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传统功法在水治疗中的应用

一、传统功法的中医学基础

1.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就是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的想法。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

2.阴阳学说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高度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类经·阴阳类》曰:“阴阳者,一分为二也”。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又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是通过分析相关事物的阴阳相对属性,以及某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相互关系,从而认识、把握自然界错综复杂变化的本质原因和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3.天人合一

《黄帝内经》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把人体看成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特别强调天时物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天有三阴三阳六气和五行的变化,人体也有三阴三阳六气和五行的运动。自然界阴阳五行的运动与人体五脏六经之气的运动息息相关。古人认为,唯有顺应自然,才能使人体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保持健康。

二、传统功法治疗的原理与功效

1.运行气血

传统功法作为古代的养生智慧精华,通过调节呼吸吐纳并与身体姿势配合,能够调节和促进人体气血运行,使人体阴阳相济,脏腑和谐。

2.梳理三焦

《黄帝内经》认为三焦是调动运化人体元气的器官,负责合理地分配使用全身的气血和能量。功法锻炼的过程中,练习者通过伸展胸腔、调理气机,可有效梳理人体三焦,锻炼五脏六腑,顺畅全身的气血。

3.调息养气

传统功法强调“调息”,要求练功者的呼吸自然达到深、长、匀、细。经过长时间的练习,练习者的肺活量会有显著提高,并能提高肺泡与肺泡周围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效率,对肺的通气功能、横膈活动幅度、呼吸频率、气体代谢等都有良好的影响,能够调整、按摩内脏,促进血液循环,全面增进内脏器官的功能。

4.强身保健

传统功法能有效提高身体协调能力和柔韧能力,动作设计十分注重身体的屈伸扭转,要求躯干充分地做出前俯、后仰、侧屈、外展、内收、拧转等运动。这些动作能够牵拉人体各部位大小肌群和肌腱、韧带等组织,也能够提高肌肉、肌腱、韧带的柔韧性、灵活性。

5.宁心益智

通过传统功法锻炼,能够使大脑的疲劳较快地消除,使人精力旺盛,注意力集中,感知觉敏锐,记忆力增强,思维能力提高,从而能提高智能水平。

三、传统功法与水治疗结合应用优势

传统功法与水治疗结合可以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在减重的状态下提高练习者的信心,降低跌倒的风险。水环境为演练传统功法创造一个极为轻松和谐的训练环境,水的浮力有利于放松和伸展,在舒展身体的同时可以更安全地帮助练习者提高柔韧性,有助于肌肉的恢复和身心状态的调整。在保持稳定的同时可以更好地达到训练稳定性的效果,提高练习者的平衡能力。

四、传统功法与水治疗结合举例

(一)水中太极

水中太极将传统太极与现代康复水疗相结合,利用水环境特有的温度、机械和化学效应,把太极功法拓展到康复医学的临床治疗领域,极大地拓展了其受众人群,使“太极”这棵根深叶茂的参天古树再出新枝。

水中太极的运动特点是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松柔慢匀、开合有序。结合音乐的韵律,能使人更深刻地体会到太极所具有的哲学内涵和所追求的“行云流水,连绵不断”的意境,从而更好地消除疾病、康复身心。

水中太极针对的是有康复需求的功能障碍者,基于一定水平的证据进行康复医疗的临床应用,其动作设计根据患者的功能状况、水疗的场地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并要求难度随患者功能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加。

水中太极的练习要领:静心用意,呼吸自然;舒松自然,动作饱满;圆活完整,连贯协调;轻灵沉稳,顺水而为。

动作演练如下所述。

1.起势

调息冥想。

双脚左右分开,屈膝使水深至颈,双上肢下垂于体前,双掌重合,掌心向上,拇指对接。

闭目养神,此时全身内外俱寂,有不知身处何地之感,更无一处不适;此谓“无我无为”。一片寂静到极处,动念悄然而至,精神随之勃然提起。内气悠然下行至会阴(太极所指的会阴在男性系指阴囊根部至肛门之间,在女性系指阴道口与肛门之间的软组织)转而上升,促使两手处于腾虚状态,并借助水的浮力向前上方抬升,当上肢被浮力托升至水平面时顺势停止,此时通身应尽感放松,如图3-4-1所示。

