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九节
耳鸣

李女士,48岁,因“反复耳鸣伴听力下降5年,加重1个月”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

接诊后全科医生应该思考:

(1)如何分析患者耳鸣的性质及程度?

(2)如何询问病史以全面评估患者?重点的辅助检查有哪些?

(3)针对患者病情采取何种治疗措施?

(4)转诊指征有哪些?

一、耳鸣的定义

耳鸣是指没有外界声源时所感知的声音,它是一种常见的症状,而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

1.耳鸣分类

(1)主观性耳鸣:

没有真正的物理性波振存在,无法被外人察觉或用仪器记录。相关分类及定义见 表2-19-1

(2)客观性耳鸣:

是身体本身产生的信号,有时把听诊器放在患者的外耳道就能听到,诊断和治疗的目的是尽可能降低或消除这种体内产生的信号,包括血管源性、肌源性和呼吸源性。

表2-19-1 主观性耳鸣的相关分类及定义

血管源性耳鸣:可能由血管内血液湍流引起,可通过听诊或用声波记录仪记录。

肌源性耳鸣:横纹肌收缩时产生所谓的肌肉音,通过听诊听到。

呼吸源性耳鸣:由于咽鼓管异常开放时,呼吸气压变化引起鼓膜扇动而出现鸣响。

2.耳鸣机制

①听觉通路病变;②血管源性;③代谢性;④外周听觉旁路;⑤中枢听觉旁路;⑥变态反应;⑦遗传性。

二、耳鸣的病因

1.外伤

头颈部外伤,尤其是耳部外伤。

2.听觉系统的病因

外耳道耵聍栓塞,中耳疾病如耳硬化症及咽鼓管功能障碍,耳蜗异常如梅尼埃病、上半规管裂,前庭蜗神经病变如听神经瘤、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聋。

3.感染

中耳感染或外耳道炎等。

4.药源性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顺铂、非甾体抗炎药、袢利尿剂、奎宁。

5.血管源性

血管狭窄、粥样硬化斑块、心瓣膜病变、心脏或大血管畸形、动脉瘤、头颈部动静脉瘘或血管畸形等,特别是乙状窦憩室和颈动脉粥样硬化。

6.其他

贫血、甲状腺疾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多发性硬化、颅内高压、颅内肿瘤、肌阵挛、精神疾病等。

三、耳鸣的评估

(一)询问病史
1.现病史

(1)是否有爆震、噪声接触等诱因。

(2)耳鸣特点:耳鸣为单侧还是双侧,是否为搏动性,发生方式、音调、发作频率、持续时间、诱发因素等。

(3)有无听力下降,听力下降为对称性还是非对称性。

(4)有无眩晕,以及眩晕的程度、持续时间。

(5)有无既往噪声暴露史和近期情绪紧张或应对压力的情况。

(6)其他:有无耳闷、耳胀、发热、耳痛、外耳道异常分泌物(流脓或出血)、恶心呕吐、抑郁焦虑或认知障碍等。

(7)诊治经过:患病以来详细诊疗情况,包括就诊科室、相关辅助检查、用药及疗效等。

2.既往史

外伤史;慢性疾病史。

3.个人史

长时间处于噪声环境下,吸烟、酗酒等。

4.用药史

可能引起耳鸣的药物。

(二)体格检查
1.全身检查

(1)生命体征:

有无发热、高血压等。

(2)一般状况:

有无虚弱、神志异常、精神焦虑、抑郁、睡眠状况等。

(3)特殊面容:

苍白(贫血)。

(4)淋巴结:

