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按,此篇見《素問》卷十一第三十九《舉痛論》篇,又見《甲乙經》卷一第一。
黃帝曰,余聞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聚。炅則腠理開,氣洩。憂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不同,何病之生。
岐伯曰,怒則氣逆,甚則歐血,及食而【逆】,氣逆上也。
案,據今見日鈔本,補一逆字。
喜則氣和志達,營衞行通,利,故氣緩焉。
案,緩,柔和不急之謂,非遲緩也。
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兩焦不通,營衞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
案,布者,敷也,肺氣滿也。舉者,動上曰舉,亦有急義。肺布葉舉者,言肺氣急滿不下,肺氣不下則中下兩焦不通,營衞不散而熱氣鬱在中,中,肺中,心系中也。楊注云,肝脈上入頏顙,連目系,支者從肝別,貫膈上注肺,肺以主悲,中上兩焦在於心肺,悲氣聚於肺,葉舉,心系急,營衞之氣在心肺,聚而不散,神歸不移,所以熱而氣消虛也。
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
案,楊注云,雖命門藏精,通名爲腎,脈起腎,上貫肝膈,入肺中,支者從肺絡心,注胷中。故人驚恐,其精卻縮,上焦起胃口上,上焦旣閉不通,則氣不得上,還於下焦,下焦脹滿,氣不得行。高按,還,音義同旋,迴旋,逡巡不進曰還。還又積也(《方言》),亦不行也。此言氣不行,上文言恐則氣下,則下字當作在下解,方無牴牾,平按亦以氣不行爲當。又,上焦閉,下焦脹者,下焦當言上焦以下也,非上中下之下。存一說。
熱則腠理開,營衞通,故汗大洩。
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聚。
憂則心無所寄,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
案,楊注云,心神之用,人之憂也,忘於衆事,雖有心情,無所任物,故曰無所寄。氣營之處,神必歸之,今旣憂繁,氣聚不行,故神無歸也。慮亦神用也,所以憂也,不能逆慮於事,以氣無主守,故氣亂也。
勞則喘喝汗出,內外皆越,故氣耗。
案,越,逾也,過也,亦耗也。楊注云,人之用力勞乏,則氣并喘喝,皮腠及內藏府皆汗,以汗卽是氣,故汗出,內外氣衰耗也。
思則身心有所存,神有所止,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