图3-4-1 起势:调息冥想

2.双足固定不动的上肢对称动作(图3-4-2)

(1)云手:

掌心向下,双臂向前抬升至水平面下,翻掌使掌心向上,然后反向翻掌使掌心向外。

(2)如封似闭:

双臂保持向前平伸,掌心向下,双臂沿水面左右打开至体侧,然后掌心向前,上肢再沿水面合拢。反复三遍,此谓“三开三合”。

图3-4-2 双足固定不动的上肢对称动作

3.双足固定不动的上肢非对称动作(图3-4-3)

(1)单鞭:

双上肢水平外展90°,掌心向前。单臂沿水面内收90°后屈肘,单手触碰对侧上臂,然后沿原线路返回至起始位。

(2)屈臂卷耾:

持太极抱球动作于胸前,上方的手向前伸出,下面的手向侧后方伸出,掌心均向上,双肘微曲。后手向体前推掌至上肢完全伸直,同时前手后撤至腰侧。视线跟随后手而动。

图3-4-3 双足固定不动的上肢非对称动作

4.重心转移动作(图3-4-4)

(1)捋挤势:

双上肢水平外展90°,掌心向下。单臂保持伸直,自水面而下向对侧运动,重心同时向对侧移动,直至与对侧手掌对合。左右各做一次。

(2)野马分鬃:

持太极抱球动作于胸前,弓步分手,上方的手移向斜下,下方的手移向斜上方,眼随下方的手而动。

图3-4-4 重心转移动作

5.重心移动的同时加入体转元素的动作(图3-4-5)

(1)双峰贯耳:

屈肘握拳放于腰部两侧。身体转向一侧,重心向同侧移动,成弓步,双手同时自两侧向身体前、上方划弧贯拳至胸前。左右各做一次。

(2)左右穿梭:

持太极抱球动作于胸前,身体转向一侧,重心向同侧转移,成弓步,同时上方手向斜上方移动,手心向前,下方手跟随移动,掌心向前推送,自对侧手掌下穿出,左右各做一次。

(3)搂膝拗步:

重心左移,右手在下,掌心向下,左手在上,掌心向右。上体右转,重心右移,右手保持掌心向下,由右膝前搂过落于右髋旁,指尖向前,左手同时向右推出,掌心向前。视线跟随左手移动,左右各做一次。

图3-4-5 重心移动的同时加入体转元素的动作

6.单腿支撑动作(图3-4-6)

(1)金鸡独立:

上体不动,重心左移,右侧上肢自然下垂于体侧,掌心向内,左侧腿慢慢提起平屈,同时左侧上肢向前弧形上挑,曲臂立于左腿上方,掌心向内成右独立式。

(2)转身蹬脚:

双上肢水平外展90°,掌心向前,右臂沿水平面向对侧画圆移动,视线跟随右手,上体左转,下肢成左弓步,至双掌合拢。双上肢向两侧同时水平打开,至体侧,重心同时后移,左腿随之抬起。双臂自体侧向前合拢,重心同时前移,右腿随之向后抬起。

图3-4-6 单腿支撑动作

(二)水中五禽戏

五禽戏是汉代名医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动作,组编而成的一套锻炼身体的方法。华佗认为人体必须经常运动,使气血通畅才能健康无病。五禽戏的特点是要求意守、调息和动形相配合。模仿的动作形象逼真。意守可以使精神宁静,神静则可以培育真气;调息可以行气,气行则血脉通畅;动形可以强筋骨,利关节。五禽戏具有养精神、调气血、益脏腑、活筋骨、利关节作用,如果能经常练习,能达到祛病强身、益寿延年的效果。

水中五禽戏的动作要领,一是全身要放松,顺水而为,不用僵力,动作轻缓;二是呼吸要调匀,用腹式呼吸,舌抵上腭,吸气用鼻,呼气用口;三是要专注意守,意、气相随;四是动作要形象,如虎之威猛、熊之沉稳、鹿之温顺、猿之轻灵、鹤之轻翔舒展,皆当着意模仿。