局部或全身。

2.重点查体

(1)耳部查体:耳道(有无异物,如耵聍、发丝、昆虫等),鼓膜(有无充血、穿孔),听力测试,音叉试验,局部听诊(耳道、耳周及颈部的听诊)。

(2)神经系统:眼震,平衡功能检查,感觉或运动障碍和脑神经病变。

(3)若为搏动性耳鸣,应重点检查心血管系统(血管杂音听诊),头颈部的听诊和触诊,颅骨、乳突、眼眶的检查。

(4)头颈部肿物。

(三)辅助检查

1.听力检查 可确定听力损失的类型、侧别和严重程度。

2.耳镜检查 可发现咽鼓管功能异常、鼓室球体瘤、中耳炎症、隐匿性鼓膜穿孔、上半规管裂和外淋巴瘘等病变。

3.头颅影像学检查 单侧耳鸣、搏动性耳鸣、局灶性神经病学异常、不对称的听力下降者,建议头颅影像学检查。

4.心理学评估 焦虑抑郁量表测定。

5.必要时行耳声发射、听觉诱发电位、前庭功能检查、认知功能评估(画钟试验)等检查。

(四)病情评估

耳鸣主要为主观判断,其病情轻重主要依靠量表来判定,目前国内使用最多的是汉化版的耳鸣残疾评估量表(tinnitus handicap inventory,THI) (表2-19-2) ,用于了解耳鸣的程度。

表2-19-2 耳鸣残疾评估量表

续表

注:第一级,0~16分,无残疾;第二级,18~36分,轻度残疾;第三级,38~56分,中度残疾;第四级,58~100分,重度残疾。

四、耳鸣的治疗

(一)首诊处理

1.对于危及生命的耳鸣,应及时送往综合医院。

2.非急症患者,需详细采集病史并进行体格检查。

3.如条件允许,可予以辅助检查,如耳镜检查;如需要听力学检查,请转至有条件的医疗机构。

4.针对性治疗,如药物性耳鸣停止服用耳毒性药物,耵聍性耳鸣取耵聍等。

(二)后续处理

1.生活方式指导

(1)戒除频繁掏耳的习惯:平时勿掏挖耳,一般两周一次。

(2)保持外耳道洁净干燥:洗头洗澡时防止水流入耳内。

(3)远离烟酒及耳毒性药物,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

(4)避免打击头部,尤其是耳部。

2.如患者入院或住院治疗,与专科医生取得联系,详细了解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经过、检查结果以及医嘱,并适时探望患者,了解疾病改善及康复情况。

3.对于需要出院后长期调理的患者,应监督其遵医执行,定期检测。

(三)药物治疗

慢性耳鸣多不推荐药物治疗。急性耳鸣推荐药物治疗,具体如下:

1.血浆扩容药物

改善血液流变学治疗,可用血浆扩容药物或改善微循环药物(如低分子右旋糖酐、羟乙基淀粉、普鲁卡因、己酮可可碱等)持续10日,普鲁卡因剂量逐渐增加。

2.可的松

开始时采用大剂量冲击,如可的松500mg每日1次,持续3日后迅速减量,持续10日。

3.中医中药

耳鸣的辨证主要有肝经湿热、肝肾亏虚、肝郁脾虚、中气不足等,常用处方为龙胆泻肝汤加减、六味地黄丸加减、逍遥散加减、补中益气汤加减等。此外,尚有针灸治疗、穴位贴敷、刮痧、推拿治疗等。

(四)其他疗法
1.习服疗法

即健康教育和咨询,全科医生应该告知患者耳鸣治疗策略。健康教育包括:耳鸣的概念;鉴别耳鸣和短暂的耳内噪声;对耳鸣及伴随的听力下降的评估;耳鸣可以是暂时现象;药物性耳鸣;原发性耳鸣虽然没有治愈方法,但医生能够帮助患者减轻耳鸣带来的负面影响,如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听力困难、紧张等。患者需被告知:尽管耳鸣不能被治愈,但可以尝试控制对耳鸣的反应,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2.助听器

