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完整性是保持血流通畅,保证组织灌注的重要保证。在外伤、病理和手术操作情况下,血管壁受到损伤、破损,如何切开血管进行操作,以及如何恢复血管壁的完整性是外科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在外科手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求专科医生必须熟练掌握血管的切开、缝合和修补术。
良好的血管缝线应该具有张力高、表面光滑、组织相容性好等特点,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血管缝线有聚丙烯缝线和聚四氟乙烯缝线(PTFE)。
如prolene线,由人造的线形聚烯烃的单股细线制成,缝线张力高,表面光滑,摩擦系数低,对血管壁损伤小,组织反应小,且能长时间维持其张力,是目前血管重建术中最常用的缝线材料,通常为单线双针。
如不可吸收缝合线。这类缝线强度高,且生物相容性稳定,不会引起组织反应,缝针直径和缝线直径相同,所以缝针穿过血管壁之后,缝线与血管壁之间的缝隙很小,而且缝线与血液接触后会发生膨胀,填补了缝隙,因而针孔渗血比较少,是一种良好的血管缝线,通常为单线双针。
缝线直径的选择要求要在保证血管有足够的张力的前提下,血管缝线尽量选较小直径的缝线,以减小对血管壁的损伤。一般来说主动脉选择2-0、3-0直径缝线;髂动脉选择4-0直径缝线;腋动脉、颈总动脉、股动脉、股浅动脉选择5-0直径缝线;颈内动脉、腘动脉、肱动脉选择5-0、6-0直径缝线;桡动脉、胫动脉或踝下动脉选择7-0直径缝线。
是血管操作的前提,只有充分暴露目标血管,控制血管出血才能保证有清晰的血管手术视野。在对血管操作前一定要保证手术视野干净、清晰,盲目地在混乱的手术视野下操作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对血管的损害。首先术者必须非常熟悉目标血管的解剖,对其解剖位置、走行、侧支、伴行重要神经及周围结构非常了解。靠近目标血管时动脉血管可通过动脉搏动确定血管的位置,逐层分离血管前方组织。血管一般包裹在血管鞘内,打开血管鞘,在血管鞘和血管之间有一层疏松的组织,沿该层组织逐步游离血管会比较容易暴露且出血少,不容易损伤血管。暴露目标血管后,需阻断目标血管区域近端和远端及所有分支,可根据血管直径不同选用无创血管钳、血管夹、硅胶管阻断血流。注意:为防止血流阻断后血管内血栓形成,阻断前应通过静脉给予全身肝素化[一般是静脉注射肝素(75~100U/kg,5分钟后阻断血管)]。
由于血管延展性和弹性有限,血管切开时应尽量减少血管壁的损伤,否则缝合时会导致血管狭窄。切开宜选择尖刀片,垂直手术刀,完整刺开血管壁全层,全层刺开血管壁后会有血液流出现象,待无残余血液流出后,手术刀再转至与血管成45°反挑扩大切口,注意刀尖不宜太深,防止损伤对侧血管壁,可选择血管剪向血管远端和近端进一步扩大切口。肝素生理盐水(0.1%肝素生理盐水)冲洗切口,清晰手术视野。
血管切口有横向和纵向两种,横向能减少血管狭窄,但受血管直径限制,不能扩大切口。纵向能扩大切口,但缝合可能导致血管狭窄,尤其对于小直径血管(< 4mm)。
血管缝合可选用连续缝合和间断缝合两种方法,一般直径较大的血管可采用连续缝合,小血管和微血管一般采用间断缝合防止狭窄。
(1)血管缝合前应对创缘进行修整,肝素生理盐水冲洗血管腔,清除血液及凝血块。剪去除多余的血管外膜,再次肝素生理盐水冲洗管腔,能清晰看清血管腔及血管壁全层。
(2)使用专用血管持针器和血管镊,选择适宜直径血管缝线,持针器钳夹一端缝针,胶钳钳夹另一端缝针。
(3)自血管切口一侧尖端处全层缝合第一针,打结固定。将一端缝针胶钳钳夹固定,另一端缝针继续缝合。
(4)血管镊支撑一侧血管壁,缝针自血管外侧垂直进针,缝合血管壁全层,血管线自腔内引出,血管镊固定另一侧血管壁,缝针自腔内垂直血管壁进针,缝合血管壁全层,血管线自血管外引出,助手牵引缝线固定,收拢血管线前血管镊调整血管壁,使血管壁外翻,内膜相对,完成一针缝合。
(5)按上述方法继续连续缝合血管壁,除大血管或血管壁特别厚的血管外,一般间距和边距都可为1mm,差最后一针先不缝合。
(6)助手牵引血管线,术者松开远端血管钳(夹),使血液充满血管腔,排除残余空气,再次阻断血管。
(7)缝合最后一针,打结。剪线,线头留1cm。
(8)松开血管钳(夹),如发现针孔渗血可使用干纱布压迫一段时间止血。
(9)止血完成后检查缝合血管,无出血、狭窄,手指触摸伤口远端血管搏动正常后完成手术。
如血管破损较大,或血管直径小,单纯血管缝合后可引起血管狭窄,导致血流受阻,在此情况下可行血管修补术,修补材料可选用自体静脉和人工补片。
