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宋某,女性,80岁。因“血糖升高、长期血液透析后导管堵塞”入院。患者3年前在本市某医院发现血糖升高,诊断为糖尿病,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其间间断性自行停药数月。4个月前出现尿少,每天约500ml,合并有心力衰竭。于2017年5月来我院肾内科门诊就诊,诊断为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肾病。此次因患者透析导管堵塞致病情较重入院进一步治疗。生化检验结果详见表3-16。
表3-16 患者生化检验结果
该患者血K + 浓度15.38mmol/L,极其高;血Ca 2+ 和Mg 2+ 浓度分别为0.09mmol/L、0.02mmol/L,又太低。遂检查标本无溶血、脂血和纤维蛋白丝,再次标本离心后复查,其结果为K + 浓度15.37mmol/L、Ca 2+ 浓度0.09mmol/L、Mg 2+ 浓度0.02mmol/L,复查结果与前次结果基本一致,重复性均很好。但此结果明显不正常,其准确性值得怀疑,该报告不能审核发放,立即联系临床医生,进一步查明原因。
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高度怀疑采血护士把含EDTA-K 2 抗凝管(紫头管)的血倒入了红头管送检。遂与临床采血护士取得联系,护士陈述整个采血过程,并没有任何错误操作。难道是我们的仪器或试剂或实验人员操作出了问题?再次检查,说明仪器、试剂、操作均没有问题。与临床医生沟通,患者并没有高钾、低钙和低镁的临床症状,患者状况良好,病情稳定。又再次与主管医生联系,希望重新采血复查,并请求同意实验人员亲自去病房参与采血,得到同意后,实验室人员与护士对该患者重新采血复查,再次复查结果为Na + 浓度141.0mmol/L、K + 浓度4.16mmol/L、Cl - 浓度98.6mmol/L、Ca 2+ 浓度2.26mmol/L、Mg 2+ 浓度0.87mmol/L、P 5+ 2.03mmol/L,均在正常范围内,且与患者临床症状相吻合。
当我们亲自参与标本采集和运输过程,复查后电解质结果与护士上一次采血结果差别很大时,再次追问负责护士时得知,由于患者静脉血管不佳,标本采集有一定的难度,导致红头管血量不足,为避免再次重抽引起患者的抱怨,就私自将紫头管里的一些血倒进红头管里送检,自以为可以蒙混过关。为此,我们对采血护士进行了批评教育和相关知识培训,加强管理,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避免给临床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纠纷。我们都知道,EDTA-K 2 抗凝剂中含有K + ,会污染血液,造血K + 浓度结果假性增高,此外,EDTA-K 2 还会螯合血液标本中的Ca 2+ 、Mg 2+ 浓度而导致血Ca 2+ 、Mg 2+ 浓度结果假性降低。
在临床工作中,当遇到检测结果无法解释时,需要查找原因,在没有弄清楚原因之前,检测结果是不能发报告的。这样做不仅是对患者、临床医生和护士负责,也是对我们自己负责。一份不正确的结果可能引起医疗纠纷或导致医疗事故,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检验科工作人员对标本采集和运输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比较困难,对于少数高度怀疑采血或运送过程中出现问题者,可以去临床现场了解病情或参与标本采集和运送,做好实验室前的质量控制。
(卢兴兵 编,
纪 玲 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