动作演练如下所述。

1.虎举(图3-4-7)

(1)两手掌心向下,十指撑开,再弯曲成虎爪状;随后两手外旋,由小指先弯曲,其余四指依次弯曲握拳,拳心相对;目视两掌。

(2)两拳沿体前缓慢上提,至水面之上时,十指撑开举至头上方;目视两掌。

(3)两掌再弯曲成虎爪状外旋握拳,拳心相对;目视两拳。

(4)两拳下拉至肩前时,变掌下按;后沿体前下落至腹前水面之下,十指撑开,掌心向下;目视两掌。

(5)两手压水后自然垂于体侧;目视前方。

图3-4-7 虎举

2.虎扑(图3-4-8)

(1)接上式。两手握空拳,沿身体两侧上提至水面上方。

(2)两手向上、向前划弧,十指弯曲成“虎爪”,掌心向下;同时上体前俯,挺胸塌腰;目视前方。

(3)两腿屈膝下蹲,收腹含胸;同时两手向下压水划弧至两膝侧,掌心向下;目视前下方。随后,两腿伸膝,送髋,挺腹,后仰;同时,两掌握空拳沿体侧向上提至胸侧;目视前上方。

(4)左腿屈膝提起,两手上举,左脚向前迈出一步,脚跟着地,右腿屈膝下蹲,成左虚步;同时上体前倾,两拳变“虎爪”向前、向下压水扑至膝前两侧,掌心向下;目视前下方。随后上体抬起,左脚收回,开步站立,两手自然下落于体侧;目视前方。

(5)两掌向身体侧前方举起,与胸同高,掌心向上;目视前方。两臂屈肘,两掌内合下按至水中,自然垂于体侧;目视前方。

图3-4-8 虎扑

3.鹿抵(图3-4-9)

(1)接上式。两腿微屈,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经右脚内侧向左前方迈步,脚跟着地;同时,身体稍右转,两掌握空拳向右侧摆至水面上方,拳心向下,高与肩平;目随手动,视右拳。

(2)身体重心前移,左腿屈膝,脚尖外展踏实,右腿伸直蹬实;同时,身体左转,两掌成“鹿角”向上、向左、向后划弧,掌心向外,指尖朝后,左臂屈曲外展平伸,肘抵靠左腰侧,右臂举至头前,向左后方伸抵;目视右脚跟。随后身体右转,左脚收回,开步站立;同时两手向上、向右、向下压水划弧,两掌握空拳下落于体前;目视前下方。

图3-4-9 鹿抵

4.鹿奔(图3-4-10)

(1)接上式。左脚向前跨一步,屈膝,成左弓步,右腿伸直;同时,两手握空拳,向上、向前抬出水面划弧至体前,高与肩平,与肩同宽,拳心向下;目视前方。

(2)身体重心后移,左膝伸直,全脚掌着地,右腿屈膝,低头,弓背,收腹;同时,两臂内旋,两掌前伸推水,掌背相对,拳变“鹿角”。

(3)身体重心前移,上体抬起,右腿伸直,左腿屈膝,成左弓步;松肩沉肘,两臂外旋,“鹿角”变空拳,高与肩平,拳心向下;目视前方。

(4)左脚收回,开步直立;两拳变掌向下压水后落于体侧;目视前方。

(5)两掌向身体侧前方举起,与胸同高,掌心向上;目视前方。屈肘,两掌内合向下压水后,自然垂于体侧;目视前方。

图3-4-10 鹿奔

5.熊运(图3-4-11)

(1)接上式。两掌握空拳成“熊掌”,拳眼相对,垂于下腹部;目视两拳。

(2)以腰腹为轴,上体作顺时针摇晃;同时,两拳随之沿右肋部、上腹部、左肋部、下腹部在水中划圆;目随上体摇晃环视。

(3)上体作逆时针摇晃,两拳随之在水中划圆,方向相反。做最后一动作后,两拳变掌压水下落,自然垂于体侧;目视前方。

图3-4-11 熊运

6.熊晃(图3-4-12)