对于伴有听力下降的耳鸣患者应该推荐助听器。

3.声治疗

不全掩蔽,用低强度宽带噪声掩蔽耳鸣,音量以刚刚能听到为准,不要全部掩蔽耳鸣。对持续性耳鸣可以进行声治疗。患者必须使用有声材料(如耳鸣掩蔽器音乐光盘、收音机、磁带等)以协助达到对耳鸣适应和习惯的目的。每日可听6次以上,每次1小时,根据后效抑制效应决定两次之间的时间间隔,工作和学习时候都可以听,但入睡后不建议听。

(五)不建议的治疗方案

1.将抗抑郁药、抗惊厥药、抗焦虑药或鼓室内给药作为耳鸣的常规疗法。

2.将银杏提取物、褪黑素、锌制剂或其他膳食补充剂用于治疗耳鸣。

3.将经颅磁刺激用于耳鸣的常规疗法。

五、转诊指征

1.伴有急症需转诊,如外伤、突发性聋、眩晕等。

2.持续恼人耳鸣。

3.伴有或怀疑有严重基础疾病。

4.需要进一步明确诊断或进行辅助检查的。

【案例分析】

李女士,48岁。

主观资料(S)

反复耳鸣伴听力下降5年,加重1个月。患者5年前长时间暴露噪声环境下出现耳鸣,为双侧低频性持续性耳鸣,程度不剧,伴双侧听力下降。偶有头晕,为头部昏沉感,无眩晕、恶心、呕吐,无发热、耳闷、耳胀、耳痛、外耳道异常分泌物,于当地医院就诊,考虑高血压未重视。5年来上述症状持续存在,性质基本同前,听力逐渐下降,存在韦氏误听现象(一般环境中分辨语音困难,在嘈杂环境中听辨能力反而提高),未系统诊治。1个月来自觉听力下降明显,伴高频持续性耳鸣,睡眠差,情绪暴躁,无发热,无视物旋转、恶心、呕吐。

确诊“高血压”10年。10年前因“反复头晕”在某三级医院确诊“高血压3级、高危组”,目前口服“硝苯地平控释片、酒石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等治疗,未规律监测血压。

其他:未发现其他慢性病。不抽烟饮酒,未严格控制饮食。规律运动。家族病史不详。否认头颈部外伤、中耳炎史,否认耳毒性药物使用史。

客观资料(O)

体格检查:体温36.4℃,呼吸16次/min,脉搏65次/min,血压140/78mmHg。神清,精神可,皮肤黏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心率65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不肿。未见眼震,伸舌居中,病理征阴性。双侧耳郭对称无畸形,无牵拉痛,双侧外耳道无红肿,无分泌物,鼓膜标志物不清,未见充血,双侧乳突无压痛。听力粗测双耳明显减退。音叉试验:韦伯试验(骨导偏向试验)偏向右耳,施瓦巴赫试验(骨导对比试验)双侧缩短。

既往当地医院检查提示头颅MRI未见明显异常。

综合评估(A)

1.双侧耳硬化症 双耳渐进性听力下降,伴耳鸣,存在韦氏误听现象。

2.高血压 患者高血压病史10年,规律服用降压药,诊断明确。

3.患者长期高血压,饮食控制不佳、未监测血压,病情控制不详,需警惕相关并发症,全面评估靶器官。

4.反复耳鸣,睡眠差、情绪暴躁,考虑影响患者心理,建议完善心理评估。

处置计划(P)

1.针对耳鸣的处理 建议转上级医院进一步完善纯音测听检查,评估手术可能性;若不能手术,建议配置助听器;暂不推荐药物治疗;可中医诊治和声治疗。

2.加强健康宣教 建议低盐饮食(每日食盐<6g),定期监测血压,必要时完善动态血压检查,综合评估血压控制情况。

3.建议完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同型半胱氨酸、尿微量白蛋白测定、胸部X线片、心电图、心脏超声、颈动脉超声、眼底检查等,全面评估心、脑、肾、眼和血管相关并发症。

4.检查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等,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必要时予药物或心理干预。

(周斌锋) VmS3KJfmMNPIWHV143EqGvDe//9wlEdJxwZna21wdhNtT4bcmLFKltNaIRiDZy9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