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3日夜班期间,收到郑某某(女,75岁)电解质六项等生化检测,各项结果基本正常,唯独电解质血钾离子浓度增高,血钾离子浓度为6.02mmol/L。值班检验师怀疑该标本溶血,找出该标本,发现标本正常无溶血现象,随后复查血钾离子浓度,结果为5.97mmol/L。检查了仪器运行状态,并查看当日质控:钾离子浓度在控,再结合其他标本所测结果,并未发现异常,从而初步排除仪器和试剂问题;钙离子(Ca 2+ )、镁离子(Mg 2+ )、ALP结果正常,初步排除EDTA-K 2 污染问题;采样时间为当天16:37,上机时间为当天18:10,排除标本放置时间过久问题。如果边输液边抽血从输液侧采血或者患者血小板水平显著增加的情况下,也会造成血钾离子浓度升高。
该患者的诊断是“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计数(PLT)1 913×10 9 /L[参考范围(100~300)×10 9 /L],血小板显著增多。联系临床医生,了解到该患者当日下午没有输注任何液体,而且采血全程规范操作,采血管使用无误,并确认该患者无高血钾的临床症状。那么该患者的血钾离子浓度升高极有可能是血小板增多引起的。为了验证该结果并发出准确的报告,请护士加采一管肝素锂抗凝血,检测血浆钾离子浓度为3.52mmol/L。说明第1次测得的血钾离子浓度增高是由于血小板增多引起的,属于血钾离子浓度假性增高的案例。
2020年4月10日早上,在报告审核过程中,看到黄某某(女,79岁),诊断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的电解质六项等生化检测结果。该生化检测各项结果基本正常,血钾离子浓度为3.93mmol/L。查阅病例,该患者当天PLT 1 086×10 9 /L,血小板浓度很高并达到了危急值,但是检测结果显示血钾离子浓度正常。立即联系临床医生,要求护士马上重新采血复检,并加采一管肝素锂抗凝血。收到样本后,加急做了电解质六项生化检测,发现钾离子浓度、血浆钾离子浓度分别为3.90mmol/L和2.67mmol/L,血浆钾离子浓度已经达到了低钾的危急值。立即报告临床医生,提示该患者血钾离子浓度已经达到了低钾危急值,应考虑及时补钾。
钾离子浓度的参考范围为3.5~5.5mmol/L。假性高钾血症在1955年由Hartmann和Mellinkof f首次报道,是指体内实际血钾离子浓度水平正常,因血液标本细胞遭遇机械性破坏等原因而释放出细胞内钾离子,导致钾离子浓度较血浆钾离子浓度增高约0.4mmol/L。
临床中引起假性高钾血症有以下原因:①溶血,是导致假性高钾血症最常见的原因,因为细胞膜内的钾离子浓度是细胞膜外的30倍,所以轻微的溶血就会造成钾离子浓度明显升高;②样品放置时间过长,导致细胞内液中的钾离子向细胞外渗透,引起钾离子浓度明显升高;③在取样过程中样品混进EDTA-K 2 抗凝剂;④患者在静脉输钾时抽血,血样会受到输入液体中钾离子的影响,无法真实反映体内真实血钾离子浓度水平;⑤患者血小板增多。
临床上对于高钾血症患者及时给予降钾治疗可避免发生不良的临床后果,但是对于假性高钾血症患者进行错误的降钾治疗也可能会导致患者发生低钾血症和心律失常,甚至危及生命。为了避免临床上不必要的降钾治疗,或甄别出真正低钾患者给予补钾治疗,就必须依赖检验人员提供一份准确能反映患者体内血钾的报告单。
在案例(一)患者检测的电解质项目中,血钾离子浓度明显增高,应该是血小板异常增多导致。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血小板脆性增加,对机械损伤较为敏感,同时血小板容易聚集,破坏后容易释放钾离子,导致钾离子浓度增高。如果我们发出这样一张报告时,临床医生可能就会对该患者进行错误的降钾治疗,给患者带来不良后果。当用肝素抗凝管后,不易凝血,血小板聚集释放反应不明显,所以能更好地反映血钾的真实浓度。
在案例(二)患者检测的电解质项目中,血钾离子浓度与电解质等结果都正常,却是本身低钾,由血小板增多造成的血钾离子浓度正常,更具误导性。如果我们发出这样一张“正常”报告时,临床医生就不会对该患者进行补钾治疗,这样就有可能导致患者发生低钾血症和心律失常,危及生命。
在日常检验工作中,可能会碰到各种各样检验异常的结果。针对每一份检验结果,我们都要结合临床诊断进行分析,每一份异常结果尤其是电解质项目中反映电解质紊乱的指标达到危急值水平时,更要分析造成该检验结果异常的可能原因,查阅相关资料和报告;同时要与临床积极沟通,了解患者检查、治疗用药情况以及是否有电解质紊乱迹象,这些都可能是影响检验结果的重要因素。
目前,如果检验人员能走出实验室,参与临床查房,给予临床医生一些检验检查建议,一定会提高诊断效果。加强检验与临床的沟通,既是患者的福音,也会极大地提高检验及临床的工作质量,同时也对检验人员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让每一位检验员都能不断地充实自己、丰富自己,并可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检验知识的了解,认可检验,从而为临床诊断及合理用药提供有效的指导。
(谢文坦 吕 慧 编,
张秀明 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