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21世纪的心血管流行病,我国成人房颤患病率为1.6%,房颤患者近2 000万,然而房颤的知晓率和治疗率却不容乐观!研究发现,2013——2016年,新发房颤患者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血药的治疗率不足25%!甚至36%的房颤患者根本不知道自己已患病!
心脏就像一个泵,由心房和心室组成——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心脏泵血的过程是这样的:全身的血液回到心房,心房把血挤到心室,然后左心室迅速地把血泵到全身。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心室出现停搏,人就可能出现生命危险;如果心房出现房颤,虽然不会有生命危险,但至少说明心房的功能已经损坏,心房的肌肉只是在抖动,而没有收缩功能了。而这会导致以下两个严重的问题。
房颤患者引起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的概率是正常人的3倍以上。由于整个心脏的收缩力下降,它的后果就是排血功能下降,最终可能引发心力衰竭。
房颤患者很容易出现脑卒中,发病率比正常人高5倍。由于房颤患者的血液回到心脏后,心肌仅仅是不停地抖动,没有一个正常的收缩过程让血液排出心房,血液慢慢地流过去,血流是涡流,很容易形成血栓,就像不流动的潭水一样,泥沙会慢慢地沉积下来。万一血栓脱落,就会随着血流栓塞到很多部位。血栓栓塞在脑部,就导致脑卒中;血栓栓塞在肾脏,就是肾动脉栓塞;血栓栓塞在下肢,就是下肢动脉栓塞。
阵发性房颤有时可见于正常人(在情绪激动、手术后、剧烈运动或急性酒精中毒时发生)。患有心脏、肺部疾病的人群在发生呼吸衰竭、缺氧、代谢异常或血流动力学紊乱时也可出现阵发性房颤。
持续性房颤常见于原发心血管疾病,比如高血压、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缩窄性心包炎、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力衰竭等;还常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等。
对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人,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张力的改变也会激发房颤,这种房颤又叫神经源性房颤。
还有一种特殊的房颤——孤立性房颤。这种房颤通常发生于较为年轻(<60岁)的患者,一般没有心肺的基础疾病,也没有其他的危险因素。这类患者的血栓栓塞发生率和死亡率比较低,预后较好。
最新全球前瞻性城市乡村研究(PURE)发现:在各种危险因素中,高血压是导致房颤患者死亡的首要因素(34.3%),其次是超重和肥胖(20.7%)以及饮酒(9.4%)。在高血压和超重或肥胖女性中,房颤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而在男性中,饮酒、吸烟和铅暴露的影响更大。
因此以下人群需要格外注意房颤发生的可能。
1.老年人,尤其年龄≥75岁的人。
2.有心脏基础疾病的患者。
3.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
4.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
5.糖尿病患者。
6.肥胖或超重人群。
7.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患者。
房颤的症状主要受房颤发作时的心率、持续时间和个体差异的影响,多数房颤患者有心悸、胸闷、乏力的症状,甚至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眼前发黑、晕厥等表现,还有一些患者可能出现出汗、多尿。这时候的脉搏绝对是不整齐的,我们用“绝对”两个字来说明房颤时脉搏的特点——没有哪两次心搏的间隔是一样的。
还有一部分患者没有任何症状,比如心率较慢的人群。在没有心脏症状的房颤患者人群中,很大一部分患者直接是以心衰、脑卒中或者其他血栓事件初次就诊。
最直接的检查就是心电检查,包括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电监测等。
优点:便捷,有助于发现持续性房颤、永久性房颤。
缺点:检查时间短,只有房颤发作时才能发现问题,对于阵发性房颤来说容易漏诊。
优点:检查时间长,有助于发现隐匿性的心律失常,可以发现阵发性房颤。已经明确有房颤的患者也可以通过动态心电图评估房颤的发作频率、时长、心率等。
缺点:电极长时间黏附于皮肤,部分患者可能感受不适。
优点:可连续数天至数年监测房颤有无发作,监测到异常可及时发出警报。其中可佩戴式的心电监护仪操作简便,不影响日常生活。
缺点:进行外置心电监测的患者需要持续卧床;植入性心电监测是有创检查项目。
第一个时间概念是“7天”,这是区别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的时间点。房颤刚开始的时候,往往是发发停停的。可能1年发作3~4次,每次发作时患者心慌、心悸,心率150~160次/min,到医院治疗好转后,可能过几个月又发作了。但是如果房颤发作了7天还没有好转,变成了持续性房颤,就很有可能永远无法恢复了。所以,房颤发作后就诊时间千万不能拖过7天。
第二个时间概念是“48小时”,48小时之内一定要纠正房颤。当心脏不能正常地收缩、舒张,变成了颤动,持续时间超过48小时就容易形成血栓。所以,房颤患者要在48小时之内到医院就诊,医师能直接用药把房颤纠正过来,但是如果超过了48小时,就不能直接恢复了。因为心脏里面很有可能已经有血栓形成了,一旦恢复正常心律,反而容易让血栓脱落,导致脑卒中。
所以,千万要记住这两个时间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