(1)接上式。身体重心右移,左髋上提,牵动左脚离地,再微屈左膝;两掌握空拳成“熊掌”;目视左前方。

(2)身体重心前移,左脚向左前方迈步落地,全脚掌踏实,脚尖朝前,右腿伸直;身体右转,左臂内旋前靠,左拳水中摆至左膝前上方,拳心朝右,右拳水中摆至体后,拳心朝后;目视左前方。

(3)身体左转,重心后坐,右腿屈膝,左腿伸直;拧腰晃肩,带动两臂前后弧形摆动,右拳水中摆至左膝前上方,拳心朝右,左拳水中摆至体后,拳心朝后;目视左前方。

(4)身体右转,重心前移,左腿屈膝,右腿伸直;同时,左臂内旋前靠,左拳水中摆至左膝前上方,拳心朝左,右拳水中摆至体后,拳心朝后;目视左前方。

(5)左脚上步,开步站立;同时两手自然垂于体侧。两掌抬出水面向身体侧前方举起,高与胸同,掌心向上;目视前方。屈肘,两掌内合下按,自然垂于体侧;目视前方。

图3-4-12 熊晃

7.猿提(图3-4-13)

(1)接上式。两掌体前推水,手指伸直分开,再屈腕撮拢捏紧成“猿勾”。

(2)两掌上提至胸前水面,两肩上耸,收腹提肛;同时脚跟提起,头向左转;目随头动,视身体左侧。

(3)两肩下沉,头转正,松腹落肛,脚跟着地,“猿勾”变掌,掌心向下;目视前方。

(4)两掌沿体前向下压水落于体侧;目视前方。

图3-4-13 猿提

8.猿摘(图3-4-14)

(1)接上式。左脚向左后方退步,脚尖点地,右腿屈膝,重心落于右腿;同时,左臂屈肘,左掌成“猿勾”收至左腰侧,右掌向右斜前下方约45°处自然摆起,掌心向下。

(2)身体重心后移,左脚踏实,屈膝下蹲,右脚收至左脚内侧,脚尖点地,成右丁步;同时,右掌向下经腹前向左上方划弧至头左侧,掌心对太阳穴;目先随右掌动,再转头注视右前上方。

(3)右掌内旋,掌心向下,沿体侧下按至左髋侧;目视右掌。右脚向右前方迈出一大步,左腿蹬伸,身体重心前移,右腿伸直,左脚脚尖点地;同时,右掌经体前在水中向右上方划弧,举至右上侧变“猿勾”,稍高于肩,左掌向前、向上伸举,屈腕撮勾,成采摘式;目视左掌。

(4)身体重心后移,左掌由“猿勾”变为“握固”,右手变掌压水回落于体前,虎口朝前。随后左腿屈膝下蹲,右脚收至左脚内侧,脚尖点地,成右丁步;同时,左臂屈肘收至左耳旁,掌指分开,掌心向上,成托桃状,右掌经体前向左划弧至左肘下捧托;目视左掌。

图3-4-14 猿摘

9.鸟伸(图3-4-15)

(1)接上式。两掌在腹前水中相叠。

(2)两掌向上举至头前上方,掌心向下,指尖向前;身体微前倾,提肩,缩项,挺胸,塌腰;目视前下方。

(3)两腿微屈下蹲,同时两掌相叠向下压水至腹前;目视两掌。

(4)身体重心右移,右腿蹬直,左腿伸直向后抬起;同时,两掌左右分开,掌成“鸟翅”向体侧后方摆起,掌心向上;抬头,伸颈,挺胸,塌腰;目视前方。

(5)左脚回落成左右开立步,两腿微屈半蹲;同时,两掌下落经体侧叠于腹前;目视两掌。

(6)两腿伸直;同时两掌上举至头前上方,掌心向下,指尖向前;身体微前倾,提肩,缩项,挺胸,塌腰;目视前下方。

(7)左脚下落,两脚开步站立,两手向下压水后垂于体侧;目视前方。

图3-4-15 鸟伸

10.鸟飞(图3-4-16)

