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女士,86岁,因“双下肢水肿半个月”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
接诊后全科医生应该思考:
(1)病史应该询问哪些重点内容?重点的体格检查有哪些?
(2)在基层医疗机构可以做哪些必要的辅助检查?
(3)如何评估患者目前的状况?
(4)需要采取何种治疗措施?有哪些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
(5)是否需要转诊?什么情况下转诊?
皮肤肿胀、弹性差、皱纹变浅、用手指按压有凹陷,或仅表现为体重增加,用手指按压无明显肉眼可见凹陷。
(1)心源性:
主要是右心衰竭的表现,常见于瓣膜、心肌等病变引起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缩窄性心包炎等。
(2)肾源性:
各种肾炎和肾病。
(3)肝源性:
肝硬化、肝癌、肝坏死等。
(4)营养不良性:
慢性消耗性疾病、消化吸收障碍等。
(5)黏液性:
常见于甲减。
(6)药物性:
多见于糖皮质激素、胰岛素、甲亢药物治疗中。
(1)淋巴性:
原发性淋巴性水肿常见于先天性淋巴性水肿、早发性淋巴性水肿等,继发性淋巴性水肿常见于肿瘤、感染、外科手术等。
(2)静脉阻塞性:
肿瘤压迫或肿瘤转移,局部炎症,静脉血栓形成,血栓性静脉炎等。
(3)炎症性:
常见于丹毒、疖等,为常见的局部水肿。
重要提示
(1)心源性水肿:多出现在身体下垂部位,为对称性、凹陷性水肿。
(2)肾源性水肿:为早期晨间眼睑与颜面部水肿,后可逐渐发展至全身。
(3)肝源性水肿:以腹水为主要表现,头、面部及上肢常无水肿。
(4)黏液性水肿:为非凹陷性水肿,女性多见,颜面及下肢多见。
1.明确水肿的部位。
2.有无基础疾病。
(1)水肿出现的时间、持续时间。
(2)病程长短。
(3)全身性还是局部性。
(4)最初出现的部位。
(5)是否服用某些制剂或药物。
(1)既往水肿病史。
(2)有无心脏病、肝病、肾病、甲状腺或内分泌疾病史,有无营养不良史。
(1)伴有呼吸困难、心悸、不能平卧等症状,此外有颈静脉怒张、肝大等表现,考虑心源性水肿。
(2)伴有尿少、尿常规改变、高血压、肾功能损害等,考虑肾源性水肿。
(3)黄疸、腹水、蜘蛛痣、腹部静脉曲张、肝功能异常,考虑肝源性水肿。
(4)伴有消瘦、体重减轻等表现为营养不良性水肿。
(5)伴乏力、怕冷、心率慢,非凹陷性水肿,考虑甲减。
(6)局部发热、疼痛,考虑炎症性水肿。
用手指按压水肿部位出现的凹陷,抬手后几秒内不消失称为凹陷性水肿。用手指按压水肿部位出现的凹陷,不立即出现凹陷者称非可凹性水肿,又称黏液性水肿。
(1)轻度:
仅见于眼睑、眼眶下软组织、胫骨前、踝部皮下组织水肿,指压后组织轻度下陷,平复较快。
(2)中度:
全身组织明显水肿,指压后凹陷明显,平复缓慢。
(3)重度:
全身组织严重水肿,身体低位皮肤紧绷发亮,或有液体渗出,双下肢水肿已发展至整个双下肢。
(1)生命体征:有无呼吸加快、心率减慢。
(2)一般状况:乏力、消瘦等。
(3)特殊面容:面色苍白、发绀等。
(4)营养、发育状态。
(5)体位:半卧位还是被动体位。
(1)皮肤:有无黄疸、蜘蛛痣、肝掌等。
(2)有无颈静脉怒张。
(3)肺部:胸腔积液。
(4)心脏:心脏有无扩大,心包积液。
(5)腹部:肝脾是否肿大、有无腹水。
(6)肾脏:肾区有无压痛、叩击痛,肾脏可否触及。
(1)血常规:
血红蛋白降低可见于营养不良性水肿、肾源性水肿;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可见于炎症性水肿,全血细胞减少可见于肝源性水肿致低蛋白血症、脾功能亢进者。
(2)尿常规:
大量蛋白尿为肾源性水肿。
(3)便常规:
隐血阳性见于肝源性水肿。
(4)血生化
1)肝功能:
白蛋白降低为肝源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胆红素升高、转氨酶升高,见于肝源性水肿。
