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内水平衡的维持对于机体至关重要,其主要依赖于4种电解质:钠离子(Na + )、钾离子(K + )、氯离子(Cl - )和碳酸氢根离子(HCO 3 - )。这些电解质还具有维持酸碱平衡、维持肌肉功能及作为酶的辅因子的作用。临床上,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可引起多种器官系统疾病。同样,微量元素在人体内含量虽然极微小,但具有强大的生物学作用,它们参与酶、激素、维生素和核酸的代谢过程,对维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本章案例中所涉及电解质分析主要通过离子选择电极(ISE)方法进行检测,在涉及K + 结果异常的案例中大多(8例)为不同因素导致的假性高钾血症,其中约一半案例为患者血小板数量异常过高导致,包括案例16、18、20、29。其他假性高钾血症(案例24、26、32)均由分析前因素导致,包括输液端同侧采血、不合适的采血管(EDTA-K 2 )以及手工操作不当导致样本发生溶血。案例27中的早产新生儿血钾异常升高虽然可能有肾功能发育不全、红细胞破碎较多等原因,但由于并没有相应的临床表现,作者提出需要针对新生儿提出更科学合理的危急值范围。案例21提到的由高胆固醇血症引起的假性低钠血症,排查充分、逻辑性强,从人、机、料、法、环的各个角度进行了验证和确认,真实、可信、有说服力。在两例血磷离子浓度异常的案例(案例17、28)中,虽然排查过程都在不同系统上进行了验证,但原因各不相同:案例17的结果异常是因为不同的方法学抗胆红素干扰程度不同;案例28则因为样本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在不同的系统上样本呈现不一致的状态。同样,案例19的铁离子浓度、钙离子浓度异常,作者猜测同样是由于特殊疾病样本异常导致。案例22对实验室钙离子浓度失控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在排除操作人员、仪器、试剂、定标等因素后,推测可能为质控异常引起,并通过不同的保存条件实验进行验证,确定此次失控由质控品保存不当引起。
《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将标本检测分为分析前期、分析中期、分析后期3个阶段,而在日常工作中,检验人员对分析中期、分析后期的质量更为重视,对分析前期样本缺乏控制措施。有关统计显示,分析前期标本不符合要求问题占70%。从本章案例同样可以看出,分析前因素导致的样本测试结果异常同样占较大比例。在日后的工作中,首先应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尽可能地降低分析前因素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其次,特殊疾病患者的样本对电解质和微量元素的测定同样存在影响,这就要求检验人员在对异常样本结果排查时,同时结合其他辅助检查,如血常规、心电图等进行综合分析,同时还要注意和临床医生的沟通。
(李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