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29岁。门诊生化检验结果见表2-1,诊断为2型糖尿病。
表2-1 某市中医医院生化检验报告单
检验结果: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1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2U/L、总蛋白(TP)105.2g/L、GLU22.3mmol/L、总胆固醇(CHOL)20.93mmol/L、TG24.84mmol/L、同型半胱氨酸(HCY)0.0μmol/L,血清外观呈现重度乳糜状,与临床医生积极沟通,该患者疑为高脂血症患者。次日重新采集标本后,仍呈现重度乳糜,考虑为乳糜微粒引起的干扰,导致反应体系中浊度增高、光散射、透光率下降。此外,由于乳糜血清标本的浊度很高,极大地增加了样本的空白,导致生化检测过程中吸光度的变化超出了仪器的检测范围,致使测量的数据准确性明显降低,使比色法或比浊法的实验产生干扰,检测结果出现误差。
乳糜血俗称“牛奶血”,是指静脉血放置一段时间或离心后的上层血清或血浆,其颜色呈乳白色或混浊状,如同牛奶(图2-10)。此情况的出现表示血液中含有大量的乳糜微粒(CM)。常人在空腹12小时后,血液中几乎无乳糜微粒,因此清晨空腹采血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牛奶血”的出现。但一些脂蛋白代谢异常的人群还是有可能出现血清浑浊的情况,这样的标本在实际工作中会经常遇到,大多数情况下都会拒收,建议清淡饮食后重新采集,但在急诊检验中临床需要及时反馈检测结果,面对这类问题,我们该如何处理?
图2-10 离心后的血清样本
乳糜血样本在4℃冰箱静置过夜,乳糜微粒即可自动漂浮。用超速离心法,CM颗粒最大,含血清总甘油三酯(TG)最多,密度最小,因此会在最上层。运用高速离心机13 000转/分钟,离心10分钟,取下层清液进行检测。
取乳糜血清标本用生理盐水一定比例的倍数进行稀释(该样本使用4倍稀释)后进行检测。
当日,患者因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高脂血症收入院,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同时予以降糖降脂治疗,8日后复查肝功、肾功和血脂,ALT42U/L、AST36U/L、TP64.2g/L、GLU8.3mmol/L、CHOL5.5mmol/L、TG4.18mmol/L、HCY7.17μmol/L,复查结果与最终报告相比较是相符的,说明我们报告结果是合理的(表2-2)。同时,“牛奶血”样本应在最终报告中注明标本乳糜。
表2-2 采用各方法处理后结果比较、最终报告及治疗后结果
该患者为高脂血症患者,我们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对标本进行了检测。
通过稀释使CM的浊度下降,降低了CM对检测结果的干扰,方法简单易行,特别适合基层医院使用,但稀释后的标本由于基质效应可能导致部分结果出现偏差。
经高速离心后,分离出CM层,吸下层清液测定,使乳糜血对ALT、AST、TP、HCY生化指标的干扰得到明显的纠正,比例误差与恒定误差大大缩小,结果相对准确可靠。但离心后的下层清液导致血清总胆固醇(CHOL)和TG降低。
由于此标本的特殊性且临床急需检验结果,需结合两种检测方法对该结果进行报告。
最后,当生化检验中遇到乳糜血时,可以采取高速离心、静置过夜、稀释等方法来处理。不同的方法都存在优缺点。高速离心法结果影响因素较少,但对设备要求较高。静置过夜结果与高速离心法相近,但所需时间较长,不能满足急诊项目的临床需求。稀释法存在基质效应,导致某些项目结果有偏差。建议在实际检验工作中根据自身实验室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来满足临床的需求,同时尽可能消除乳糜血引起的实验误差。
(陈福萍 汤 勇 编,
顾大勇 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