行功能训练,实现了有效、可重复训练的目标,强化外周深、浅感觉输入刺激,能有效地促进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恢复,从而提高步行能力。水中步行训练兼有水中步行及减重平板步行的特点,可以充分利用温度、浮力、压力、阻力等水的特性促进下肢实用功能的恢复。
当患者以不同的速度在水中行走或跑时,随着步行速度的增加,髋关节伸肌肌群活性增加的同时,关节负荷减轻,减少损伤的发生。水中步行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有氧代谢能力,以特定速度进行水中步行时(53m/min),其耗氧量(VO 2 )是陆地耗氧量的4倍。因此,在水中行走或跑步时,只需要陆地上速度的1/2或1/3就可以达到相同的新陈代谢强度。尽管在水中心率会降低,但水中运动的心率与VO 2 的关系是相似的,因此,水中的步行强度监测可以通过监测心率来实现。
水是步行训练一种可利用的介质,通常水中步行是在地面上训练之前进行的。如果患者平衡功能好,在水中步行时,因为水的浮力,较在地面上容易。训练方法:让患者进入水中,站在平行杠内,水面达颈部,双手抓杠练习行走。在水中,身体的重量比地面上轻,因而减低下肢承受的体重,即使对于肌力比较弱的患者,亦有可能支撑起身体行走。对于负重关节有疼痛的骨性关节病患者或下肢骨折恢复期患者,训练时均会发现其在水中站立和行走较在地面上容易得多,而且感到舒适或疼痛明显减轻,如图3-5-8所示。
图3-5-8 水中步行训练
具体内容见本章第七节。
(李岩 王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