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按,此篇見《靈樞》卷二第五《根結》篇,又見《甲乙經》卷二第五。
岐伯曰,天地相感,寒煖相移,陰陽之道,孰少孰多。
陰道偶而陽道奇,發於春夏,陰氣少而陽氣多。陰陽不調,何補何寫。
發於秋冬,陽氣少而陰氣多。陰氣盛而陽氣衰,則莖葉枯槁,溼而下㴆,陰陽相移,何補何寫。 案,㴆,同浸。
奇邪離經,不可勝數,不知根結,五藏六府,折關敗樞,開闔而走,陰陽大失,不可復取。
案,楊注,離,歷也。高按,奇邪者,或奇或邪也。離者,羅也,陳也。失者,失其序也,亂也。謂經絡者,或奇或邪,或羅或經,不能一一相別,惟有知其根結,明以藏府,方可論補寫。否則妄行絕起,以致于折關敗樞,開闔失度,則血氣陰陽逆順之序亂矣。固然陰陽者自有相移,若有不調,則失之大矣,再圖枉然。卽所謂失治誤治,以成壞病,而不可復救。言必另辟幽徑,幽徑之不可知,請爲言常法云云。又,此關樞開闔,即前文之經結挈紹也。又,不知根結當斷句。
九鍼之要,在於終始,故知終始,一言而畢,不知終始,鍼道絕滅。
太陽根于至陰,結于命門。
陽明根于厲兌,結于顙大。顙大者,鉗耳也。
案,平按,顙大《甲乙經》作頏顙。高按,大,脰也。
少陽根于竅陰,結於窗籠。
太陽爲關,陽明爲闔,少陽爲樞。
案,少陽,刻本作少陰,誤。又,楊注云,三陰三陽之□□身爲門,營衞身也。門有三種,一者門關,比之太陽。二者門扉,比之陽明。三者門樞,比之少陽也。高按,楊注得之。依此,則《靈樞》《甲乙》作太陽爲開者不塙,開闔互義,兩分而言則失之。
關折,則肉節殰而暴疾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陽,視有餘不足。殰者,肉宛燋而弱。
案,暴者急也,驟然也,若是急病驟起。殰字又作
,內敗曰殰。瀆,由內而潰也。瀆職,職內犯事。又,宛,可與苑同,宛,曲也。苑,屈也,積也,鬱也,又枯病也。《淮南子·俶真》云,“是故形傷於寒暑燥溼之虐者,形苑而神壯。”高誘注,苑,枯病,壯,傷也。苑讀南陽苑(《王力古漢語字典》引)。又,燋,所以然持火也(《說文》)。又灼也,傷於火曰燋,同焦。又可通憔,憔悴,古或作燋卒,憂也,病也。《淮南·氾論》云,“譬猶不知音者之歌也,濁之則鬱而無轉,清之則燋而不謳。”高誘注,鬱,湮也,轉讀作傳,燋,悴也,謳,和也。肉宛燋而弱者,肌肉枯瘦乏力。視有餘不足,有餘當是邪盛,正邪爭於太陽。不足當是陽明不固,難助開闔(所謂治痿獨取陽明之又一注腳)。暴病太陽,當大補陽明而助太陽。黨參90 柴胡15 枳實30 羌活12 麻黃12 莪朮30 金錢草30 生白朮30 茵陳蒿60(或虎杖60)威靈仙30 大黃15 白芷9 穿山甲9,用於急性梗阻性黃疸。又,殰者抑或有腫瘤之義。
闔折,則氣無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陽明,視有餘不足。無所止息者,謂眞氣稽留,邪氣居之。
案,依前注,陽明者門扉之關也,門扉張合由氣所主,敗則氣無所主,止息不定,即開闔無所主也,施張無所主故痿疾作。無,今見日鈔本寫作毋。
樞折,則骨繇而不安於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陽,視有餘不足。骨繇者,節緩而不收。所謂骨繇者,搖也,當(竅)【覈】其本。
案,覈,本書原作竅,誤。楊注云,竅,音核,診候研竅得其病源,然後取之也。曰音核,研覈者,故知竅字誤也。平按,《靈樞》作窮。
太陰根于隱白,結于太倉。
案,楊注,隱白,足大指端。太倉,在□中管穴,與標本不同。平按,闕字擬爲腹字。高按,太倉,中脘穴,齊上四寸,乃胃之募,手太陽少陽足陽明任脈之會,《難經·四十五難》“府會太倉”。太陰土中央主四方四時之運化,故其結募於胃並於任脈。《聚英》云,“上脘中脘屬胃絡脾,足陽明手太陽任脈之會。”並引“東垣曰,氣在於腸胃者,取之足太陰陽明,不下,取三里章門中脘。又曰,胃虛而致太陰無所稟者,於足陽明募穴中導引之。”