(1)接上式。两腿微屈,两掌成“鸟翅”合于腹前水中,掌心相对;目视前下方。

(2)右腿伸直独立,左腿屈膝提起,小腿自然下垂,脚尖朝下;同时,两掌成展翅状在体侧平举向上,稍高于肩,掌心向下;目视前方。

(3)左脚下落在右脚旁,脚尖着地,两腿微屈;同时,两掌合于腹前,掌心相对;目视前下方。

(4)右腿伸直独立,左腿屈膝提起,小腿自然下垂,脚尖朝下;同时,两掌经体侧,向上举至头顶上方,掌背相对,指尖向上;目视前方。

(5)左脚下落在右脚旁,全脚掌着地,两腿微屈;同时,两掌合于腹前水中,掌心相对;目视前下方。

(6)两掌向身体侧前方划水后举起,与胸同高,掌心向上;目视前方。屈肘,两掌内合向下压水,两手自然垂于体侧;目视前方。

图3-4-16 鸟飞

(三)水中八段锦

八段锦,即八段动作。古人认为这八段动作美如画锦,故称之为八段锦。该功法起源于宋代,距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是我国民间流传较广、作用较好的一套导引术。

八段锦的特点是动作柔和,强调意、气、形三者结合,以意领气,以气催形,以动为主,动静相兼。本功法术式简单;运动量适中,不受环境、场地限制,随时可做,特别适宜于年老体弱及患有慢性疾病者。坚持每天练习,既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又可防治慢性疾病。

水中八段锦在传统八段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修改。练习要领一是呼吸要均匀,采用自然、平稳的腹式呼吸;二是要意守丹田,注意力集中于脐;三是要刚柔结合,全身放松,用力轻缓,顺水而为,不可用僵力。

结合现代运动医学分析,水中八段锦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调节胃肠功能,改善心肺功能,增强肌力,增强双下肢关节的稳定性,提高身体协调性及平衡能力,增加双下肢关节的稳定性。

动作演练如下所述。

1.预备势

(1)两脚并步站立于水中;两臂自然垂于体侧;身体中正,目视前方。

(2)松腰沉髋,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在水中向左侧划开,脚尖朝前,约与肩同宽;目视前方。

(3)两臂内旋,两掌分别向两侧划水,约与髋同高,掌心向后目视前方。

(4)两腿膝关节在水中稍屈;同时,两臂外旋,向前划水,双手合抱于腹前呈圆弧形,与脐同高,掌心向内,两掌指稍开间距;目视前方。

2.两手托天理三焦(图3-4-17)

(1)两臂外旋微向下压水,两掌五指分开向腹前划水,双手交叉,掌心向上;目视前方。

(2)两腿徐缓挺膝伸直;同时,两掌上托水至胸前,随之两臂出水内旋向上托起,掌心向上;抬头,目视两掌。

(3)两臂继续上托,肘关节伸直;同时,下颏内收,动作略停;目视前方。

(4)身体重心缓缓下降;两腿膝关节微屈;同时,十指慢慢分开,两臂分别向身体两侧下方压水,两掌向内划水停于腹前,掌心向上;目视前方。

图3-4-17 两手托天理三焦

3.左右开弓似射雕(图3-4-18)

(1)身体重心右移;左脚在水中向左侧划开,两腿膝关节自然伸直;同时,两掌向上交叉于胸前水面,左掌在外,两掌心向内;目视前方。

(2)两腿徐缓屈膝半蹲成马步;同时,右掌屈指成“爪”置于水面,向右拉至肩前;左掌成八字掌置于水面,左臂内旋,向左侧推水,与肩同高,左腕,掌心向左,犹如拉弓射箭之势;动作略停;目视左掌方向。

(3)身体重心右移;同时,右手五指伸开成掌,向上、向右划水,指尖朝上,掌心斜向前;左手指伸开成掌,掌心斜向后;目视右掌。

(4)重心继续右移;左脚回收成并步站立;同时,两掌分别由两侧下落,捧于腹前,指尖相对,掌心向上;目视前方。

(5)左右各一遍。

图3-4-18 左右开弓似射雕

4.调理脾胃须单举(图3-4-19)

