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的相关技巧

一、准确确定泪囊造孔位置的技巧

(一)概述

准确定位泪囊位置,对于鼻腔内镜下泪囊造孔术的成败起决定性作用,传统方法都以鼻丘部为手术定位,这对正常鼻腔结构定位比较容易,但鼻丘入路常受气房的影响,准确定位存在一定困难,通过“上颌骨鼻腔黏膜线”定位相对较准确。

(二)手术方法

在图2-2-1A的区域内做切口,一般都可以找到泪囊与鼻泪管,如果钩突、筛泡均增生,将中鼻甲推移到后方,按照箭头所在的范围做切口,则可以找到泪囊。图2-2-1B是鼻腔内镜下泪道造孔手术的“上颌骨鼻腔黏膜线”,定位更准确。

图2-2-1 定位泪囊位置

A.正常鼻腔结构;B.鼻腔外侧壁黏膜切开后可暴露对应的泪颌缝。

(三)关键点

1.钩突、筛泡增生,将中鼻甲推移到后方,但是“上颌骨鼻腔黏膜线”不变。

2.“上颌骨鼻腔黏膜线”是起于下鼻甲上缘,上颌骨与泪骨连接时形成的黏膜脊(因泪骨薄上颌骨厚而形成的黏膜凹凸),只要定位了这条线,手术中就容易找到泪囊。

二、咬骨钳“城墙垛”样快速制作骨孔的技巧

(一)概述

咬骨钳制作骨孔时,一般喙宽是3 mm,制作一个(0.8~1 cm)×(0.5~0.8 cm)的骨孔需要多次咬骨。此方法利用咬骨钳的宽度、咬骨的部位,使骨孔的制作时间短、咬骨的次数减少。

(二)手术方法

咬骨钳喙分别在预制作骨孔的上、下端各咬一个上颌骨额突骨板孔,使两者之间形成“城墙垛”样骨突,然后,咬骨钳进入“城墙垛”样骨突部,咬、掰下该骨板(图2-2-2)。

(三)关键点

1.上下两端先各咬一口,确定骨孔的大小,并且用泪道探针摆动,验证是不是泪囊。

2.上下两口咬骨后,形成了“城墙垛”样骨突(一般不小于咬骨钳喙的宽度,即3 mm),咬骨钳充分进入,利用咬骨钳收紧后压出的骨面痕迹,用向上掰的力量即可将“城墙垛”样骨面离断。

图2-2-2 咬骨钳“城墙垛”样快速制作骨孔

A.咬骨钳喙插入泪颌缝咬第1口;B.上下咬两口中央形成“城墙垛”样;C.咬骨钳进入“城墙垛”区咬第3口;D.骨孔制作完毕,泪囊暴露充分。

三、鼻泪管造孔术中判断泪囊与鼻泪管交界点的技巧

(一)概述

准确定位泪囊位置,泪囊只是一个贮存泪液的黏膜袋,手术只要在泪囊与鼻泪管移行处或鼻泪管上方进行即可,没有必要过多损伤泪囊黏膜。由于泪囊与鼻泪管黏膜没有明显的标志性分界线,因此不容易判断鼻泪管的位置。笔者经过反复验证,发现泪囊通常有液体贮存,而鼻泪管很少。

(二)手术方法
1.抗生素眼膏注入法判断位置

造孔的位置尽量接近下鼻甲上缘,泪囊暴露后,向泪囊中注入水溶性抗生素眼膏,可见泪囊区饱满,而鼻泪管部没有变化(图2-2-3)。

图2-2-3 泪囊注射眼膏后饱满

2.切开探查法

如果不能使泪囊饱满改变,可以在造孔的最低处用穿刺刀切开一个2 mm左右的切口,有眼膏、脓液溢出,说明是泪囊,应该向下扩大造孔,然后再扩大黏膜切口。

3.按压法

也可以按压皮肤处的泪囊窝,按压有液体溢出,说明该处是鼻泪管开口;黏膜切开是从下向上的,开始没有液体,再扩大后有液体溢出,说明鼻泪管与泪囊交界处已经切开。

(三)关键点

1.造孔在下鼻甲上缘向上做,暴露泪囊、鼻泪管后,清理干净其表面的血迹,再注入眼膏。

2.从鼻泪管向泪囊上方做黏膜切开,一旦切口中有液体溢出即停刀。

四、泪囊黏膜整齐切开的技巧

(一)概述

泪囊黏膜切开整齐是鼻腔泪囊吻合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用一次性的白内障手术刀可获得完整、整齐的黏膜切口。

(二)手术方法

传统泪囊切开使用镰状刀,虽然其可以反复消毒使用,但是反复使用后刀刃不锋利,切开黏膜时,部分是被撕拉开的,黏膜组织损伤大、出血多、切口边缘不整齐。使用3.0 mm的白内障穿刺刀,在泪囊做“U”形、“十”字形等切口,一刀只用一次,做出的切口边缘整齐,有利于将泪囊瓣膜与上下鼻黏膜瓣贴附吻合。切开泪囊时,有“落空感”马上停止,再利用白内障隧道刀的双刀刃向两边延伸扩大切口。

(三)关键点

1.镰状刀不是非常锋利,弧形切开泪囊黏膜时,应利用弯弧内的刀刃挑切,有“落空感”立即停止,避免损伤切口对侧的泪囊黏膜及泪道中的异物、息肉、肿瘤等。

2.穿刺刀较锋利,两面有刀刃,可以切开一点,有“落空感”马上停止,然后改用白内障隧道刀向两边延伸扩开,隧道刀头为圆弧形,可以防止初学者使用穿刺刀刺通对侧泪囊黏膜,导致眶脂肪脱出,操作熟练后可以使用穿刺刀完成泪囊切口的全部切开动作。

五、泪囊与鼻腔黏膜快速吻合的技巧

(一)概述

泪囊切开后,利用吸引器吸走出血的同时,将泪囊瓣膜与鼻腔黏膜瓣边缘吸附拉拢贴近,便于一针缝合两个黏膜。

(二)手术方法

1.泪囊切开后,用吸引器一边清理泪囊黏膜周围出血,一边使泪囊黏膜瓣与鼻腔黏膜瓣拉近、边缘贴附,一针缝过鼻腔与泪囊黏膜(图2-2-4)。

2.在鼻腔外打结,缝线打结时利用内镜头压住缝线,另外一只手持持针器夹住尾线靠近打结根部送入鼻腔,持内镜的手握紧缝线,持针器顺势下滑,两手均衡用力,打紧第一个结,再将内镜放入鼻腔,找到尾线,拉到鼻孔外打结,同法送入鼻腔,内镜压住缝线,拿持针器的手抓住尾线,打紧第二个结。

图2-2-4 泪囊与鼻腔黏膜快速吻合

A.吸引器头将泪囊与鼻腔黏膜拉近;B.铲针缝合泪囊与鼻腔黏膜瓣,箭头所指为泪囊腔。

(三)关键点

1.在开始制作鼻腔黏膜瓣前,初步计划好泪囊黏膜瓣的形态,根据鼻腔空间情况适当裁剪鼻腔黏膜瓣,鼻腔黏膜瓣修整至与泪囊黏膜瓣等高或略低于泪囊瓣1~2 mm为宜。

2.尽量拉近鼻腔黏膜瓣与泪囊黏膜瓣的距离,使用5-0或6-0的铲针缝线缝合较好。

3.使用加长的带锁扣的持针器,有利于稳定持针、准确地缝合。 21fljoCEni99IwDzDWX43mFlxV94B6oeu59I8v/GRq25EWSlxKNBs6khPDEOWgP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