2)肾功能:
尿素氮、肌酐持续性升高,见于肾源性水肿;尿素氮、肌酐一过性升高,见于心源性水肿或肝源性水肿。
3)电解质:
电解质紊乱可见于心源性水肿、肝源性水肿、肾源性水肿。
4)血脂:
血脂升高多见于肾源性水肿;血脂降低可见于肝源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和甲减。
5)甲状腺功能:
判断有无甲减。
6)脑钠肽(BNP)及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
是否存在心力衰竭。
(1)心源性水肿:
应做超声心动图。
(2)肝源性水肿:
腹部超声、腹部CT。
(3)肾源性水肿:
肾脏超声,必要时可做肾脏造影。
有助于了解体内水、盐潴留状况。
通过监测,可以及时、动态、准确地了解水肿变化情况。
1.病因治疗 积极治疗引起水肿的基础疾病。
2.非药物治疗 休息、适当控制钠盐摄入、限制水分摄入等。
3.药物治疗 利尿剂,需要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尤其是老龄患者,水肿好转后可以停用利尿剂。
4.营养不良性水肿和肝源性水肿可补充白蛋白。
1.伴有“危险信号”者 ①昏迷;②呼吸困难;③消化道出血;④大量胸腔积液、腹水、心包积液。
2.心力衰竭经治疗后水肿无明显好转者。
3.肾功能进行性恶化。
4.肝硬化引起的水肿出现肝性脑病者。
5.病因不明的水肿患者。
王女士,86岁。
主观资料(S)
双下肢水肿半个月。患者半个月来出现双下肢水肿,以足背、双足内踝部位最为明显,压之凹陷,无尿少,无乏力,无爬楼梯气急等,夜间可平卧,睡眠可,体重无减轻。
高血压病史40余年。最高血压200/100mmHg,服用替米沙坦80mg,每日一次,控制血压在150/90mmHg;近1个月加用氨氯地平5mg,每日一次。
其他:“冠心病”10余年,未规律服药。否认其他慢性病史,家族史不详。
客观资料(O)
体格检查:体温37.1℃,血压140/86mmHg,脉搏70次/min,神志清,精神可,眼睑、颜面部无水肿,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70次/min,心律齐,心界不大,未闻及杂音;腹软,肝脾肋下未及,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正常,双下肢足背部、双足内踝凹陷性水肿。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检查结果如下:
(1)肝功能:ALB 32g/L,ALT 28U/L,TB 6.3mol/L,DB 2.1mol/L,TP 62g/L。
(2)肾功能:BUN 3.6mmol/L,Cr 72μmol/L。
(3)血脂:TC 6.42mmol/L,TG 2.48mmol/L,HDL 1.4mmol/L,LDL 4.36mmol/L。
(4)心电图:窦性心律,T波改变。
(5)尿常规:尿蛋白(-)。
综合评估(A)
1.高血压3级(高危) 结合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结果,全科医生仔细询问患者出现水肿的时间、期间尿量变化、饮食及活动情况,结合患者无活动后胸闷,夜间不能平卧现象,近1个月加用氨氯地平控制血压,考虑此次水肿与服用氨氯地平有关。
2.可疑“冠心病” 仅凭心电图难以诊断,需进一步检查或转诊。
3.血脂异常 新发现问题,需复查以明确诊断。
处置计划(P)
1.进一步检查计划 心脏超声检查或转诊专科。
2.调整高血压药物 加用氢氯噻嗪25mg每日一次,酌情加减用量。
3.加用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每日一次控制血脂,注意监测药物副作用,必要时检查肝功能、肌酶等。
4.对症治疗 情绪调整,适当控制钠盐摄入。
(黄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