(1)两腿徐缓挺膝伸直;同时,左掌上托出水,左臂外旋上穿经面前,随之臂内旋上举至头左上方,肘关节微屈,力达掌根,掌心向上,掌指向右;同时,右掌微上托,随之臂内旋向下压水至右髋旁,肘关节微屈,力达掌根,掌心向下,掌指向前,动作略停;目视前方。

(2)松腰沉髋,身体重心缓缓下降;两腿膝关节微屈;同时,左臂屈肘外旋,左掌经面前下落压水于腹前,掌心向上;右臂外旋,右掌向上划水捧于腹前,两掌指尖相对,略开间距,掌心向上;目视前方。

(3)左右各一遍。

图3-4-19 调理脾胃须单举

5.五劳七伤往后瞧(图3-4-20)

(1)两腿徐缓挺膝伸直;同时,两臂内旋,掌心向后,指尖向下,目视前方。两臂充分外旋,掌心向外;头向左后转,动作略停;目视左斜后方。

(2)松腰沉髋,身体重心缓缓下降;两腿膝关节微屈;同时,两臂内旋按于髋旁,掌心向下,指尖向前;目视前方。

(3)左右各一遍。

图3-4-20 五劳七伤往后瞧

6.摇头摆尾去心火(图3-4-21)

(1)身体重心左移;右脚向右划水,开步站立,两腿膝关节自然伸直;同时,两掌上托出水与胸同高时,两臂内旋,两掌继续上托至头上方,肘关节微屈,掌心向上,指尖相对;目视前方。

(2)两腿徐缓屈膝半蹲成马步;同时,两臂向两侧下落压水,两掌扶于膝关节上方,肘关节微屈,小指侧向前;目视前方。

(3)身体重心向上稍升起,而后右移;上体先向右倾,随之偏向右脚面上方;目视前方;随之,身体重心左移;同时,上体由右向前、向左旋转;目视右脚跟;最后,身体重心右移,成马步;同时,头向后摇,上体立起,随之下颏微收;目视前方。

(4)左右各一遍。

图3-4-21 摇头摆尾去心火

7.两手攀足固肾腰(图3-4-22)

(1)两腿挺膝伸直站立;同时,两掌指尖向前,两臂向前、向上推水举起,肘关节伸直,掌心向前;目视前方。

(2)两臂外旋至掌心相对,屈肘,两掌下按于胸前,掌心向下,指尖相对;目视前方。

(3)两臂外旋,两掌心向上,随之两掌掌指顺腋下向后插;目视前方。

(4)两掌心向内沿脊柱两侧向下压水至臀部;随之上体前俯,两掌继续沿腿后向下压水,经腘窝处置于膝关节前侧;抬头,下颌贴于水面,动作略停;目视前下方。

图3-4-22 两手攀足固肾腰

8.攒拳怒目增气力(图3-4-23)

(1)身体重心右移,左脚向左划水开步;两腿徐缓屈膝半蹲成马步;同时,两掌握固,抱于腰侧,拳眼朝上;目视前方。

(2)左拳缓慢用力向前推水冲出,与肩同高,拳眼朝上;瞪目,视左拳冲出方向。

(3)左臂内旋,左拳变掌,虎口朝下;目视左掌。左臂外旋,肘关节微屈;同时,左掌向左缠绕,变掌心向上后于水面收回,握固;目视左拳。

(4)屈肘,回收左拳至腰侧,拳眼朝上;目视前方。

(5)左右各一遍。

图3-4-23 攒拳怒目增气力

9.背后七颠百病消(图3-4-24)

(1)两脚跟提起;头上顶,动作略停;目视前方。

(2)两脚跟下落,轻震地面;目视前方。

图3-4-24 背后七颠百病消

(张保 王凯) cWSZCQtPwM6WHx86phENw2qbdOW4LIU8G8bBb6I+ccXUtNW7uMrjOklpoPolUGi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