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体骨折是老年人最常见的骨折,约占所有骨折总数的四分之一。老年人发生椎体骨折后,不仅可出现腰背部疼痛和活动受限,而且容易诱发邻近椎体骨折,导致慢性疼痛、脊柱畸形和椎管狭窄等疾病,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那么老年人椎体骨折有什么特点,又如何来进行预防呢?
我们曾经调查了139例老年女性胸椎、腰椎椎体骨折的情况,发现老年女性椎体骨折部位以第12胸椎、第1~2腰椎最常见,这3个椎体的骨折之和超过全部胸腰椎骨折的一半以上。
139例老年女性胸腰椎骨折部位分布
椎体骨折多是由于跌倒后臀部猛然着地、椎体受力过大所致,也可在负重,甚至咳嗽等诱因下发生,患者可出现腰背疼痛、难以久立、久坐,被迫卧床休息,翻身、起床困难,另可伴有皮肤放射痛。
一般来说,椎体骨折的疼痛属于中度疼痛,会影响睡眠。椎体骨折后出现急性疼痛的机制,主要与以下三点有关:①骨折时损伤了骨膜内的痛觉神经纤维;②骨折处的出血压迫了骨膜内的痛觉神经纤维;③骨折后机体释放一些炎症介质,导致痛觉阈值降低。
但需要指出的是,约有五分之一椎体骨折患者,无明确的诱因或腰背部疼痛,常常在体检后发现。
调查发现,老年人椎体骨折最常见的诱因是滑倒,约占四分之一。老年人下肢肌力和关节灵活性较差,因而在潮湿或有水渍的地面、地板上行走时,容易发生滑倒。因此,老年人要尽量避免在湿滑或光线不好的地方行走,而且行走时要时刻注意地上有无水渍、沙石和瓜皮等,以免滑倒。
搬抬重物和被车撞倒也是老年人椎体骨折的两个常见诱因。老年人在搬抬重物时,椎体受力较大,因而容易诱发骨折,因此老年人不要搬提桌子、电视机、煤气瓶、水桶等重物。由于老年人视力、听力下降,加上行动迟缓,容易被汽车、电动车撞倒而诱发椎体骨折,因此老年人要尽量少到交通要道或人员来往密集的道路上活动。
此外,为预防椎体骨折,老年人还要注意提防踩空,要注意避免被绊倒。
椎体成形术是将椎体增强剂(化学名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因其凝固后形态与水泥相似,故俗称“骨水泥”)注入病变椎体内,从而恢复其结构、增高其强度,达到迅速缓解疼痛、稳定脊柱防止塌陷、恢复脊柱生理曲度和早期下床活动的目的。目前一般采取创伤较小的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等微创手术治疗方案。
椎体成形术适用于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特别是内科并发症多、不适宜长期卧床、疼痛剧烈难以忍受的老年患者。但由于骨水泥不能被人体吸收或替代,长期存留在椎体内的后果尚不明确,故不建议用于年轻的椎体骨折患者。另外,严重心肺功能衰竭、出血性疾病、椎体压缩程度过大、椎体后缘破坏伴明显脊髓压迫症状者,都不适宜接受该手术。
对不愿意或不适宜接受椎体成形术的患者,要注意卧床制动。首次骨折后疼痛通常持续6~8周,应给予镇痛药。为避免连续服用镇痛药而诱发消化性溃疡,应同时服用质子泵抑制剂。对出现丧失自信心、社交退缩等抑郁心理的患者,应及时加服抗抑郁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