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陈是个年轻美貌的护士,工作之余生活极不规律,昼夜颠倒,也爱广交朋友,喜欢吸烟、唱歌、打麻将,当年在舞厅结交了一个青年,没多久就怀孕而奉子成婚了。她剖宫产时,手术台上专家们一阵忙碌,但当取出胎儿的瞬间,手术室的空气凝固了。啊!一个唇腭裂宝宝……
全科医师说:没有计划的婚育,出生缺陷儿的降临,极大地考验着一个家庭甚至是几代人的财力和精力。目前,国家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系统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出生缺陷儿约90万,出生缺陷是婴儿死亡的首位原因。出生缺陷病种多,病因复杂,目前已知的超过8000种。得益于一系列国家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出生缺陷防治有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先天性心脏病、唐氏综合征等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另外,公众对于出生缺陷还存在不少的误区。面对着严峻的现实状况,我们的“主力军”——育龄期夫妇又该做怎样的努力呢?
生育期又称性成熟期,从青春期月经来潮开始逐渐具备生育能力到更年期生育能力下降,一般持续30年左右,男性要再晚约10年。但如果生育年龄过小(<18岁)生殖器官尚未发育成熟,过大(>35岁)则卵巢功能衰退、性功能下降、慢性病增多、配子基因突变、染色体异常,子代的出生风险都会明显增加,包括流产、早产、产伤性颅内出血、脑瘫、低体重儿、胎儿畸形、智力障碍等等。所以在生殖能力最佳状态的25~30岁生育可以大大降低这些风险。
如果准妈妈在孕前患有慢性病如肥胖、心脏病、肾病、肝病、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结缔组织病等,这些病症控制得好,在孕前并没有影响生活。而怀孕就像是一个“放大器”,放大了疾病风险,对孩子和母亲来说甚至是性命攸关的。
有些常见不宜妊娠的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病,以及一些肝脏、肾脏、血液系统病、遗传性和代谢性疾病、精神疾病、结缔组织病甚至是早期宫颈癌、乳腺癌等都是可以通过孕前检查预知孕期风险的。产科专家也一直在呼吁育龄女性在孕前应该到医院做详细的检查和评估后再考虑怀孕,从而保证孕期安全和胎儿的质量,特别是针对妊娠高风险的育龄女性群体,更需听从医嘱。
众所周知,受精卵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亲的精子,所以男性生殖细胞的健康和稳定性是一个优质生命的开始。学界曾认为只有正常功能的精子数达到一定临界值(≥4000万),生育力才能保证。但近十几年来,对人类精子库的调查发现每毫升精液里的平均精子数由1.30亿下降到了0.67亿,精子合格率下降至15%~26%。
常见的有亲代自身染色体异常、精曲小管发育不全、精子DNA微缺失等。
如甲状腺疾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慢性病都会引起生精功能受损。其次是睾丸、附睾、输精管等损伤性疾病,以及各类病毒细菌感染的性传播疾病等。影响精子质量的很多风险因素可能还未表现出临床症状,但已经存在,所以在备孕期间,男方也非常有必要做一个孕前检查。
如经常穿紧身裤、蒸桑拿、高温热水坐浴、久坐、大量饮酒(尤其是酒精度高的酒)、大量喝咖啡、大量吸烟、超重甚至肥胖、长期食用外卖等,成了影响人类生育能力的极大危险因素。
1.进一步行男科检查,排除上面所说的各种器质性原因,并且根据病因对症处理。
2.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减少损害精液质量的各种不良习惯。在备孕期间减少在外就餐的机会,戒烟限酒,不熬夜久坐,提高睡眠质量。养成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保证足量均衡的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摄入,可以促进精子的产生。此外,一些微量元素如锌、硒、锰等的缺乏也会影响男性的生育能力,平时可以多食用富含锌、硒等的坚果,如核桃、山核桃、板栗等。
3.关注生活工作环境因素的影响。如:使用有电磁辐射的电器时要保持至少1米距离;使用笔记本电脑时不要放在膝盖上;新装修的房子最好通风较长时间再住;不要长时间接触有毒有害的化学品;等等。
4.如果自觉压力过大,需要及时调整生活节奏,放松心情,用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各种压力和问题。适当的运动对提高精子活动力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如慢跑、游泳等。
总之,为了孕育健康的宝宝,准爸爸们还是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和运动习惯,为拥有一个健康的后代自律行动起来。
自2015年开始,全国普及了免费孕前优生检查项目,符合条件的夫妻双方可以在孕前3~6个月去当地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进行每胎一次的免费孕前检查(女方需要避开月经期)。
项目内容主要包括健康教育、病史询问、男女科体格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葡萄糖、女方甲状腺功能等内科慢性病检查,梅毒、HIV、乙肝、淋球菌、衣原体等传染病检查,以及胸片、妇科B超检查;女方还有预防孕早期感染TORCH病毒致畸风险的检查。
体检结束后,医生会根据夫妇的健康状况,结合既往慢性疾病史、家族史和遗传病史,不良孕产史和前次分娩史,生活方式、饮食营养、职业状况及工作环境、运动(劳动)情况、人际关系等,给予孕前高危因素评估和最佳生育时机的指导。
1.有准备、有计划地妊娠,尽量避免高龄(≥35周岁)妊娠。
2.合理营养,体质量指数维持在正常范围(18.5~23.9kg/m 2 )。
3.每天补充叶酸400~800微克,或含叶酸的复合维生素。既往生育过神经管缺陷(neural tube defect,NTD)儿的孕妇,则需每天补充叶酸4毫克。
4.有遗传病、慢性疾病和传染病而准备妊娠的女性,应主动寻求孕前保健医师的评估及指导。
5.合理用药,用药期间需避孕,如有无法停药的疾病需要咨询后选择孕期能用的药物,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胎儿正常发育的药物。
6.避免接触生活及职业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如放射线、高温、铅、汞、苯、砷、农药及麻醉药品等),避免密切接触宠物和生食肉类食品。
7.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等)及生活方式(熬夜、少动);避免高强度的工作、高噪声环境和家庭暴力。
8.保持心理健康,解除精神压力,预防孕期及产后心理问题的发生。
9.选择适合的、科学合理的运动方式并持之以恒,避免剧烈的对抗性竞技类运动,预防运动损伤。
不一定。影响出生缺陷的因素是复杂的,我们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行为习惯和情绪认知等都影响着孕前孕期的整个过程。当然在孕前检查中发现不利于优生的医学问题,是可以进一步做优生咨询、医疗干预去努力改善的。总之,要想生一个健康的宝宝,我们先要学会善待自己,积极维护身体健康。
实际上,生育年龄并不是影响优生的决定性因素,个体之间还是有差异的。比如案例中的小陈,按年龄是在最佳生育期,却因长期的生活黑白颠倒、无节制地胡吃海喝、没有刻意回避有毒有害的工作环境,即使在最佳生育年龄也不能避免地生出缺陷儿。所以没必要为了符合最佳生育年龄而急于结婚生子。若想顺利实现优生优育,一定要遵循“懂科学、有计划、够重视、勤检查”十二字方针,因为只有在孕前做好疾病排查,才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为孕期做好铺垫,赢得满意的妊娠结局。
(李 霞)
[1]谢幸,孔北华,段涛.妇产科学[M].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孕前和孕期保健指南(2018)[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8,53(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