(1)血管修补:对前应对创缘进行修整,0.1%肝素生理盐水冲洗血管腔,清除血液及凝血块。剪去除多余的血管外膜,将创口边缘修剪整齐,再次肝素生理盐水冲洗管腔,能清晰显示清血管腔及血管壁全层。
(2)将修补材料,按照窗口形状和大小1:1修剪成椭圆形,备用。
(3)自血管创口尖端处全层缝合血管和修补补片,打结固定。将一端缝针胶钳钳夹固定,另一端缝针继续缝合。
(4)血管镊支撑一侧血管壁,缝针自补片外侧垂直进针,血管线自腔内引出,血管镊固定另一侧血管壁,缝针自腔内垂直血管壁进针,缝合血管壁全层,血管线自血管外引出,助手牵引缝线固定,收拢血管线前,血管镊调整血管壁,使血管壁外翻,内膜相对,完成一针缝合。
(5)按上述方法继续连续缝合血管壁和补片,除大血管或血管壁特别厚的血管外,一般间距和边距都可为1mm,至创口的另一端停止,胶钳加持缝针牵引备用。
(6)使用另一端缝针缝线,连续缝合另一侧血管壁和补片,至创口的另一端最后一针前停止。
(7)助手牵引血管线,术者松开远端血管钳(夹),使血液充满血管腔,排除残余空气,再次阻断血管。
(8)缝合最后一针,与另一端血管缝线打结。剪线,线头留1cm。
(9)松开血管钳(夹),如发现针孔渗血可使用干纱布压迫一段时间止血。
(10)止血完成后检查缝合血管,无出血、狭窄,手指触摸伤口远端血管搏动正常后完成手术。
1.如出现针孔广泛性渗血,可用干纱布压迫伤口5~10分钟,大部分渗血可停止。
2.如经过纱布压迫后,渗血仍未停止,则可静脉注射肝素同剂量的鱼精蛋白(一般鱼精蛋白与肝素剂量之比为0.6~1.1),并继续压迫5~10分钟。
3.如发现出血为缝合不紧密所致,可在出血部位加缝1~2针。
4.如发现缝合后,血管狭窄达50%以上,则需重新行血管修补术。
5.如缝合后,血管远端张力低未触及血管搏动,则判断为血管阻塞,需重新缝合。
1.缝合时,力求每次进针准确,一次完成,切忌反复进针,损伤血管壁。
2.缝合时,应使用专用血管镊,尽量避免使用血管镊夹持血管壁,减少血管壁损伤。
3.缝合时,进针和出针的操作要轻柔,进针和出针都要顺应缝针的弧度。
4.缝合时,需根据血管的直径和血管壁的厚度,保持均匀的边距和针距,一般边距针距为1mm。
5.缝合或修补的血管不可裸露在外,或直接覆盖皮肤。尽量关闭血管鞘,或用周围组织覆盖,可以起到保护和供给营养的作用。如创伤较大,或位于重要部位(如颈部)可进行适当引流。
见表1-9-1、表1-9-2。
表1-9-1 血管切开缝合修补术操作规范核查表
表1-9-2 血管切开缝合修补术操作规范评估表 单位:分
1.切开血管时,因不熟练用力过猛,导致损伤对侧血管壁,或多次切开,切缘不整齐,不必要地损伤血管。
2.操作时缝针反复穿刺,血管镊夹持血管壁,损伤血管壁。
3.连续缝合时助手牵线不紧,导致血管缝合松弛。
目前血管缝合模拟训练大体分为三类。
训练材料多选用外科手套、输液器、硅胶管,目前由专用的硅胶模拟血管,此类方法具有材料获得简单,清洁,可反复使用等优点,但具有与真实血管缝合感觉差距较大等缺点,适合初级学员熟悉血管缝合过程使用。
训练材料多选用动物的某些部位,如鸡翅、鼠尾等,此类方法具有材料获得相对简单,可真实训练游离组织和血管,熟悉解剖,缝合对象为真实血管可掌握真实血管缝合的特性等优点,但血管内无血流充盈,与真实的血管操作有一定差异,同时活体组织具有污染可能性等缺点。
训练材料选用大鼠、兔、狗、猪等动物,此方法具有能真实地模拟血管切开缝合的情况,并能检测血管缝合的结果等优点,但具有材料获得困难,操作复杂,具有一定的污染性,需要特定的手术室及伦理审查等缺点。
1.患者,女,65岁。股动脉栓塞需切开股动脉约2cm。应选择的刀片和切口为
A.尖刀片和纵向切口
B.圆刀片和纵向切口
C.尖刀片和横向切口
D.圆刀片和横向切口
E.以上都不对
2.患者,女,65岁。股动脉栓塞需切开股动脉约2cm。应选择的缝线为
A.2-0直径缝线
B.3-0直径缝线
C.4-0直径缝线
D.5-0直径缝线
E.6-0直径缝线
3.阻断血管前需全身肝素化,正确的是
A.静脉注射肝素75~100U
B.静脉注射肝素750~1000U/kg,5分钟后阻断血管
C.静脉注射肝素75~100U/kg,5分钟后阻断血管
D.静脉注射肝素75~100U/kg,15分钟后阻断血管
E.静脉注射肝素75~100U/kg后阻断血管
4.下列血管缝合中操作 不适当 的是
A.垂直血管壁进针
B.适当而均匀的针距边距
C.尽量减少穿刺血管壁
D.尽量用血管镊夹住血管壁固定血管壁
E.打结前需排空气体
5.下面 错误 的是
A.主动脉选择3-0直径缝线
B.髂动脉选择4-0直径缝线
C.腋动脉、股动脉、股浅动脉选择5-0直径缝线
D.颈内动脉、腘动脉、肱动脉选择5-0、6-0直径缝线
E.桡动脉、颈总动脉、胫动脉或踝下动脉选择7-0直径缝线
答案: 1.A 2.D 3.C 4.D 5.E
(王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