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按,此篇見《靈樞》卷八第五十二《衞氣》篇,又見《甲乙經》卷二第四。
黃帝曰,五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也。
六府者,所以受水穀而行化物者也。其氣內入于五藏,而外絡支節。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爲衞氣。其精氣之行於經者,爲營氣。
陰陽相隨,外內相貫,如環之無端,混乎孰能窮之。
然其分別陰陽,皆有標本虛實(所)【可】離之處。
案,楊注云,膽之府,唯受所化木精汁三合,不能化物也,今就多者爲言耳。又云,六府穀氣,化爲血氣,內卽入于五藏,資其血氣,外則行于分肉經絡支節也。高按,五藏藏精神魂魄,乃以四言總括精神神氣,非是實指,所謂精神神氣者,血氣也。六府受水穀而行化物亦然,概言其化之用也,六府化穀氣爲血氣。又,無端,今見日鈔本寫作毋端。所離之處,鈔本寫作可離之處。作可字略勝,有亦可也,可亦有也。離,兩也,偶也,應也。
能別陰陽十二經者,知病之所生。
知候虛實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 案,高下,強弱盛衰也。
知六府之氣街者,能解經結挈紹於門戶。
能知虛實之堅(耎)【要】者,知補寫之所在。
能知六經標本者,可以無惑於天下。
案,堅耎,今見日鈔本寫作堅要,是。堅要者,必然之要害,卽下文補寫之所在也。楊注以爲實者堅,虛者耎。失之。
又,爲醫者,當首辨陰陽,知陰陽之相隨,外內之相貫如環,臨證當明標本虛實所並行相列者,別十二經而知病之所由,知候虛實所在,而得正邪之強弱盛衰,所謂高下者亦陰陽也。知六府之氣街者,是知藏府經氣之經行之處,經結挈紹。又,“經結挈紹”四字不見後人作述,今試解之曰,經者,道之常也,法度也,又織也,度也,《詩·靈臺》“經之營之”。結者,締也,有收斂之義,曲也,言常道之外有其曲折。挈,苦結切,入聲,縣持也,提挈也,有扶持之義,言縣持提挈必有所待者。紹,繼也,緊糾也,佐助也,言有所縣持必有所相繼。生理而言,人之血氣經脈,自有平常曲折,弛張法度。病理而言,當明反常之乖紊,弛張之偏錯,知其所在,察其所以,乃可以無惑。難矣。臨證不可固執一端以爲得。以經穴針灸之法度取醫理,得者必切,其言其法,必經切驗印證。
岐伯曰,博哉,聖帝之論。臣請盡意悉言之。
足太陽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標在兩緩命門。命門者,目也。
案,楊注云,血氣所出,皆從藏府而起,今六經之本皆在四支,其標在掖,肝輸以上,何也。然氣生雖從府,藏爲根,末在四支,比天生物流,氣從天,根成地也。跟上五寸當承筋下足跟上,是足太陽脈爲根之處也。其末行於天柱至二目內眥,以爲標末也。腎爲命門,上通太陽於目,故目爲命門。緩,太也,命門爲大故也。高按,緩太也,太今整理本作大。緩有寬緩舒緩遲緩之義,未必有大小輕重之大義。緩,緩遲不急,時有動搖。此處緩當通作款,款,小而空,有開闔者可言款。命門者,非腎元所謂命門也。目,人之至要,精神所合,開闔閒可知死生,謂之命門。又,目視而成命(命名之命),如范增數目項王,命其擊沛公。本書《經脈根結》篇云,“太陽根于至陰,結于命門。”《素問·陰陽離合論》曰,“太陽根起於至陰,結於命門。”《靈樞·根結》曰,“太陽根于至陰。”足太陽經氣自兩目內眥而下達至陰,其經本受血氣自跟而上,至雙目。餘皆倣此義。
足少陽之本,在竅陰之閒。標在窗籠之前。窗籠者,耳也。
足陽明之本,在厲兌。標在人迎,頰下,上俠頏顙。
案,自頰下而上,以挾頏顙。俠,夾也,在左右曰夾,俠又同挾,持也。頏,咽也,顙,頟也。 足太陰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標在背輸與舌本。足少陰之本,在內踝下二寸中。標在背輸與舌下兩脈。
案,足太陰脾標在舌本,足少陰腎標在舌下兩脈。見舌面如有瘀者,非藏之血氣,或是府之血氣,乃化療之毒,傷及六府者也,一說。
足厥陰之本,在行閒上五寸所。標在背輸。
手太陽之本,在外踝之後。標在命門之上三寸。 案,命門爲雙目。
手少陽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閒上二寸。標在耳後上角,下外眥。
案,依楊注,當是自耳後上達頟角下至外眥。
手陽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別陽。標在頰下,合於鉗上。
案,楊注云,手陽明脈起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至肘外廉骨中,上至背臑。背臑,手陽明絡,名曰別陽,以下至肘中骨爲手陽明本也。末在頰下一寸,人迎後扶突上,名爲鉗。鉗,頸鐵也,當此鐵處,名爲鉗上。渠廉反。平按,頰《靈樞》作顏,《甲乙經》作腋。
手太陰之本,在寸口之中。標在掖內動脈。
手少陰之本,在兌骨之端。標在背輸。
手心主之本,在掌後兩筋之閒二寸中。標在腋下三寸。
案,腋下,今見日鈔本寫作掖下。
高按,此章文字中,穴位標本之上下寸數,與《靈樞》《甲乙》不盡相同,或三者取兩同爲是。
凡候此者,下虛則厥,下盛則熱痛。
上虛則眩,上盛則熱痛。
故實者,絕而止之。虛者,引而起之。
案,熱痛者盛,作厥或作眩者爲虛,此陰陽經脈自病之候。藏府之候紛雜莫辨者,可以此辨其虛實。藏府之候不顯著者,可以此定盛衰。逆之而寫爲絕,順之而補爲起。止之者言絕其實也,起之者謂補其虛也。
請言氣街,胷氣有街,腹氣有街,頭氣有街,胻氣有街。
故氣在頭者,止之於腦。
氣在胷者,止之膺與背輸。
氣在腹者,止之於背輸與衝脈,於齊左右之動者。
氣在胻者,止之於氣街與承山,踝上下。
案,街,四通道也。車可回旋于處。止,卽前文絕而止之。當街而止,其意深遠。
取此者用豪鍼,必先按而在久,應於手,乃刺而予之。
所治者,謂頭痛,眩仆,腹中痛滿暴脹。及有新積,痛可移者,易已也。積不痛者,難已也。
案,此所舉頭痛眩仆諸症,不論藏府經絡,乃氣街之病如此也。氣街四通,可治積聚。又,積不痛者難已,緊承上句,乃謂不痛不移者難已也。此古人文法。