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每一块骨头,都有可能发生骨折。骨折是指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在众多的骨折中,髋部骨折常被称为是“人生的最后一次骨折”。
髋部骨折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三种骨折之一。我们曾经调查了300多例老年女性的骨折部位,发现老年女性髋部骨折的发生率为17%,仅低于腰椎骨折(24%),略高于腕部骨折(16%)。
老年人髋部骨折不仅发生率高,而且危害极大。有资料表明,老年人在发生髋部骨折后1年之内,约三分之一发生对侧髋部骨折,约五分之一死于各种并发症。
导致髋部骨折患者死亡的原因,并非骨折本身,而是因为基础疾病、外科手术等诱发的肺部感染、压疮(俗称“褥疮”)、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另外,老年人髋部骨折后,很难恢复到骨折前的功能状态,甚至不能独立生活,从而增加了家庭的护理负担。
我们曾经调查了907例平均年龄为83岁的老年人髋部骨折情况,发现60岁后髋部骨折的发生率(6.06%)约是60岁以前(1.43%)的4.2倍。老年人髋部骨折发生率之所以明显增高,主要是因为随着年龄增加,老年人骨量不断减少,骨微结构持续破坏,骨脆性不断增加所致。
调查发现,60岁以上老年女性髋部骨折发生率(8.87%)约是老年男性(4.01%)的2.2倍,这与女性年轻时峰值骨量较低,且其在进入围绝经期后骨质丢失较快,骨质疏松患病率较高密切相关。
调查还发现,老年人髋部骨折的最常见诱因是滑倒,占31%,其次是被车撞倒(16%)、骑车时跌倒(15%)、绊倒(14%)和踩空(11%),其他还包括公交车启动过快或紧急刹车、晕倒、晨练时单脚站立不稳等。
一般来说,对全身情况相对稳定、可耐受手术的髋部骨折患者应尽早(48小时内)手术治疗。国外有研究发现,手术延迟10小时,1年内死亡率增加5%;延迟24小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增加10%。
髋部骨折一般可分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根据骨折类型,股骨颈骨折后可选择空心钉内固定或人工髋关节置换;而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方法主要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其中髓内固定又以股骨近端髓内钉为首选,它具有手术创伤小、保留原始骨折血肿、骨折愈合率高等优点。
需要说明的是,即使未接受骨密度检测,有髋部脆性骨折的老年人就可诊断为骨质疏松症。髋部骨折患者在接受手术后,一定不能忽视抗骨质疏松的治疗。国外有研究表明,规范的抗骨质疏松治疗,可明显降低患者对侧髋部骨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