少陰根于涌泉,結于廉泉。
案,楊注,少陰先出涌泉爲根,行至踝下二寸中爲本,上行至結喉上廉泉爲結,上至舌本及腎輸爲標,有此不同也。高按,廉泉一名舌本,頸下結喉上四寸,中央,仰面取之,陰維脈任脈之會(《聚英》。頸下,今見《資生經》作頷下)。
厥陰根于太敦,結于玉英,終于膻中。
案,楊注,厥陰先出大敦爲根,行至行閒上五寸所爲本,行至玉英膻中爲結,後至肝輸爲標,有此不同也。高按,玉英即玉堂穴,任脈在膻中上一寸六分(第一肋閒約一寸六分)。《聚英》云,膻中“主氣,以分布陰陽,故爲臣使之官。”《難經·四十五難》“氣會三焦外一筋直兩乳內也”,注家皆以爲氣會膻中。
太陰爲關,厥陰爲闔,少陰爲樞。
案,楊注,門有二種,有內門外門,三陰爲內門,三陽爲外門。內門關者謂是太陰,內門闔謂是厥陰,內門樞者謂是少陰也。
關折,則倉廩無所輸。鬲洞者,取之太陰,視有餘不足。故關折者,氣不足而生病。
案,《素問·經脈別論》“飲入于胃,遊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藏陰陽,揆度以爲常也。”鬲,隔也,又通搤,通搹,持也。或不化,或失運,則爲停持。洞者,洞洩,或洞然洩去以減其停積。責之太陰脾肺不足,治當益氣溫中,仲景理中丸意也。
闔折,則氣施而喜悲。悲者,取之厥陰,視有餘不足。
案,施,他本或作弛或作絕。《素問·宣明五氣》王冰注曰,肝虛而肺氣幷之則爲悲。
樞折,則脈有所結而不通。不通者,取之少陰,視有餘不足,有結者皆取之。
案,樞,斡旋上下出入者可以爲樞,厥陰少陽是也。在本陰本陽爲過渡,在陰陽內外閒爲交通。太陽在表爲關,陽明通里爲闔,少陽斡旋表裏爲樞。太陰主運化布散爲動,陰中之陽故爲關,少陰主藏爲陰中之守故爲闔,厥陰在運化布散與收藏之閒爲樞。
足太陽根于至陰,流于京骨,注于崐崘,入于天柱飛陽也。
足少陽根于竅陰,流于邱虛,注于陽輔,入于天容光明也。
足陽明根于厲兌,流于衝陽,注于下陵,入于人迎豐隆也。
手太陽根于少澤,流于陽谷,注于少海,入天窗支正也。
手少陽根于關衝,流于陽池,注于支溝,入天牖外關也。
手陽明根于商陽,流于合骨,注于陽谿,入扶突偏歷也。
此所謂根十二經者,盛絡者,皆當取之。
案,楊注云,輸穴之中,言六陽之脈,流井滎輸原經合五行次第至身爲極。今此手足六陽,從根至入,流注上行,與《本輸》及《明堂》流注有所不同。
又云,此中根者皆與彼所出,此中流者皆當彼所過。
又云,唯手太陽流,不在完骨之過,移當彼經陽谷之行,疑其此經異耳。又,
此中注者皆當彼行,唯足陽明不當解谿之行,移當彼合下陵,亦謂此經異耳。又云,
此中入者並與彼不同,六陽之脈皆從手足指端爲根,上絡行至其別走大絡,稱入。又云,
入有二處,一入大絡。一道上行至頭入諸天柱。唯手足陽明至頸於前人迎扶突。又云,
《流注》以所出爲井,此爲根者,井爲出水之處,故根卽井也。
天柱,俠項大筋外廉陷中,足太陽之正經也。又云,
飛陽在足外踝上七寸,足太陽之大絡也。
高按,別之,則其時出入者詳備,與今所謂五輸穴之井滎輸經合又有不同,吾以爲先賢所論之根流注入其義,與後人之論別有不同,後人圓於理,先者熟於技,自當別之。
楊注不可謂不詳,然有泥固之嫌,或五行五輸之說,在其時則其論未備罷。又,邱虛,今見日鈔本寫作丘虛,刻本邱字,鈔本並作丘。合骨,鈔本寫作合谷,下同。
此所謂根十二經者,盛絡者皆當取之。高按,恐盛字下脫一于字,明確十二經之根流注入,則無論邪實正強,其氣盛于絡者方可取之。以根流注入乃經脈血氣流注之要,未可妄動也。盛字足可醒後人,未可妄取經穴便施,必當血氣有足。或以古人多邪實,今人多正虛,盛盛虛虛古人之戒,今人又當別論,醫者未敢以補寫爲首取。又,至陰見陽,少陰腎則可爲命門之火,爲雷龍之火,心則可爲心火。極陽見陰,太陽膀胱爲水府而下,手太陽小腸可以別清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