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56岁,申请医嘱为包括电解质在内的生化项目。使用贝克曼AU5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标本检验,使用的试剂为北京九强公司生产。该患者血磷离子浓度的检验结果为0.04mmol/L,参考范围为0.74~1.39mmol/L,与参考范围相比,差异明显。血清黄疸指数3+,严重黄疸。该患者为肝病科住院患者,有肝硬化、肾囊肿等疾病的症状和体征。而肝硬化、肾囊肿在病理条件下血磷离子浓度水平不可能比正常人的血磷离子浓度水平低。该患者的血磷离子浓度检测结果与临床明显不符。
初步怀疑血磷离子浓度结果异常是黄疸造成的。迅速对标本进行1∶9、1∶19、1∶29的稀释操作,再次上机化验,结果均为负值。然后查验了无机磷检测试剂盒说明书,检验方法在胆红素≤20mg/dl时适用。患者的胆红素水平已超过该检验方法的最大允许范围,说明该患者血磷离子浓度的检测不适合此说明书上给出的终点法。
有文献报道,严重黄疸会影响血磷离子浓度的检测结果。副波长是消除干扰的波长,于是尝试将血磷离子浓度的检测副波长由405nm调整为540nm,然后溶解复合校准品,使用日立仪器和调整过副波长的贝克曼仪器同时对校准品进行比对(表3-1)。表3-1中两种仪器测定的5个样本结果偏差在允许范围内,说明此次调整的血磷离子浓度检测副波长540nm可基本消除严重黄疸所带来的影响。然后将该患者标本原液使用贝克曼仪器再次进行检测,血磷离子浓度为1.29mmol/L,结果合理。审核并出具报告。
表3-1 两台仪器检测血磷离子浓度的结果比较
血磷离子浓度增高通常是由于原发性或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慢性肾功能不全(高磷低钙)、维生素D摄取过量、骨折愈合期(高磷高钙)等因素引起的。血磷离子浓度降低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肾小管变性病变(如范可尼综合征)、佝偻病或软骨病、长期腹泻等情况。正确的血磷离子浓度化验结果才能指导临床进行精准治疗。但在日常检验中,会发现一些可疑的、异常的检验结果,这时候就需要检验人员判断是否可以通过审核并出具报告。
对于吸收曲线有重叠的单组分(显色剂与反应物的吸收光谱重叠)或多组分(两种性质相近的组分所形成的反应物吸收光谱重叠)样本、混浊样本(脂浊)以及背景吸收较大的样本(溶血、黄疸),由于存在很强的散射和特征吸收,对待测组分的测定造成很大干扰(图3-1)。利用双波长吸光光度法,可以从分析波长的吸光度信号中扣除来自次波长的信号,消除上述各种干扰,求得待测组分的含量。该法不仅简化了分析手续,还能提高分析方法的灵敏度、选择性及测量的精密度。如混浊样本中组分的测定次波长一般大于主波长100nm,而免疫比浊法次波长的选择,原则上亦是距离越远越好。双波长测定常用项目主次波长的选择见表3-2。
图3-1 溶血、黄疸、脂血、NADH的吸收光谱
表3-2 双波长测定常见项目主、次波长的选择
在上述案例中,其一,可以发现该患者血磷离子的浓度显著降低;其二,查看诊断报告,发现该患者患有肾囊肿、肝硬化疾病,这两种病变都提示其血磷离子浓度可能增高,但是检验结果却显著降低,所以要考虑是否有其他因素影响了对血磷离子浓度的测定;其三,发现该患者黄疸指数“3+”,比较严重,然后查阅了检测血磷离子浓度的试剂盒及说明书,发现黄疸过高时,使用目前的方法有局限性。双波长测定可以减少背景吸收的干扰,可以提高测定的准确度。但是在仪器参数设置过程中,一般只重视主波长的设定而忽略副波长。在标本正常的情况下,副波长405nm和540nm对测定结果影响不大,但是当标本黄疸严重时,结果差异就很明显了,而且随着黄疸的加深,差异越趋加大。405nm作为副波长测定的黄疸标本中血磷值几乎全部低于正常标准。原因是胆红素在副波长405nm处有较大的吸收,在主波长处几乎没有吸收,仪器计算时减去了副波长处的吸收值,导致了血磷离子浓度值降低,甚至可能是负值的情况。而胆红素在540nm处几乎不吸收,因而不受其干扰。
由本案例可以看出严重黄疸对于血磷离子浓度检测结果的直接影响。当怀疑检测结果的真实性时,要查看一下检测方法是否有局限性。在日常检验中,可能会忽略这一因素,直接审核结果,导致结果的不准确,从而误导临床。
(刘 美 编,
张秀明 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